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8-06-29崔立香
崔立香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另外,阅读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阅读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閱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让小学生由阅读开始,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并通过阅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最终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把阅读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近些年,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倡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究其原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观察当下的教学模式,仍然有许多学校没有真正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无论教师如何优秀,教学方法如何先进,学习仍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无论教师怎样努力,也无法替代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更是如此。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提出的问题也不相同。过去那种教师提出问题,期待学生回答的模式已过时了。现代的小学生从小接触的事物很多,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如果不把阅读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会大大限制他们的思路。另外,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学生就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就无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当然就谈不上分析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谓交流了。交流能起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拓宽思路的作用。但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真正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想法设法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集中精力,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每个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人而异地设置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基础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总结、调整教学方案。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进行干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每节课,都有一些学生提出一些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极大地拓宽了大家的思路。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见鼓励学生进行创意阅读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关键词,用关键词去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还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并根据自己的想法结合生活经历发挥想象,自由发言。这样课堂氛围自然会好起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拨,以免部分学生思维过于发散而离题。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
三、通过朗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他们养成朗读的习惯。朗读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使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意图,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字词句的用法。另外,朗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系统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学习语文要以教材为根本,阅读也是如此。但不能因此忽视课外阅读,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进而发散迁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外阅读还能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作品,供学生阅读。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家长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的同时,要注意规避网络不良影响,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林德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J].新课程(上),2017(9).
[2]杨志花.关于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的积极探索[J].新课程(中),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