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6-29代晓冬江舒琦
代晓冬 江舒琦
(1.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四川 自贡 643000;2.四川理工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四川 自贡 643000)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国的商品生产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使得我国从短平快、急功近利的“制造大国”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制造强国”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匠精神”,向全社会发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呼吁。[1]“工匠精神”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从业者在产品设计、制作和生产等各个过程中表现出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与理念,一种对产品的追求胜过对金钱的追求、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职业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收入水平不高,除个人能力不足的因素外,主要与个人的职业态度与敬业精神有关。因此,如何培养职业院校大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责任,更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石。本研究从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水平、职业院校教师及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及需求来探究四川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及对策。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对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西昌、巴中、自贡、攀枝花、凉山州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学校的在校800名大中专学生进行自编的《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的调查》《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的调查(大学生问卷)》的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96%;对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西昌、巴中、自贡、攀枝花、凉山州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学校的400名教师进行自编的《职业院校教师对“工匠精神”认识的调查》《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的调查(职业院校教师问卷)》的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5%;对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西昌、巴中、自贡、攀枝花、凉山州等企业的400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自编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的调查(企业问卷)》的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对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西昌、巴中、自贡、攀枝花、凉山州等200名大中专学校教师、400名学生及部分企业的100名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的访谈。
2.研究工具:本研究自编问卷:《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意义的认识及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的认识等三个维度。问卷a系数为0.834,本问卷信度较好。由7名专家对本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分析、判断,认为本问卷对所要测量特性的反映程度较高。《职业院校教师对“工匠精神”认识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职业院校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职业院校教师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意义的认识及职业院校教师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的认识等三个维度。问卷a系数为0.814,问卷信度较好。由7名专家对本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分析、判断,认为本问卷对所要测量特性的反映程度较高。《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的调查(职业院校教师问卷)》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培训原因、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方法、培训师资等五个维度。问卷a系数为0.857,信度较好。由7名专家对本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分析、判断,认为本问卷对所要测量特性的反映程度较高。《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的调查(企业问卷)》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培训原因、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方法、培训师资等五个维度。问卷a系数为0.863,问卷信度较好。由7名专家对本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分析、判断,认为本问卷对所要测量特性的反映程度较高。
3.研究方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
4.统计方法:问卷统计使用SPSS17.0与ex⁃cle。
二、四川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从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来说,职业教育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阵地[2]。而要找到切实有效的、可操作的、能落地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方案,首先要对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本研究从职业院校大学生、教师及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教师和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需求等方面对四川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认识水平
本研究从:大学生是否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思想层面,“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工作的热爱、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理念[3]。第二个层面:行为层面,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专心专注、完善细节的工作态度。第三个层面:目标层面,是指从业人员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行为。)、“工匠精神”的意义、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水平层次不齐,表现出年级、专业及学校的差异
(1)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水平层次不齐,表现出年级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水平层次不齐,表现出年级的差异。如,“你认为耐心、专心、坚持是一种工匠精神吗?”(见表1)的调查、“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是一种工匠精神吗?”(见表2)的调查,都显示出大一学生的认识水平明显的低于其他年级。
表1 你认为耐心、专心、坚持是一种工匠精神吗?
表2 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是一种工匠精神吗?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一的学生刚刚进校,还处在学习生活的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还处于了解学校规章制度、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习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学习如何看待助学金、学干、上党校等评选中的公平问题、学习如何看待上课与晚自习及早锻炼的考勤问题、学习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上网、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地学习和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在调查研究中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低于其他年级。二是,大一学生还没有比较系统的专业见实习,对专业及专业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社会及企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了解较少,因此,他们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低于其他年级。
(2)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水平层次不齐,表现出专业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水平层次不齐,表现出专业的差异。如,“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吗?”(见表3)的调查、“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工匠精神培养一种途径吗?”(见表4)的调查,都显示出专业的差异。
表3 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吗?
表4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工匠精神培养一种途径吗?
造成专业差异的原因:一是,部分专业,如汽车维修专业、机械加工专业引进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评价都要与未来的工作要求、工作的流程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如一些电气自动化专业引进了日式企业的6S管理方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6S管理方法:通过严格要求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力求使每位员工都养成“注重工作环节中每一个细小细节追求完美”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4]。这些教学方法在大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工匠精神”的教育,也使得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高于其他专业。
(3)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水平层次不齐,表现出学校的差异
在许多问题的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水平层次不齐,表现出学校的差异。(见表5、表6)如,问题“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吗?”“你认为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是一种工匠精神吗?”的回答时,表现出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认识水平出现学校之间的差异呢?这是因为:有的学校非常重视“工匠精神”的开展,在政府的支持以及地方经济的支持下,有条件积极向一些能代表世界上尖端品质的国家学习,学习尖端品质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如,有的学校引进了“中德合作项目”或者日本的“6S管理法”,通过“中德合作项目”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国际视野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5]。有的学校则由于师资的匮乏、教学实践环节得不到应有保证,使得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法践行。
表5 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吗?
表6 你认为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是一种工匠精神吗?
2.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想层面、行为层面的理解水平低于对目标层面的了解
本研究从思想层面、行为层面、目标层面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想层面的认识水平较低。(见表7)如“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吗?”“你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吗?”“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吗?”等问题回答时,选择B(否)、C(不太清楚)的明显多于A(是),这说明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想层面了解不到位。
调查还显示: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行为层面认识的认识水平也是偏低的。(见表8)如“你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吗?”、“你认为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是一种工匠精神吗?”、“你认为耐心、专注、坚持是一种工匠精神吗?”、“你认为专业、敬业是一种工匠精神吗?”等问题回答时,选择B(否)、C(不太清楚)的明显多于A(是),这说明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行为层面认识水平较低。
尽管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想层面、行为层面的理解水平较低,但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目标层面的了解水平却较高。(见表9)如“你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吗?”“你认为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吗?”“你认为从业人员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一种工匠精神吗?”的回答时,选择A(是)的较多,这说明: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这个概念是熟悉的,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仅限于表层,也即目标层面的理解,简单地把“工匠精神”理解成对产品精益求精,忽略了精益求精的背后,是一种对职业的热爱、一种对职业的理解,更是工匠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对工作的执着、一种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工匠精神”宣传时,我们总是把“工匠精神”和优秀品质或优秀品质的产品联系在一起,这让人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工匠精神”就是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二是,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没有系统的培养内容,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使得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不系统又杂乱无章,“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挂一漏万,所以,有许多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理解仅限于表面[6]。
表9 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目的层面的认识
3.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的认识水平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的认识水平较高,尤其是大三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意义认识水平高于其他年级。(见表10)这与其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见习及实习密不可分,更与其在实习过程中感悟到企业“工匠精神”文化与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息息相关。如,“你认为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吗?”“你认为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吗?”“你认为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吗?”“你认为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吗?”问题的回答中,大三年级的回答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表10 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的认识
(二)职业院校教师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教师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认识水平较高。无论是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的认识,还是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的认识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见表11)
表11 教师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途径的认识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践行着“工匠精神”。如,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文化,“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台上十分钟,台下半年功”“苦练教学基本功”“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等等,都是教师在用实际工作践行着“工匠精神”。二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核心技艺。而教育教学的严谨性、复杂性、艰巨性培养了教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所以,教师这个群体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较高。
(三)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意义的认识水平较高。(见表12)如在“您认为大学生需要接受工匠精神的培训吗”的调查时,98.48%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大学生非常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训。这与企业在生存、竞争发展过程中的经历息息相关。如果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制造与销售泛滥,那么企业就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去追求产品的卓越与精益求精,结果整个行业就会因此而失去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许多行业在这方面都有惨痛的教训。只有高度重视职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只有重视生产产品品质和技术技能,“中国智造2025”计划才可能实施,企业才可能持久发展。所以,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需求比较强烈,认识比较深刻[7]。
表12 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意义的认识
(四)教师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需求
本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校园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有关“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需求的访谈。访谈结果显示:
1.教师渴望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工匠精神”进行顶层设计。在对四川省一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以及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一直不如人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导致了许多职业院校形成了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学生糊口营生的办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传技”、轻“育人”,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于“基本或熟练掌握某种技能”,重视培养大学生某项技能的形成,能适应社会什么岗位工作,而对大学生工作态度、职业精神以及追求工作过程中“极致”和“完美”等的“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却鲜有表述,忽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极少地纳入到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之中,这极大地制约了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8]。所以,许多教师表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抓起才是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保障。
2.教师渴望“工匠精神”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是职业院校在校园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在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兴趣、态度以及职业认同感,都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6.73%教师表示:由于学生人群的特殊性,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很多大学生没有学习目标、专业学习兴趣、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这种学习状态对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起着阻碍作用。因此,89.45%教师认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要将“工匠精神”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才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物质保证。
3.教师渴望“工匠精神”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固化到学生身上。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能力必须经过实践课程来提高。但是,实践课程对于实操设备以及实践环境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82.16%老师表示,由于资金、场地的限制,学校没有办法在校园环境里完成学生所有的实践课程。因此,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已经进行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调查显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学生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的学到技术性强的技能,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9]。
4.教师渴望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88.94%的教师认为,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因此,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必须有一个适合工匠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然而,94.5%的教师反映,四川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多的对学生在技能上进行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对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方面更为缺乏。所谓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对工匠精神没有深刻的理解,校园里没有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进程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87.44%教师认为,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阵地。
(五)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需求
本研究从培育的原因、培育的目的、培育的内容、培育的方式、培育的方法、培训师资的要求等六个方面对企业对“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1.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因。许多企业认为,造成大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学生职业技能差,而是部分大学生对工作岗位不热爱、工作的积极性不够、对工作持应付态度及工作不认真。如,您认为大学生需要“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多可选3个)的回答中,大多的企业都认为现代大学生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够爱岗敬业、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处于被动局面、态度不够认真。
表13 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因(可多选)
2.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许多企业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是:改善人际关系,适应团队和工作环境;培养责任心、提升产品质量;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如,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主要目的是什么?(最多可选3个)的回答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最注重的是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表14 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可多选)
3.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许多企业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企业员工责任意识;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技能。如,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主要内容有哪些?(最多可选3个)的回答中,企业把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作为培育的重要内容。
表15 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
续上表
4.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许多企业认为“大学期间在学校培训和在职时通过企业内部培训”为最合理的培训方式。如,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最合理的培训方式有哪些?(最多可选2项)中,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最有效方式是在职,企业内部培训。
表16 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
5.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训的主要方法。许多企业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方法应该为:实行优秀员工导师制、顶岗实习、建立网络学习平台、部门内部组织经验交流与分享讨论或邀请外部讲师到公司进行集中讲授。如,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主要培训方法有哪些?(最多可选3个)中,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主要方法包括:顶岗实习、实行优秀员工导师制与拓展训练。
表17 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
6.对培训师授课风格及特点的要求。理论性强,具有系统性及条理性或实战性强,具有丰富的案例辅助的讲师应该是培训的首选。如,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培训师其授课风格及特点有什么要求?(最多可选3个)中,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训师授课风格及特点的主要要求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并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表18 企业认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训师授课风格及特点的要求
三、对策
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精细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院校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院校应自觉承担重任,帮助职业院校大学生重拾“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规格、培养的过程以及培养方式的规定,是学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文件,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更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明确教育教学目标、确定教育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总之,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因此,针对四川地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传技”、轻“育人”这个现状,职业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修正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大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应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之中
“工匠精神”是“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方面素养的高度融合。要使大学生入职前就能具备“工匠精神”,就必须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之中,才能完成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任。首先,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大学生职业情怀及职业精神。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相关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也即个体对他人或群体对有关职业的看法、认识及评价表示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不仅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而且也是个体对组织忠诚度及个体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只有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发自内心地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充满专注、对工作产品精益求精。其次,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与实践规范标准来要求大学生,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知与行统一、实践操作与企业规范统一,职业情怀与个人品德发展统一,从而真正达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10]。
(三)应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工匠精神”一定要在大量的工作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渐内化为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渗透“工匠精神”培养,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渠道。只有将“工匠精神”和未来企业工作要求及学生社会实践的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大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及它的价值,并自觉自愿地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和价值追求。首先,要将大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企业的需求紧密相结合,将未来企业的操作要求与规范引入到教学的实践操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在规范的操作中切身感受“工匠精神”。其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要建立校企间深度的、双赢的合作,把大学生送入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仅能够缓解企业的用工问题,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加近距离的、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学习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走进并学会融入企业的经营文化,熟悉并学习掌握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企业的评价价值观及考核标准,近距离地接触岗位上那些具有“匠人精神”的优秀员工,让大学生在充满“工匠精神”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四)应将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内化于整个校园环境之中,内化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职业院校应大力开展各种工匠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校园主题文化节、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种主题活动,以此让学生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第二,开展选修课程,将工匠精神读本列入到素质选修课程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工匠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第三,走访企业,职业院校应该组织大学生进入企业参观,让大学生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对企业工人对工作岗位的坚守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第四,开展主题讲座,不断营造学习“工匠精神”、塑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汲取“工匠精神”的养料,打造大学生的成长。
[1]黄晓云.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水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王颖娜,申承林.职业人格: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和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
[8]芦羿君.“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院校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9]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6).
[10]谢亚可.“工匠精神”文化下的职业人才学徒制培养[J].现代交际,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