APP下载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管窥

2018-06-29袁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哲思大众化创新教育

袁瑾

摘 要: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从注重规模的发展转向规模与质量并重、通才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而要提高办学质量、给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必须在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方面开拓前行之路。

关键词:大众化 创新教育 哲思 职业教育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呈上升趋势,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甚至是高学历人员犯罪率上升的趋势……已成为社会关注和忧虑的焦点。《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明确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教育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1]可见,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应从注重规模的发展转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而要提高办学质量,就要转变观念,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在《the Work of University》中提到,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liberal education),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莱文强调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重点:智育与德育。智育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德育的核心是培养有责任感、胸怀天下的有志之士。这也应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人的创造能力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它是人的基本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能力、表达和行為能力的综合。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这就要求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技能。柏拉图认为:在一所成功的学校里,每一个成员必须都有独立思考能力,而老师与同学之间是互不依赖的。[2]所以,高等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应突出“创新”的特性,创新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1.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且知识结构、知识体系陈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大学教学的原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3]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其着眼点应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改革,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促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体现综合化和通识化的发展趋势;把本专业前沿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中来;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做到寓教于乐。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基础上,应举办大量讲座和学术报告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无学时限制,无考试压力,主题鲜明,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定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活动的举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培养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实现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赢,把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历史博物馆、文物古迹)和本地文化资源(方言、民间习俗、历史名人等),这有利于发挥体验教育的的作用。

2.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有一批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并懂得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同时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科学、有序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创造学的理论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机会、一个展现自己思想和智慧的平台。

其次,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行的大学教学模式中,系统知识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课时,因而各科教学都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开展创新活动的机会。通过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上的不足。

二、职业教育是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应本着知识一体化的原则,把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指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 ,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信息技术运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同时构建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加强就业辅导也是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此后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专长,确定未来的择业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并传授求职技能和面试技巧,指导学生写求职信等。就业指导要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很有帮助。

学校还应拓展就业服务范围,如举办就业交流洽谈会,定期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吸引用人单位来校对毕业生进行考察和面试,建立学校的就业资源库,长期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总之,高校要把创新教育、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才能才能带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赵振红.高校创新教育理念及实施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

[2]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61页,2009年.

[3]杨东平编.大学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49页,2009年.

猜你喜欢

哲思大众化创新教育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哲思小品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