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文献学教学的实践与运用
2018-06-29贺三如
摘 要:大数据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也不能置之度外。文章从大数据的定义、类型与特征解释诠释了大数据的时代意义及其对教育的启迪,提出了应改革文献学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文献学;教学;实践
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使人类从彼此分隔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走向全球性社会。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贸易、企业、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直接推动人类向信息化社会演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信息化社会所表达出来的是全球数据信息量的惊人增长,海量信息的喷涌,最终扑面而来的则是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数据无时无刻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社会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引发的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引领着的是各行各业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更深层次的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途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一角,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群,既来自社会,最终也要进入社会,作为思想活跃、熟悉网络的高智商群体,大数据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深刻、更直接、更全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将对大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估、服务模式与思维路径等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事文献学教学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应该顺势而为,了解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借助大数据的优势,改良我们的教学,助推文献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一、 大数据的内涵
(一) 大数据的界定
目前,有关于大数据的定义,业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学界大多集中从数据的体量、复杂性程度、数据的价值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界定。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从“数据体量大”的角度来界定大数据,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1]罗伯特·福莱从“复杂性程度大”的角度来界定大数据定义。他认为可用的数据源排列数量非常庞大,进行有用数据查询相当困难,同时复杂的相关关系使得排除无用数据又很困难。复杂性是大数据的第一属性,大数据不光是数量大,更是复杂性的庞大。[2]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从“价值大”的角度来界定大数据。他认为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3]这一定义认为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获得巨大价值。综上所述,业界认为,大数据其实就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集合需要通过不同以往的新的数据处理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在其中挖掘与发现出更有价值、更有洞察发现力、更能优化流程和更好决策的信息资产。
(二) 大数据的特征与类型
信息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互联网助推大数据运用于社会,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IBM公司和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用“4 V”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即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其中,IBM认定的第四个“ V”是真实性(Veracity),而IDC认为第四个“V”是价值高(Value)。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5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
根据数据来源,大数据可以分为科研数据、网络数据和感知数据,因为大数据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有关于大数据的研究与使用,特别是大数据的密集型研究已然成了继理论预测、实验发现和计算机模拟三大科学研究范式之外,快速成长起来的第四大科学研究范式。
二、 大数据影响着教育与人才培养
(一) 大数据支撑教育信息的全方位显现
大数据让教育信息更全面客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数据的采集、归纳与分析来了解师生实时、动态、真实的信息。这对传统的教学测评体系来说,是一大进步。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学测评是以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督导、听课情况和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来进行考评,部分学校在这种评价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采取师生进行网络评教的方式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往的课程效果评价,是由老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作业情况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些综合评价在一定时期曾起到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任课教师和课程的质量。受阶段性认知的影响,师生评教认知未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反映教学效果长期性,由于学生会受主观性感受影响,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影响,而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干扰都会对结果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产生影响。
大数据技术因为其大量化、多样化、真实性等特点,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和应用中的不足,避免传统形式的信息采集时人们可能出现的刻意性、掩饰性,从而实现师生的实事数据采集。还可以通过信息档案的追踪,实现人才培养的可追溯,达到不以一时一次状况论成败,而以人的成长轨迹,长久影响来论英雄,让原本不好量化的信息,如学生的感受、情绪、态度、成功的累积等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让无法直观的信息通过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而显现。
(二) 大数据支持使个性化培养与发展成为可能
个性化需求是人们在信息时代一个鲜明的写真,大数据为人们个性化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可能。在这个时代,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汇总与整理,信息技术让我们更加的透明而越来越了解自己,通过对感知数据的研究与分析,不断的突破与提升又让我们越来越不了解自己,有意无意间,我们就成了大数据收集的样本对象。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我们就能够对具体的、不同个体的人提供较个性化、全面的预测、建议、推荐和服务等。如果将这些功能迁移到教育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难点、关注时段和强度、回答问题的情况、与老师互动的频率和时长、开小差的次数、听课时的表情变化等数据都可以实现实时捕捉和评估,还能将评估结果进行整合后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就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培养与教育。如在下发课后作业时,能够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等不同差异,差异化设计不同的作业或定制差异化的复习方案。当然,在以往的传统教育环境下,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发挥跟踪和预测功能,实时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哪些沒有掌握需要再学习并练习,哪些基本掌握但需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加强,哪些已熟练掌握不需要再做同类练习等。通过捕捉这些信息形成数据档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再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擅长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 大数据助推新教育模式形成
互联网时代使得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普及者,互联网的线上教学将越来越普遍。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将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化学、物理、历史、金融、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知识在网上分享,以供全世界的学习者免费使用。同时开发了一套基于大数据上的练习测评体系,通过记录学生练习情况,自动绘制出曲线图像,并标注出学习者学习的情况,通过该记录,老师能够轻松实现精准辅导。比尔·盖茨评价可汗“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三、 大数据运用于文献学教学的实践模式
(一) 文献学教学的困扰
当前,沿用传统教学理念,文献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文献学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首先,困扰文献学教师的是教学重点、难点不明确。因为文献学材料大多是古典文献,这些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量大且久远,教学与学习本来就是任重而道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文献学研究范围又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不光扩大了文献学的研究领域和教育范畴,还增加了相关课程的难、重点的辨识与筛选的难度。
其次,承继传统教育模式,文献教学手段单一、粗暴,课堂互动较少,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言堂”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因为“文献学”这门课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大都不属于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结构,特别是他们高中阶段基本上就没有接触过文献学相关知识点,诸如文献的类型、载体和形成与流布,以及文献目录、版本、辑佚、注释、校勘、辨伪、检索及出土文献的整理等方面的内容,学生之前没有关注或接触过,难以形成教学的共鸣,加之文献学教学的总课时少,教学内容丰富,这就造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客观上只能是边普及文献基本知识边讲解文献学理论,不由自主地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
再次,因教学内容多,涉猎范围广,教学侧重不一,专业需求各异,导致目前文献学教学仍然缺乏合适的教材。
鉴于目前文献学教学的现状,文献学教学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依据大数据技术的“5V”特色,在有限的时间与场景中,加大文献学信息的传输量,提升文献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 大数据支撑文献学教学改革
将大数据知识运用于传统讲授模式中,可以提高文献学教学效率,提升文献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汇总学生在文献学学习中的难点,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学习的兴趣点,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与教授。
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讲授内容用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收集并储存起来,再进行大数据分析,获取网民点击率高的资料,设计学生乐学的文献学课堂,通过图表、影像、视频、动画等多种途径,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文献学的备课大数据化、讲课内容网络化、教授方式多媒体化,多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使得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将文献学教学从老师讲授的被动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献学的积极性。
文献学“翻转课堂”教学成为大数据背景下文献学教学的应然之路。鉴于文献学知识的博大精深,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古籍本身,也因此无法让学生形成实体体验和切实感受,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文献学知识中产生距离感和枯燥感。但是有了大数据支持,情况就可以得以改变,因特网的大规模普及使网络上的文献资源类型与形态越发多样,学生可以运用网络获取比传统文献学更为广泛的资源,这些都使文献学的课堂教学的翻转成为可能,文献学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将海量的文献學知识的习得在课外完成,指导学生通过文献学专业网站、博客论坛的辅助来学习。学生们加大课堂准备,老师通过大数据汇总整理学生预习情况,审阅学习情况,从而使翻转文献学课堂的教学成为可能。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反馈,选择性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采用微信群及QQ模式,有效的开展课后练习,从而将课堂讲授与课后讨论结合起来。因此,通过微信群及QQ模式保持对专业问题的有效沟通,对于学习上的及时求助、提高学习效率有极大的帮助。不光局限于此,老师还可以将相关的专业材料打包上传到互联网,让同学们可以在QQ群和微信群中进行共享。
参考文献:
[1]郭少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陆璟.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5-8.
[3]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海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贺三如,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