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分析

2018-06-29周方正

新媒体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

周方正

摘 要 当前互联网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社交网络使相互间的距离更近,可是反常的事情是,人们却孤独感更重。研究表明,虚拟网络造成的孤独感已经向群体发展。在传播心理学领域里普遍认为这种群体性的孤独是由大众传播影响受众心理而形成的,这种群体性的心理会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当前社交网络中群体心理状态,利用传播心理学,分析网络环境对群体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 群体性孤独;传播心理学;社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7-0143-02

1 群体性孤独现象

据调查机构调查结果发现,处在18岁到34岁的人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们孤独感更高,他们中的孤独者占到60%左右,而18岁到34歲的群体恰好是社交网络的主力军。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年轻人交流的主要手段,现实沟通变少,但是社交网络从来就只是一个工具,没有现实交流的亲切归属的感觉,不能给使用者带来沟通的畅快和满足。因此社交网络带给人们的其实是更重的孤独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加重了人们的心理问题,从而出现了更多与孤独相关的心理问题。

1)直播自杀。在社交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有一种悲剧行为日益增多,那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自杀直播。近年来,网络直播自杀事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仅2014年发生的事件就超过10起。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19岁少年曾某通过微博直播自杀事件。曾某在微博里写道“我从出生就注定被抛弃,本来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真的很脆弱。”最终也没能挽救这个青春年少的花季少年,在发完最后一天微博后,他永远离开了人世。曾某微博的字里行间能读出小曾的孤独感,他想跟人好好沟通的期待感,可是虚拟世界的人们影响了他,直播自杀本身就说明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仍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也即仍有生的留恋。

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自杀终究还是一场悲剧,千百年来悲剧时刻都在上演,可是在网络时代网络直播自杀成了另一种更大的悲剧。通过网络直播自杀的人们大多在现实中都有可以沟通的人,可他们选择在网络媒体上抒发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孤独,而不是在现实中去寻找排解方法,他们把自己展现给陌生人,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伤害。追求虚拟世界里的“表演”,带来的不是更好的自己,陌生人的赞美和评论有时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小曾就是这类悲剧的一个例子。

2)虚拟情人。人们在网络上购买虚拟情人服务,这样的服务主要是在约定的时间段里,服务提供人在虚拟网络里扮演购买人男/女朋友的角色。据统计,有些网络店家的虚拟情人服务的消费量惊人,月成交量在2 000以上。有消费者评价道:“我只是需要一份心灵安慰”。从这一点看,虚拟情人就是虚拟网络造就的群体性孤独的衍生品,它反映了在虚拟网络中人们的孤独感。人们可能在现实中遇到了沟通困难,所以在网络中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这不仅是个体孤独的体现,更是群体性孤独的整体反映。

2 理论概述

有一些特定理论在研究大众传播对心理的影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传播心理学的理论,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网络环境造就了群体性的孤独感,大众传播又在孤独感产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样的。

1)拟态环境。1922年著名政治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著作《公众舆论》中首次阐述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并不是客观环境的直接体现,它是传播媒介对信息环境的重新选择,深入加工报道后,经过结构化的处理形成的新的环境形式。数字时代来临,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全世界的信息都在网络媒体上流动,但是作为个人是无法在信息浪潮中依靠自身经验获取如此庞大的信息,所以只能依靠大众媒体获得,但是由于媒体的拟态环境,使得加工后的信息与现实环境有所不同。所以拟态环境更是拉远了人们与现实世界的距离。

2)拟态人。当前有研究者经过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后提出了“拟态人”来定义社交网络媒体中的虚拟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利用个人主页或者朋友圈来展现自己,代替自己成为现实人物的虚拟代表,虽然都是用真实身份建立的,还附有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但是这个虚拟代表是经过自我选择后的结果,主观加工再重塑,这就是拟态人。

3)容器人。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量很大,作为个人是无法在信息浪潮中依靠自身获取如此庞大的信息,只能依靠大众媒体获得,这样就必须接受拟态环境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反作用于客观环境,形成了拟态人。网民之间的关系和复杂的网络环境造就了网民的心理空间,所以当人们现实中出现心理波动时,会到虚拟世界来寻求安慰,越是离网络空间近,就越离现实世界远。但是信息的选择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虚拟环境,虽然人们想进行交流,可是在距离上仍然无法弥合,在大众媒体上交流就成了人们的选择,这就是容器人。由此可见,拟态环境、拟态人和容器人这3个概念是相通的,相互关联,网络媒体通过拟态环境造就了虚拟空间,人们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得到的是经过加工后的信息,造成自卑的心理问题,孤独感积累起来,所以网络中的人们并没有真正的亲近,反而形成了群体性的孤独。

3 群体性孤独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3.1 消费社会造就新型人际关系

农耕时代,人们依靠集居在一起、相互协作来提高生产力,这些人彼此熟知,相互了解。此时人们基本稳定住在在一起,流动性小。当社会快速进步,经济社会的急速扩张,生产力到达了一定水平。此时农民的家族群居方式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进入城市,加速了城镇化,有着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开始集聚在城市里,新的社会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代替了原来的亲朋关系。而城市生活,将人们分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环境里,分离开的人们随着快节奏的生活,造成遇到一起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变少,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新型人际关系。

3.2 社交媒体满足人的多种需求

社交媒体提供了与现实交往截然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一是社交媒体的交流不受空间地域限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只要有沟通交流的意愿,就有交流的机会,与传统的社交完全不同。二是虚拟的社交媒体给人们更多主动性。进行网络聊天时,人们不需要太过在意形式和時间,对话具有更大的主动权,这样的社交更能吸引人。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也是它的一个特点。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跟网络上的人聊天,不用像现实交往一样需要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才能找到交流的机会。所以社交媒体的这些优点将人们吸引进来与人交流。

3.3 网络依存症催生容器人

“宅”成了当今社会很多人的一个缩影,手机和电脑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节假日,宅在家里,通过网络媒体跟别人联系,对社交媒体有极大的依赖性,变成了容器人。容器人就是将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里,相互孤立的一个个容器,他们内心是孤独的,虽然也与人联系,可是由于容器外壳的保护,这种联系仅仅限于表面,远不能达到内心深处。所以通过网络交流,不能修复心理上的问题,孤独的感觉依然存在,这样就迫使人们向亲戚朋友寻求安慰,但是身边人的关系也需要维护,缺乏维护的关系使得这种聊天也不会坦诚,孤独感又让人们回归网络去寻求交流,如此一来就造成了沟通交流的困境,孤独感越来越严重。

4 问题讨论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成为了人们联系的主要媒介,于此同时它也变成了人们心灵之间的一道鸿沟,将每一个个体分离,形成了群体性的孤独现象,这种群体性的心理会对现实世界造成影响。孤独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加剧了人们的互联网应用,在沟通交流上给人们更大的便利,空间地域已经不是沟通的障碍。但是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技术,越来越丰富的网络媒体形式,使人们开始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心理状态和人格塑造都受到虚拟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心理问题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形成了群体性的孤独。可是这种群体性的孤独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制止,只能依靠自身的调节。目前更多的人开始呼吁人们摆脱网络环境的束缚,回归现实社会中,只有在现实社会中找回自己,减轻对虚拟网络的依赖,这种群体性的孤独才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魏然,周树华,罗文辉.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8-27.

[2]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12-120.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
口碑信息传播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社交网络推荐系统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五要素理论的视频自媒体盈利模式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