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激趣 以情施教 以情促学
2018-06-29钱强
钱强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投入情感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从而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投入;非智力因素
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认为:“造成学习差异的原因不在于遗传与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的环境条件。”他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它在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智力因素快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步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化学学科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 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部分,那些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浓厚的兴趣,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惊人的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奇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伯莱恩的研究发现,创设问题情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创设疑难点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例如,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抛出这样两个问题:(1)金属钠与金属铜的活动性哪个强?(2)如果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先有意设置“陷阱”,再创设情境“排雷”。学生把这个反应看做是置换反应,根据金属性活动顺序表,认为是金属性强的钠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于是不假思索地写出反应方程式:2Na+CuSO4=Na2SO4+Cu,此时,教師可以通过播放实验视频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亲身体验对知识认知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化学实验过程中出乎意料的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矛盾,这一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凝神思虑,学生的意识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解释其中的奥妙,揭示反应的实质,让学生“顿悟”,岂不比直截了当告诉学生更妙。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情绪是积极的,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同时通过自己探究生成的知识是不容易被遗忘的。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类强化手段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教师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知道本阶段学习是取得了进步还是原地不动,进步在哪里,哪些方法还需要继续保持,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比如在作业批改中,教师不仅要判断正误,还要给出一些简单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有进步,继续努力”“最近在有机部分有所突破,望坚持并把成功的方法迁移到其他专题的学习上”“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也在坚持”“试一试,再提高一步”等。对班级中化学薄弱的学生组成“化学强化小组”,进行一周两次的问题交流,平时每天面批作业,考后师生双方试卷分析,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消失,化学成绩也逐步提高。
二、以情施教,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情感是人的一种较为复杂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情感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过不少真知灼见。
1.关爱学生,注重情感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关爱学生,以爱心去教化感染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譬如有学生在化学课上打瞌睡,我通常只会请他站起来,让他把瞌睡虫赶走就自己坐下去,一般他只需要两分钟就可以调整好学习状态。下课后不是打击讽刺他,而是真诚地关心他晚上的睡眠情况,提醒他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后再开展。这样学生不会觉得窘迫,相反会很感激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在课上打瞌睡了。
2.调动积极情感因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生能否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关,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之后,会把这种情感因素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形成一股积极又强大的学习动力。
三、 以情促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就能对学生起到感染和激励作用,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值得信赖,能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仅凭一腔热血并不一定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要找准切入口,时不时给学生“补补情感”,这样比直接帮他们补化学知识更有效果。比如,在考试之后,有的学生由于方法不得当,没有取得好成绩,十分苦恼,此时我除了讲评试卷之外,更注重调节学生的心理。
在高中较重的学习压力下,很多学生会感觉很累,甚至“已经到极限了,再也不能向前多走一步了”。因此,我有次在化学课前几分钟给他们看了《永不放弃》视频片段,视频里的“死亡爬行”给大家带来了无比的震撼,主人公布洛克平时训练成绩并不突出,但这次他却能背着一个72公斤重的同伴艰难爬行了100米的长度,这在比他强壮的其他同伴来看简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然而他却做到了。在他爬行的过程中,他的教练不断地在鼓励着他,喊了13次“对了,就这样”、3次“不要停”、48次“继续”、15次“加油”、23次“别放弃”,教练的激情也感染了观看的其他球员,他们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到最后无一例外地站起来为布洛克加油,更感染了主人公本人。布洛克在到达终点前根本不知道自己爬了多长,只知道坚持、坚持、再坚持,而结果却如此让人震惊和惊喜,布洛克超越了他所有的同伴,更超越了自我!从这个视频中,教师可以学到:我们的鼓励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可以感受到:我的潜力是无穷的,我要更加努力!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让每位学生喜欢化学、喜欢学习,从而使个人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庄德刚.对“高效化学课堂”的反思[J].化学教学,2012(1):26.
[3]邓善银.别样的课堂 收获的智慧[J].化学教学,2011(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