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务士官“院校+部队”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2018-06-29裴杰王江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部队院校

裴杰 王江燕

摘 要:机务士官是航空机务保障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技术能力是空军战斗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机务士官培养模式存在弊端,不能适应部队训练和作战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教学内容、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组训模式等方面探讨了“院校+部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为机务士官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务士官 院校+部队 培养模式

一、机务士官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机务士官理论教学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够用”和“实用”的原则

现今机务士官的教育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脱离军校生长干部的学历教育模式,仍然非常注重基础理论,其课程体系盲目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完全适合学制时间较短、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机务士官。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让士官学员学会的更多,因为一方面学员精力有限,学习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学员文化层次有限,理论基础有限,导致教得过多,学员精力分散,广种薄收,本来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并没有理解透彻,消化明白,反而顾此失彼。因此,士官理论教学必须遵循“够用”和“实用”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1]

2.机务士官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能用”和“管用”的原则实践教学是当前机务士官培养过程中的重头戏,但也是问题最多、效果最不理想的阶段。机务士官实践教学阶段,学员往往表现出较弱的实践能力。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实践课程往往是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学员在单纯讲解理论时没有感性认识,感到单调乏味,学习效率低下,而实践课安排时间滞后,随意性大,让学员把没有理解透彻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很多学员只能看着实验设备无从下手,无法很好地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2]

综上,为了提升机务士官学员的专业能力和任职能力,需要构建更加高效的培养模式。“院校+部队”的联合培养模式,是解决当前院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军队院校实施任职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院校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机务士官“院校+部队”联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院校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密集的人才优势、前瞻的技术创新、活跃的思想碰撞;部队具有齐全的武器装备、鲜活的军事实践和浓厚的战斗气息,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是军队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它们有着血肉联系,不可分割。对于部队来说,初级任职院校深入了解部队的需求和未来战场对于机务人才的要求有着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院校通过教学革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部队输送用的上的高质量人才,最终受益的是部队。对于任职院校来说,与部队的紧密联系,培养合格人才,是其完成职能使命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做到联合培养、全程培养、全要素培养。

三、构建“院校+部队”联合培养模式的方法

要解决现今机务士官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士官教学必须要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在教学内容、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组训模式等方面寻求转变。

1.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重构教学内容

针对航空机务保障岗位所必须专业知识,重新构建机务士官的知识模块结构。

一方面,理论课程改革要针对士官的岗位需求,结合士官自身特点和院校教学实际,突出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和“应用性”,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和“够用”为限。在形式上,要打破按课程组织教学内容的格局,有利于突出知识应用的连贯性,对所涉及课程的知识点,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选择,并重新序化以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项目为线索,将多门课程或专业知识内容进行融合,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组织形式发生改变,按照知识在项目中的重新组合,这更适合任职教育学员的学习特点,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依托航空机务保障岗位所必须的技能,构建士官所需的实践能力结构。

2.以能用、管用为原则,重建教学条件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机务士官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安排在教室和实验室。“院校+部队”联合培养模式下,教学场所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室或者实验室,而是融合教室和实验室功能的实习场地或者部队的训练场。课程教学的地点不再分不同场所进行,而是统一将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实习场地或者部队的训练场,安排在实际装备上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学员对着装备学习而具有真实感不会感到抽象和陌生,并能有更深刻的认识。[3]

3.以交流、代职为契机,重树师资队伍

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院校机务士官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教员队伍能力素质结构与任职教育要求差距较大,大多数教员任职经历单一,难以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能适应任职教育对装备实践教学要求较高的需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根据教员负责的机型和装备,定期组织教员到部队进行交流和代职。教员队伍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学校要根据机型和专业与部队的机务队展开长期和定期的人才交流,一方面派教员去部队调研和进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将部队的技术人才引进到院校作为客座教员,这样就可以充实教员队伍,补充院校教员的短板。通过院校和部队的紧密联系,将院校教员队伍的进行定期交流和更新,使得教员队伍始终保持新鲜血液和充沛的养分,才能滋养机务士官学员,让他们学到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结语

为适应新形势需要,我军院校积极推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打造既能适应我军职能任务需要、突出本军兵种的特点,又能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的放矢、高效节能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军涛,张冬丽,程平.军队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融合发展对策刍议[J].继续教育,2015,9.

[2]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3]李邦恒,黄如安.外军健全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运行机制经验做法与启示[J].科技創业,2014,6.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部队院校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