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策略
2018-06-29崔宝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关注点。互动是否成功,或者说,这样的方式能否更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成功互动”已经成为教师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和实践课题。结合实践,笔者就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策略展开初步探讨。
该怎样理解“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含义呢?《辞海》这样解释,“互:交互;互相。何宴的《论语集解序》中‘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互动”从狭义上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心理、行为上的改变。笔者认为,“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互动”,既指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成功和目标达成,也指师生教学相长成功。在新课程背景下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氛围营造:教学互动成功的前提条件
如果学生没有个性,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那么,课堂教学互动只能是传统的、浅层次的,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背离的。
1.让学生的个性走入教师的意识
要想创新,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在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环境不断刺激一个人做出主动、独特的反应,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其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只有在能包容个性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在互动中敢于表达、敢于质疑。只有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课堂教学互动才能成为可能。
2.让平等成为师生关系的支点
传统的师生观的核心是“师道尊严”,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权威,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鲜有学生提出新的观点。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也是封闭的,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难以健康发展。创新教育的内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它要求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过程才能以此为支点展开,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内才能多途径地生成,才能设定问题或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探索。
3.让尊重成为教师关爱学生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充分的尊重。没有尊重,爱的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二、能力提升:教学互动成功的追求目标
教学互动实施的过程,是学生发展、提高及各种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能力提升是教学互动追求的目标。在能力提升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三种基本能力对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是能力提升中的核心目标。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目标,课堂教学互动才是科学有效的。
1.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有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性。参与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探索学习策略、养成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教学有以下途径,如参与并提出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修正,以及多元化理解,自主规划和调控学习进程,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愿学、会学,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合作交流能力
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合作主要指合作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它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学会分享、学会竞争、学会团结、学会互助,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和欣赏人。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基点。成功的课堂教学互动,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逐步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运用的思考流程。成功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明白遇到问题“如何处理”“谁去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有效设计:教学互动成功的组织保障
1.方向型互动和成员型互动有机结合,拓展生生互动和成员互动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互动有方向型互动和成员型互动(师生作为成员平等参与互动)两种类型。方向型互动包括单向型互动(教师传递给学生)、双向型互动(师生相互传递)、多向型互动(师生、生生间多边传递)三种方式。总体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存在一种全能的互动模式,需要多种互动模式有机结合。每一种互动模式都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配置,形成科学的互动网络。
各种模式各有特点,但教师要注重拓展生生间的互动和成员型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在主体活动、测验反馈中作用显著。成员型互动则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认知互动和意行互动有机结合,强化情意和行为互动
师生互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按互动内容来讲,一般包括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新课程目标设计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为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认知互动是最常见的。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通过长期的影响才能习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强化情意和行为互动,促进课堂人际关系的优化。
3.秩序静态化互动和失序动态化互动有机结合,挑战失序动态化互动
静态化的互动有利于知识的认知和学习,秩序化的互动有利于班级组织的稳定。这样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便于组织,沟通内容较感性,沟通方式也较单一。因此,单有秩序静态化的互动是远远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
课堂是动的,课堂是活的。由于师生的共同参与,每个成员都成了合作者、探究者、学习者和促进者,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呈现出勃勃生机。互动与交往平等展开,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探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交互活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流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细节操作,可能不断变化和发生意外,学生的组织秩序就会出现变化。而这种失序动态化的互动,才会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感受到智慧的挑战和心灵的触动。因此,成功的教学互动是师生提升智慧、體验情感、掌握技能的主要方式。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成功实施课堂教学互动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它既涉及师生的观念和品质,又涉及过程与方法,对中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转变观念、精心设计,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探索,课堂教学互动才会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史绍典.高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坦.合作与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崔宝山,山东省济南中学校长,职称:中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