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误区
2018-06-29吴宝萍
吴宝萍
摘 要: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可是,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基于对学生计算能力下降原因分析。我认为这与教师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息息相关,由此引发了一些的深思。
关键词:计算教学 误区 算法 估算 算法与算理
计算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但是,学生在计算方面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那么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经调查发现,计算教学中存在了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算法多样化流于“形式化”。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新教材中计算教学的例题大多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承认个体思维差异,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可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光环下,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并不管思维水平是否有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引导。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反而失去了探究的实质意义,这样一来,讨论一道题目不仅花费了很长时间,得出了多种算法,却没有适时优化,反而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于没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这就不能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重点。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需要学生探索15×4,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可能会想到从乘法意义出发15+15+15+15=60或4+4+4+4+4+……(15个4)=60,有的学生会想15×2×2=60;有的学生可能会想拆数的方法,把15拆成7和8,7×4=28,8×4=32,28+32=60,这一拆数可能就立马会想出多种方法,浪费了更多的教学时间,最终就是让学生对比感受出10×4=40,5×4=20,40+20=60這种算法的优越性;教师这样千方百计的引导、启发学生也说出这种方法,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误区之二:估算中以精确值来取近似值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课程改革把加强估算教学作为计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还比较薄弱,将估算单纯看成一种计算,脱离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例如:教师让学生估计以下各题的积大约是多少,填在括号里,再计算结果。25×0.41= ( ); 3.02×8.8= ( ); 6.8×2.9= ( ) ;在检查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25×0.41=10.25(10),3.02×8.8=26.576(26.6);6.8×2.9﹦19.72(20)。得到结论如此老师猜想学生是这样思考的:在25×0.41中,0.41接近0.4,则估算方法是25×0.4=10,准确值计算也是正确的。可第2题无论老师怎样估算也得不到26.6。无奈之下只好向这些学生请教。请教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学生的思路竟是出奇的一致,先求出3.02×8.8的精确值,估算方法就是取近似值26.576≈26.6。 之后,教师在班里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在估算中先算精确值再取近似值的同学大有人在。在调查中,部分学生竟向我提出:“老师,我觉得估算太麻烦了!一点也不方便快捷。”与一些老师交流后,发现大家对此都深有同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估算也来自于生活。基于此,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切实体味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对估算产生亲切感。相反,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践表明,数学与生活越贴近,学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鸣,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展开。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
误区之三:计算教学的算法和算理不能有效结合
数学计算是对算理与算法的一种综合运用形式,只有让学生扎实掌握算理与算法的内容,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但是,当前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只要让学生把法则背下来反复练习即可,似乎不必花时间去研究计算法则背后计算的道理,从而导致“重算法、轻算理”状况的出现,进而制约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小数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借助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小刚与小明到商店买文具,其中文具盒8元一个,笔记本3.4元一本,文件夹4.75元一个,彩笔2.65元一支”。小刚买了一支彩笔,小明买了一个文件夹。问题:1.小刚与小明一共花掉多少钱?2.小刚比小明多花多少钱?在学习这节新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运算及一位小数的运算,所以在解答以上题目时,学生很可能用思维定势解决计算问题。虽然学生可凭借自己的计算经验进行计算,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清晰认识其中的算理,因此不敢确保自己所运算的结果完全正确。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用列竖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就出现了“把两个加数的末尾对齐进行计算”及“把两数中的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的情况。
总之,计算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又一个值得探究的领域,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以上关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提高驾驭现代数学课堂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让枯燥与乏味的计算课堂远离我们,让活泼、阳光、快乐充溢进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