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劳动生产率变动特征及其对策研究
2018-06-2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一、引言
劳动生产率作为劳动力使用效率的衡量指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但是劳动者生产效率高低的标志,更是人力资本素质高低的晴雨表(辛永容、肖俊哲, 2009)。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劳均GDP)获得大幅度提升,2016年劳动生产率为53042元/人(以2015年价格为基期),是1978 年的22.4倍,体现了我国整体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张长春,徐文舸,马延亮,等.提高生产率对策研究[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2017.然而,与此相伴随的是,各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省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影响到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赵文军,2015)。因此,本文以新疆为例,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揭示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这对促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课题组(2017)研究表明,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均资本推动下,我国劳动生产率呈长期不断上升的趋势,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有所放缓。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要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地区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但增速差距逐步收敛,成为控制影响长期增长路径的重要决定因素,条件收敛现象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十分明显,东部和沿海地区有“俱乐部收敛”现象。赵文军(2015)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各省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中,技术进步、物质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深化都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省区中技术效率的变化具有负面影响,几乎在所有省区中物质资本深化的贡献都最大;高毅蓉和袁伦渠(2014)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异不断缩小;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研究认为,1978年—1999年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在于中西部省区较之于东部省区更加接近于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彭国华(2005)和李静等人(2006)研究指出,1978年—2002年左右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持续扩大是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起决定性作用;而傅晓霞和吴利学(2006)研究认为,1978年—2004年间资本积累是省区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决定因素。综上可以看出,已有研究没有涉及新疆劳动生产率,因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揭示新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这对促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劳动生产率分析的理论依据
(一)劳动生产率反映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效率,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显然,劳动生产率反映的不是生产要素中个别部分的效率或效能,而是综合地反映了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既包括主体人的因素,也包括客体物的因素。劳动生产率不仅决定着劳动报酬,也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生产力水平,从而对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Inklaar、Timmer and Ark,2007)。从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方式来看,尽管学界对劳动投入和劳动产出的衡量方式有不同的讨论,如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定义了两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方式:一种是GDP与劳动时间的比值(仅统计了部分发达国家);另一种是GDP与从业人员的比值。但运用较普遍的方式是用从业人员数量代表一个经济体的劳动投入,用GDP代表劳动产出,那么,劳均GDP就代表着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劳均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根据定义,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假定总量生产函数的形式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Y=AKαL1-α
(1)
其中,Y为总产出,A为全要素生产率,K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α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0<α<1。
(2)
其中,y表示劳动生产率,k表示劳均资本存量。
(3)
即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劳均资本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当资本的产出弹性一定时,劳均资本(资本深化)的增速加快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加快都将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新疆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特征与比较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计算方法
新疆与全国及其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是以按不变价计算(以2015年价格为基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的。*因缺失1978年前的地区年末全部就业人员数,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劳动生产率相近,故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似值来衡量地区劳动生产率。其中,具体计算方法为先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调整为以2015年价格为100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再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2015年=100)对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得到1952年—2016年各年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本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地区样本共包括28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归入四川一并核算;同时,由于缺少相关统计资料,这里暂不包括海南和西藏 。
在计算过程中,本文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新疆劳动生产率分析
1.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呈长期上升趋势,但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1952年,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为1236.33元/人(2015年不变价,下同),到2016年增至42478.20元/人,增长了34.4倍,年均增速为6.01%。改革开放前(1952年—1978年),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从1236.33元/人增至1931.68元/人,增长了1.6倍,年均增速为2.37%;而改革开放后,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1931.68元/人增至2016年的42478.20元/人,增长了22倍,年均增速为8.46%。其中,1978年—1992年从1931.68元/人增至6597.75元/人,增长了3.4倍,年均增速高达9.06%;1992年—2012年从6597.75元/人增至31609.21元/人,增长了4.8倍,年均增速为8.31%;2012年以来,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呈逐年下降态势,年均增速为8.29%。
图1:新疆和全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1993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从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1953年—2016年,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达到6.01%,中值为14.55%,标准差为0.08。但在不同时期,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现出阶段性特征(见表1)。
一是在改革开放之前(1953年—1978年),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波动性(标准差高达0.11),上下振荡幅度较大(极差达到46.0%),该时期的最大值(24.4%)和最小值(-21.6%)也是和平解放后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变化的峰值和谷位,但其均值只有2.37%,低于1953年以来的历史平均水平3.64个百分点。
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2016年),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性大幅减小,标准差降至0.02,只有前一时期标准差的21.0%,并且上下振幅也出现明显的收敛,谷位大幅上升(4.1%),导致极差也降至11.8%。同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8.46%)不仅远高于改革开放前的平均水平,而且也超过新疆和平解放以来的历史平均水平,分别高出6.09个和2.45个百分点。
三是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进入“黄金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达到9.06%,这是1953年以来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时期,高于历史平均水平3.05个百分点,也超出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水平0.60个百分点。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峰值(15.9)也落在了这一时期。
四是在1992年—2012年和2012年—2016年两个时期,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进入相对稳定期。两个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都在8%以上,分别达到8.31%和8.29%,且分别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30个和2.28个百分点,但略低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水平0.15个和0.17个百分点。两个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波动性不断减小,只有0.02,远低于标准差为0.08的历史平均水平,并且极差也在逐步缩小,从之前的11.8%分别降至两个时期的6.8%和4.66%。与此同时,2012年以来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进入了向下调整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有所收窄。
表1 新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统计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2.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且增速位次靠后。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的差距日益扩大,由1952年的398.44元/人扩大到2016年的10563.31元/人。其中,1952年—1968年,新疆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后,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呈逐渐扩大的趋势。1953年—2016年,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6.01%,分别低于全国和北京市(位居第一)0.92个和3.22个百分点,在28个省(市、自治区)排名倒数第二,居西部地区末位(见表2)。
表2 全国及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注:新疆和全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1953年—2016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其他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1953年—2015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
为了尽可能展现出新疆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变化情况,本文分别选取1952年、1978年、1992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这些特定年份*选择六个特定年份的原因是:1952年和2016年是此次考察期间的起止年份;1978年是我国正式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年份;1992年是我国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份;2000年是西部大开发开始的年份;2010年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始的年份。来呈现新疆与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变化情况(见表3和表4)。通过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与劳动生产率最高省(市、自治区)的差距逐渐扩大,但其扩大的倍数趋于缩小。上世纪50年代,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1952年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排名第二,仅与排名第一的黑龙江省相差135元/人;改革开放初期,新疆的劳动生产率在全国排名仍相对靠前*这里的排序靠前或靠后是以排序位次在第14位(28个省级样本的一半)前后作为划分标准。,位居第八,但与排名第一的北京市的差距从1978年的5532元/人扩大到1992年的13952元/人,扩大了2.52倍;西部大开发初期(2000年),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不足排名第一(北京市)的29%,在全国排名下降至第十;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以来,新疆的劳动生产率继续下降至第二十名左右,但与劳动生产率最高省(市、自治区)差距的倍数趋于缩小,从2010年的3.25倍缩小至2016年的2.70倍。
表3 全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排序之一(按特定年份:1952年、1978年、1992年) 单位:元/人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4 全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排序之二(按特定年份:2000年、2010年、2016年) 单位:元/人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四、提升新疆劳动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资本积累的作用,增加全社会的有效投资
劳均资本的积累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重要贡献,而新疆的劳均资本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应继续增加新疆全社会的有效投资。一是要大力促进民间投资,振兴民营实体经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新疆民间资本流向最有效率和最具创新活力的部门;二是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尤其是南疆四地州、沿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三是要尽量减少低效和无效投资,通过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二)加强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是长期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在长期内对全要素生产率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大力培育新疆人力资本,并提高新疆创新能力。一是要增加教育投入,尤其要增加对南疆地区、沿边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新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职业培训,鼓励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企业技能培训的发展,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与新疆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三是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通过促进创业孵化服务、创业创新平台、创业投资等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新疆创新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助推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新疆乃至全国现阶段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将可能无法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因此,要紧跟国家深化改革步伐,继续加强新疆各领域改革,尽快完善和优化促进研发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制度环境,为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一是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新疆研发部门的创新能力,强化产权保护以增加科研成果激励,完善科研经费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二是要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加快促进新疆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溢出效应强、商业前景好的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以提高整体全要素生产率;三是要加快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和有效配置,减少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参考文献:
[1]辛永容,肖俊哲.我国劳动生产率相关研究综述[J].价格月刊,2009(7):36-40.
[2]赵文军.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1990—2012[J].经济学家,2015,6(6):58-67.
[3]张长春,徐文舸,马延亮,等.提高生产率对策研究[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2017.
[4]高毅蓉,袁伦渠.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1985—2010[J].经济问题探索,2014(6):54-59.
[5]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19-25.
[6]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7]李静,孟令杰,吴福象.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再捡验:要素积累抑或TFP[J].世界经济,2006(1):12-22.
[8]傅晓霞,吴利学.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地区差距的贡献:兼与彭国华和李静等商榷[J].世界经济,2006(9):12-22.
[9]Inklaar R.,Timmer M.P.,Ark B.V..Mind the Gap!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in Services and Goods Production[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7,8(2):28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