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浅谈

2018-06-29黄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高中语文

黄立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贯串高中整个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群之一,本文在明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必读与选读书目推荐的原则,并从文本细读与多元解读、主题阅读与个性解读、比较阅读与深度解读三个方面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过程与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中明确:“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设计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是重点,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引领学生有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是每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此结合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作初步的探讨,以便在2017版新课标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明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涵与意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是学生借鉴前人总结的阅读经验,结合自己积累的阅读体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讀、略读和浏览等方法,利用课内外时间静下心来自主阅读整本书,并在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与同学分享的学习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本书阅读是私人化的事情,但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因此,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的对话,通过师生共同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一遍又一遍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进一步发展新课标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维核心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书目的必读与选读

整本书阅读如果仅仅局限于与考试相关的功利性阅读,未免太狭窄了。我们鼓励学生自由泛读。然而学生的自由泛读又会带来阅读浮于表面,理解不深入或理解有偏差等新问题。因此,从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阅读前适度推荐必读与选读书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书目推荐的原则是既能与语文课程内容相结合,又能关注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时代需求,具有教育教学价值。例如高一年级必读可推荐《红楼梦》和《一个人的村庄》,选读可推荐《把栏杆拍遍》《我与地坛》《我很重要》《我们仨》《平凡的世界》《活着》《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论语新解》《如何阅读一本书》等。

三.引导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过程与方法

1.文本细读与多元解读

在阅读书目相对明确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说:去年班级集体阅读了王开岭的《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做法是在完整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每位同学认领书中的一篇文章,在每节课前就文章的情感内容、语言形式、思想主旨等方面做演讲,学生交流,教师一起参与其中,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评价与总结。

实践证明,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形成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文本细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过程与方法之一。以往的阅读教学总是从一个宏观的社会大背景去考察,强调“知人论世”,从文本的写作背景等一些外在要素去体会文本的语言;而文本细读聚焦于语言细节和语篇特征,这就要求我们静下心来,回归文本,以文本为中心,“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手段和各种视角,融入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来走进文本,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精确、全面地分析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深入、透辟的解读。”

在进行《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整本书细读与研讨时,有的学生进入文本,从内容上进行赏析品味。例如,学生读到《对动物权利的声援》一文时,深入到人性、文明、人权、道德、心灵的层面来理解对动物的保护。又如,有的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辨析《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一文中“地点”与“地址”、“空间”与“时间”等概念,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也有学生沉浸在语言的韵味中进行细读。他们从修辞、句式、风格等多视角来品味语言,有学生觉得王开岭的语言冷峻犀利;有学生感知到语言变形带来的新奇感:如《大地伦理》中的“我们发明的是栅栏,是囚牢。我们总喜欢把爱变成虐,把拥有变成占有,把‘吻变成‘咬”等。学生认为王开岭的很多遣词造句都有陌生化的效果,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

也有学生从对比的角度来品味,如《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文中的“责备和爱、尖锐与温情、落寞与信心,是我对当代的基本态度,如此矛盾又如此和谐。”

也有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场景感和感染力,如《古典之殇》中的“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更可贵的是,有不少同学有意识地从素材的角度进行细读。如那个为保护红杉树在树上栖居738天的女孩希尔的故事,还有那些新奇的、令人震撼、引发思考的故事,都成为学生细读的收获之一。

文本细读带来了多元解读,正是因为浸入文本,反复阅读,细细咀嚼,才能够得到从不同角度多元解读文本。这种多元解读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多元解读并不等于都有价值,如有学生解读王开岭的《一条狗的事业》时,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导致理解出现了偏差。可见,在展开文本细读与多元解读时更需要教师智慧地利用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做好引导和指导。

2.主题阅读与个性解读

引导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除文本细读这一基本方法外,还可展开一些研讨性阅读,如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而且这些方法往往是相互交错、可相互整合的。

主题阅读活动以主题为核心组织阅读材料,开展互动交流,体现合作学习、社群互动、促进学习评估等理念。实践证明,主题阅读对学生的阅读数量和广度、阅读兴趣、社群互动、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方法。

例如,建筑类学术著作的阅读,教师可结合教材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引导学生阅读贝聿铭、王澍及其他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的建筑类学术著作,并结合京都、扬州、千岛湖等古城的介绍与游记等,增加建筑文化相关书籍的阅读赏析和积累。主题阅读也可以人物为中心,结合人物传记与他人评价展开阅读,以丰子恺为例,就可推荐阅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豐子恺艺术四书》,丰一吟的《爸爸丰子恺》,牧徐徐的《雪枕边上亦可画》,还可结合播放有关丰子恺的视频。

主题阅读更可兼顾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对绘画感兴趣的同学,可阅读高更、梵高、雷诺阿、吴冠中、齐白石等人的相关传记及评论;可阅读《小顾聊绘画》,以形成对绘画的整体认识;还可阅读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范曾谈艺录》,朱良志的《生命的清供》和老树的《在江湖》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带来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有一位同学,通过反复阅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会:作家的使命,人性多元论,理性与感性,生命的饱满与充实等,这些个性化的解读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经验和积累,这是阅读中最宝贵的收获。

3.比较阅读与深度解读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例如,有学生在阅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时,又比较阅读了他于1862年所发表的《悲惨世界》,并得到“情怀”的体悟:“雨果向我展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怀,而喜欢雨果则是我对那个西欧国家、那个混乱时代的情怀。……雨果从来写的不是一个故事,他写的是巴黎,是人性,是对每一场混乱彻彻底底的批判。他想描绘的是一个或好或坏的时代,细细勾勒出每一个脑海中无法湮灭的细节,来让所有读者身临其境。一种庞大却不可言说的疯狂炽热或是阴暗灰冷,蕴藏在繁复华丽的语言后,一次次给予我心灵重重的一击。雨果从这乱世的冷漠残酷中汲取他写作的养料。”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鼓励学生进行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阅读,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阅读和不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阅读,甚至进一步进行具有跨文化视野的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的对话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进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思维品质和鉴赏能力。

总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必然选择,其意义重大,方法多样,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合作努力,在15年新课改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完善与提高,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师生在新课改中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3.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五.第四版)[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