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对比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018-06-29努尔阿拉努·米吉提
努尔阿拉努·米吉提
摘 要:本文对英汉对比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研究了英汉对比教学对中职学生认识英语语言本质、把握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促进作用,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新的发展视角。
关键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英汉对比教学
笔者从公共英语教学的经验和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某个句子或者段落时,往往了解每一个单词的含义,清楚整句话所用的语法和句式,但是对其真正的内涵却不得其门而入。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政策、文化交流政策都呈现出日益开放的趋势,跨文化交际的展开也表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英语教学因此也需要突破语言传播的局限,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重任,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形成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认知和客观看法,值得每一位中职教师尝试和探索。笔者从思维和观念两个角度去探索语言文化的对比教学,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活泼的方式来探索语言差异的本质,使其形成对其他语言背后的民族和文化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一、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影响语言发展的根本因素。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思维方式是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实践中积累的一种思维定式,它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础,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内核和本质的部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表现在语言上,微观层面上影响语言的基本机构、用词造句,宏观层面上影响人们表达观点、对待事物的方式。
首先,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用词差异来看英汉对比教学中思维方式的不同。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特征,而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则具有明显的抽象思维特征。这种思维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语动态性强,动词成为语言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英语则静态性较强,抽象动词、介词和类似的短语与结构成为语言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词。
其次,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型结构来看英汉对比教学中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句型结构的差异在本质上来讲体现的是英汉两种文化思维的对比。英语文化讲求规范和秩序,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行文中习惯于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前头,然后通过举例和论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证明和阐述,这体现出其思维的组织化、系统化和形式化特点。通过阅读英文文章我们发现,英美人在遣詞造句上大多遵循从general到specific,从summarize到exemplify的规则。比如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这句话翻译为汉语则为:他病了,因此昨天不得不待在家里。从此例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语句式是先重后轻,先给出结论再进行论证;汉语语言习惯则是先轻后重,也就是常说的“论据—结论”式句式。
再次,从数词的使用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国家在思维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汉语数字成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并且远远超过英语中数字成语的使用频率。以“一”字开头的成语为例,汉语以此字开头的成语有411个,而英语中只有8个。数词的使用本身就蕴含着委婉表达、比喻表达的思维,是汉文化中运用具体形象进行抽象表达的直接体现。汉语中相连的两个数字往往能够组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成语,如三从四德、四分五裂、七扭八歪、七情六欲等,但是在英语中at sixes and sevens这样的成语是凤毛麟角的。在汉语中,“三心二意”中的“三”和“二”描述的是一个人不长情、不专注、不认真的状态;“千人一面”中的“千”描述的则是没有创新、枯燥麻木的雷同情况。在面对十分感谢这样的语境时,汉语往往用“十分感谢”“万分感谢”这样的成语来描述感情,而英语则用“A thousand thanks”来表达,虽然同样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感激之情,但是英语明显比汉语夸张的成分更大,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背后思维的不同体现。汉语即便运用夸张手法也不愿夸张太过,而英美国家讲求个性,追求标新立异,在语言中也选择数目加大的词进行夸张表达。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英汉两种语言在用词、句式、行文和文体上的差异,那么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效果将大幅度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反映英语思维习惯的材料和文章,引导其思考两种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思维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让整个英语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
二、价值观念
语言本身承担着传播文化的职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宗教信仰、价值理念、人文科学的综合反映。语言中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它和文化休戚相关、藕断丝连。因此,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应该是并行并重的。在不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前提下学习语言无异于缘木求鱼,导致语言学习遇到种种阻碍。
比如在汉语文化中,小孩过生日那天穿新衣似乎是一种仪式和习俗,但是在英语中“birthday suit”却委婉地表达着一丝不挂之意;在汉语中“自由恋爱”是指不受父母干涉的、脱离了包办婚姻的自由式恋爱,如果将之直译成为“free love”则大错特错,因为在英语中此短语的含义是“滥情、泛爱”。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碰到一个英语词组“individual freedom”,这个词在英语文化价值理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形之中影响着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和人生,它最初表达的是美国人对宗教自由的追求和推崇之情,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为美国人追求个性自由和独立的象征。在英文文章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 “I think…”“I believe…” 行文方式,这种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正是美国人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乐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体现。这和汉语文化表达是有显著区别的,中国人总是喜欢引经据典,以此证明自己的论点,“枪打出头鸟”正是对这种心理的准确描述。同样地,当问到中国人“你来自哪里”时,中国人经常回答“我来自中国”,而英美人往往回答“我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这种介绍方式也是中国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的典型碰撞。
价值观念还会影响人们的言行。世界上绝大部分民族都将“肥胖”看作不雅之词,汉语语言表达中很少会用到“肥”这个字,而是用“发福”等字眼来代替;英语中为了规避“fat”这个单词,则常常用句子He has to put on some weight recently.另外,在中国,人们习惯于为做错的事或者说错的话反复道歉,但是美国人觉得道歉只需要一次就可以。如果不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话,美国人可能会对中国人的“彬彬有礼”感到一头雾水,甚至产生愠怒。
总之,语言的正确使用不仅涉及单词和语法层面的问题,更加涉及思维和观念的问题。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异国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过程,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和历史的熟悉过程。如果中职学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能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那么一毕业就面向社会的中职学生就不能深刻地把握英美国家人民的态度、行为和表现,也就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教学目标。所以中职学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采取英汉对比的教学方法,加强英语国家思维和文化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两种文化对两种语言的深刻影响,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认知性,填补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文化认知的缺失和空白。
参考文献:
[1]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
[2]马维娜.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3]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