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的策略探索
2018-06-29岳翠陆金泽虎
岳翠陆 金泽虎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230601)
一、引言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集中所有自身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凭借信息技术等手段,利用其它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将一部分原本需要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转移出去,进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内部结构、降低运营成本的一种服务模式。服务外包业务主要可分为较为基础和技术成熟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以及价值链更高端的知识流程外包(KPO)等。
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为服务外包奠定了理论基础。E.Helpman[1](1984)认为服务外包的动因是基于各国之间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的前提下,跨国公司在保持核心业务的同时,通过把原本在国内所需的高成本生产转移到国外较低成本生产,从而达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S.M.Grossman和E.Helpman[2](2005)建立的模型进一步解释了企业的外包行为的内生因素(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市场规模以及竞争状况),而国际外包还取决于东道国的禀赋状况、法律环境、搜寻技术等诸多其他因素。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理论研究,结合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了相关理论。冯雷鸣[3]等(2010)对国外服务外包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总结,揭示了服务外包理论的不足,但未对理论提出系统的改进意见。陈清萍、曹慧平[4](2011)通过比较了服务外包业对工业、服务业以及GDP增长的推动作用之间的大小关系,验证了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且对工业的推动作用大于服务业。张敏[5](2014)基于SSCI数据库对1990年-2013年我国外服务外包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了严格的计量分析,为我国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服务外包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因其低耗、环保以及高劳动力需求的特性,备受西方发达国家青睐。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为了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同时追随世界贸易倾向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也开始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接包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额10213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20.1%;执行额7385亿元,增长17.6%[6]。
合肥作为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近几年来服务外包业发展速度迅猛,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在接包能力、竞争力等方面相较于先行发展的发达城市仍处弱势。随着国内外产业竞争加剧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外包企业风险加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举办加快了倡议的推进,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释放了一个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国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均将接包目标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肥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在制造业积极参与的同时服务外包业也应跟随国家政策,把握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从而改革产业结构,提高产业价值链。
二、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自中国重视服务外包发展以来,合肥一直是国家主要培养对象之一。2007年12月合肥被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凭借国家政策倾斜的优势,合肥外包产业从最初的缓慢摸索,基础基本没有,到现在已经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地。目前拥有包河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区、蜀山新产业园区和滨湖金融服务外包园区等5个已建成的产业园区和肥东鼎韬产业园区1个在建产业园区。2015年全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金额达141.38亿元,接包合同执行金额78.54亿元,同比增长4.7%[7]。目前合肥共有服务外包企业406家,其中重点企业达到213家,公司规模在千人以上的接近30家,每年合同执行金额达到千万美元以上的公司有39家。其中包括讯飞智元、科大国创、易商数码、联发科技(合肥)等众多实力雄厚科技创新型企业,许多企业还通过了CMMI或CMM认证。
近年来,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开始了多元化创新发展方式,ITO占比有明显的下降,而BPO和KPO的占比都在迅速上升。2015年ITO、BPO、KPO的合同执行金额占比分别为48.9%、28.5%和22.6%,产业内部的这种各业务模式占比呈均衡趋势,表明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已由原先的价值链最低端向中端开始转移。2014年5月,合肥出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了服务外包产业建设的九个重要的业务领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改革。目前合肥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涉及软件研发、呼叫中心、金融外包服务、动漫网游设计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领域。2017年6月,合肥大数据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也将促进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业务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外包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和聚集,从而产生“干中学”的规模经济效应。2017年,国家通过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在信息技术领域和其它高科技领域等的建设计划,将有助于提高合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业务范围将向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方向扩展。
三、合肥开拓“一带一路”服务外包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合肥市开拓“一带一路”服务外包市场的机遇分析
1.独具战略优势
(1)基础设施完备是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的必备载体
表1 合肥2010年-2015年服务外包签订合同金额及执行金额(单位: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保证贸易主体之间进行快速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合肥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交通设施建设正在不断加快。水运方面,合肥港口目前一、二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并且成功引进中海、中远、日本邮船等众多物流公司,港口吞吐能力明显增强,降低了合肥对外贸易的运输成本。2016年合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超过20万标箱,已经发展成为长江支流航道上最大的内河港口。陆路方面,以合肥货运北站为起点的“合新欧”已开通运行中亚班列、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等多条线路,铁路货运班列为合肥联通中亚和欧洲提供了必要的陆路通道。航空方面,合肥新桥机场作为国际4E级机场仍在不断地规划扩建中,平均每年货邮吞吐量增长率均在10%以上。水、陆、空等全方位立体通道的建设完善,使得合肥与亚、欧、非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加深,为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2)生产要素成本低廉,比较优势明显
随着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快,在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服务外包相关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传输等方面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在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上,合肥相较于国内其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及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合肥市劳动力资源丰富,2015年全社会就业人员达523.8万人,其中服务业有254.4万人,占比48.6%。另外,相关资料表明,合肥市综合商务成本仅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70%,在2012年“中国最佳新兴商务城市”的50个候选城市中“综合投资环境”排名第14位。由于大多数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源极其缺乏,技术水平也十分落后,同时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有迫切希望建立核心产业和转移弱势产业的需求。而合肥在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为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提供一定的可能性。
2.一带一路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65个,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8],分别占全球总量的约63%和29%,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互信度和便利度不断加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成为中国另一个主要的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而服务外包产业也将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3.国家支持与政策引导力度大
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重要文件[9]中,把合肥定位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这为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据相关统计,合肥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25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共有35家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进行投资,投资总额达3.41亿美元。由于我国重点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笼罩,合肥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对外贸易的关键地理位置,对外经济开放程度迅速加深,国内外寻求与本市服务外包企业经济合作的公司将迅速增加,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贸易空间迅速扩大。
(二)合肥市开拓“一带一路”服务外包市场的挑战分析
1.碎片化管理现象突出,缺乏官方系统性引导措施
目前,国内其他的大部分服务外包示范省市早已就服务外包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继推出详细的支持政策,尤其以发展较为领先的沿海城市最为完善。合肥虽然制定了许多支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省、市政府也就关于合肥参与“一带一路”经济合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并未制定一个系统、具体的统筹规划,也没有指定具体的责任机构对服务外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引导和协调,也没有专项的资金支持鼓励当地服务外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经济合作。这导致合肥市包括服务外包企业在内的整体外贸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适的渠道,因而参与的热情较小,程度很低。
2.产业自身缺陷明显,竞争力水平有待于提高
研究《2007-2016年合肥统计年鉴》发现,纵向比较上,合肥市外包主要相关产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以下相同)总产值在数量上虽然逐年增加 (见图1),但在横向比较上,主要相关产业占合肥市总产值的比重很低,2015年只有4.48%,并且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是呈下降的趋势(见图2)(虽然2015年有所回升,但势头不强劲。可能是合肥政府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但企业在创新技术的应用上,能力水平还需提高)。可见服务外包产业在合肥总体生产中目前仍处于较小的规模,相较于其他服务业,发展速度较慢。另外,由于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大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与国内经济较高的其他示范城市相比,存在明显的内部发展动力不足、竞争力低等问题。2015年在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排名中还处于第十位,得分92.01分 (最高分南京169.48分),然而在2016年新增十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后,迅速下降到第十九位,得分为85.7分 (最高分南京176.1分),下降了6.31分,其中产业发展状况得分为24.9分,仅增加了1.09分,仅排在第23位[10]。这表明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与国内其他服务外包的城市和地区竞争存在明显的劣势。
资料来源:《2007-2016合肥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2007-2016合肥统计年鉴》
3.国内外同质性产业竞争激烈
国外,由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加之服务贸易的兴起,服务外包以其独特的优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参与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也不乏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家,印度的服务外包业发展最快,业务金额往年稳居世界第一,而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也凭借其低劳动成本优势,快速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国内,许多省市都在积极的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2016年商务部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增加到31个,并且许多示范城市在产业发展上远超合肥,且都制定了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还有相关研究表明,国内许多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同质化的趋势十分显著,这必将加剧各个服务外包城市之间的竞争。这些都表明,合肥在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中将面临着国内外同行业的激烈竞争。
4.劳动力人口众多,但配套的专门人才严重匮乏
合肥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城市,并且有国家重点理工类高校中科大、合工大以及其他类高校50余所。2015年合肥高等院校毕业生总人数达16.5万,占全省的56.4%,人才资源雄厚。但是对于合肥服务外包产业来说,高端适用性人才仍然非常的匮乏。究其原因,首先是合肥毕业生与服务外包产业的要求存在严重的专业错位现象,大学里现行的教育体制完全与合肥服务外包企业需求脱节,大学里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立刻为企业服务,还需要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配套培训;其次是合肥平均工资水平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地区,加上城市的地铁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对优秀的专业人才吸引力较低,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最后,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众多,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语言和法律等各不相同,尤其是存在很多小语种国家。合肥服务外包企业要想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与这些国家打交道,而目前合肥高校在这些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十分短缺。
四、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效用的实证分析
宋丽丽[11](2009)在分析41国的服务外包相关数据后发现,影响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及市场规模,而文化差异的影响力度并不显著。因此可以总结出影响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要素主要有: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根据合肥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看出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对承接能力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因素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离岸服务外包承接水平的影响程度。借助SPSS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维来消除多指标变量可能出现的信息重叠和多重共线性问题,使其在最大保留变量所包含的信息的同时,将多个变量重组为很少的互不相关的综合因子。旨在分析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的主要影响要素,探索合肥服务外包发展道路。
(一)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变量的选取
(1)因变量
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y,亿美元):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业务属于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体现合肥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一带一路”业务能力的主要参考数据。
(2)自变量
市场需求(x1,元):一个地区的当地需求水平对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越高、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严格,越有助于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改进服务产品,从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选用合肥人均GDP来反映当地市场的需求。
产业规模(x2,亿元):产业规模是服务外包产业承接业务乃至离岸外包业务的基础,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一个地区某种产业的规模越大,其平均生产成本降低,该产业竞争优势就越大。考虑到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选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总产值作为产业规模的分析指标。
劳动力成本(x3,元):成本越低,对于发包商的吸引力越高。选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人均年平均工资作为服务外包业劳动力成本的指标。
技术水平(x4,件):技术进步能够极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高产业抢占“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力,选择合肥市每年专利授权量作为分析技术水平对于服务外包量的影响。
基础设施(x5,亿元):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加快贸易主体之间交流合作,而且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能从侧面反映政府支持对服务外包业务的影响。选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额作为分析基础设施对于合肥服务外包的影响。
人力资源(x6,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接包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资源,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增加更有助于推动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管理,从而降低产业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接包能力,选择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作为分析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
2.数据来源
本次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 《合肥统计年鉴》(2007年-2016年)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016年),主要采用2006年~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影响合肥服务外包业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能力的相关因素做出实证分析,进而对合肥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主成分分析(PCA)
1.相关性检验
为了减少异方差,先对个变量指标进行对数转换,然后再进行相关性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 lnx1、lnx2、lnx3、lnx4、lnx5、lnx6 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和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故对全部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
2.提取主成分
由表3到表5中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大于 1(5.851>1),且方差积累贡献率达到了 97.510%(>85%),因此,分析中用第一主成分代替原来的6个变量,它的表达式为(1):
表2 相关矩阵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成份矩阵a
表5 主成分系数表
(三)模型回归分析
1.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提取出主成分F1后,接下来运用STATASE统计软件对lny和F1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变量lny和F1均为时间序列,故先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结果显示,变量lny和F1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过程,并且lny和F1的一阶差分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如图3中,迹检验结果表明,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上表中打星号“*”者)。最大特征值检验中,可以在5%的水平上拒绝 “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24.6534>11.44), 但无法拒绝 “协整秩为1” 的原假设(0.0006<3.84),故选择协整秩为 1。
表6 单位根检验结果[12]
图3 协整秩检验结果
2.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接下来使用Johansen的MLE方法估计该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图4 VECM模型的建立结果
根据图 4,此协整向量为(1,-1.46),其中 lny 的系数被标准化为1,故其标准误缺失;而F1的此协整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将协整向量移项,则可以得到VECM模型(设为(2)式):
3.模型的检验
检验VECM模型的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性,根据图5结果显示,可以接受“无自相关”的原假设。下面检验此VECM系统是否稳定,结果如图6,该VECM模型除了本身所假设的单位根之外,伴随矩阵的所有特征值均落在单位圆之内,所以(2)式是稳定的。
图5 残差自相关性检验结果
图6 VECM系统稳定性判别图
最后,将(1)式代入 VECM模型(2)式中,得到最终的估计结果:
Iny=0.660+0.595lnx1+0.602lnx2+0.601lnx3+0.592lnx4+0.590lnx5+0.596lnx6
(四)结果分析
从估计结果来看,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劳动力成本、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对合肥市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均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均GDP每提高1%,合肥离岸外包执行额就会增加0.595%,这表明市场需求对合肥承接离岸外包的业务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与预测相一致。市场中客户对服务需求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将推动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地改进服务产品,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合肥服务外包企业在不断改进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增强参与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的竞争力。
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服务外包相关产业规模每扩大1%,合肥离岸外包执行额就会增加0.602%。近年来,由于政府相关政策、资金的支持,合肥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为合肥服务外包业参与承接“一带一路”离岸外包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从劳动力成本角度来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相关产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每上涨1%,合肥离岸外包执行额就会增加0.601%,这表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反而对合肥承接离岸外包的业务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与预测不一致。可能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产业人员工资的上涨是由于产业整体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引起的,这有助于合肥外包产业参与承接外包业务的竞争;第二,虽然合肥服务外包相关产业人员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但相较与其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工资水平仍较为低廉,上升速度也相对较慢,故仍然对发包商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从技术水平角度来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技术水平每上升1%,合肥离岸外包执行额就会增加0.592%,这表明技术的进步能对合肥承接离岸外包的业务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与预测相一致。合肥服务外包业乃至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创新发展以及产业价值链的上移,将助力合肥参与到“一带一路”的离岸服务外包市场中去。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基础设施的投资每增加1%,合肥离岸外包执行额就会增加0.590%。合肥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其承接沿线国家服务外包业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基础设施做为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该回归关系也间接反映出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与合肥服务外包业参与“一带一路”有促进作用。
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毕业的高端人才每增加1%,合肥离岸外包执行额就会增加0.596%,这表明高端人才的增加能提高合肥承接离岸外包的业务能力,这与预测相符。目前,合肥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中的配套性人才仍然十分紧缺,有关服务外包业的专业型人才更是匮乏,亟需培养大量适用性人才以促进合肥服务外包业更好的参与到“一带一路”中。
五、合肥市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打造在线服务平台,实施有序引导政策,加强与民间自律组织合作,为合肥市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奠定基础
1.加强统筹规划,制定系统的外包发展战略
合肥市政府应注重上层建筑的建设,根据本地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并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规划深入研究后,制订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规划,确定参与的模式和步骤。设立工作小组或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外包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企业交流合作渠道的规划和构建,使政府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设立专项财政基金,针对参与度不同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从而鼓励外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打造“一带一路”服务外包服务平台,实现接发包商之间信息对等
搭建专业的服务平台,可以为服务外包接发包商提供企业信息、相关技术、人才资源等全方位服务。平台实行会员制,邀请“一带一路”国家发包商和本地外包商加入,发包商可以将需求在平台上公布,接包商也可将其业务范围和能力公布上去,实现信息对等,促进双方合作;也可以不定期邀请相关国家发包商前来本地企业参观了解,增强发包商对合肥服务外包企业能力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3.践行有序引导政策,实现龙头企业、中型企业、“小专精”企业有序进入市场
采取有序的引导政策,引导产业龙头企业先行参与,探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包商的合作模式,为其他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参与进来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资产少、竞争力弱等问题,运用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来解决不同企业面临的问题,形成中型企业业务模式独特化,小型企业业务能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以满足“一带一路”市场多样化的巨大需求,实现龙头企业、中型企业、“小专精”企业依次能够有序进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市场。
4.与民间自律性组织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企业业务能力
与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等民间自律性组织合作,在加强整个行业自律的同时,针对缺乏经验和新创的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务操作、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相关法律知识、风险预防以及业务往来中遇到法律冲突、知识产权争端等问题时的解决方法等开展定期的培训工作,提高服务外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二)建立特色服务业务,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产业联盟,多途径增强企业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能力
1.建立特色外包业务,实现服务增值,开拓高端服务业务
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其他服务外包城市发展的状况,培养具有优势的核心特色业务,实现与其他城市服务外包的错位发展。将目前以低端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为重心的业务模式,逐步转移到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重心、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为辅的特色外包发展模式。加快海外呼叫中心的建设,引进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呼叫系统,扩大中心人工坐席容纳量,改进旧有人工坐席客户端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实现呼叫中心价值的增值。以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基础,引进更多的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客户服务、票据支付和清算、数据分析和处理、定损理赔、灾备业务、数据处理、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后台业务的全覆盖,构建完善的后台金融服务生态圈。另外,开拓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搭建创新服务企业孵化基地,鼓励高新尖企业的创办,增强数据分析、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管理咨询等业务的接包能力。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企业应重视自身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内部在技术研发、业务流程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外部可以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吸引国外直接投资,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等方式来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外包技术。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技术招标项目,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并与其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增加企业对高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将科技成果能够更好、更快的应用到实践领域,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借势聚集效应,形成服务外包产业联盟
合肥应发挥聚集效应的优势,加快产业联盟的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从事服务外包业务,联合大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谋求合作,在相似的同质服务产品竞争、技术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分配等方面加强协调,通过一条龙服务链模式的整合和技术资源优化组合,做强服务外包产业链。联盟通过制定符合合肥服务外包业务模式的标准体系,在特色优势领域制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标准,提高在专项业务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三)开拓多元化培育方式,建立健全的人才市场
1.多元化教学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原本已存在的服务外包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培养途径,实现培养方式多元化,着重培养具有企业管理、外语沟通和软件技术研发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一是合肥服务外包企业应增强与各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意识,企业领导者应与教学规划制定者定期相互交流,派遣企业高层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教材编著,提高高校对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类型的认知度,才能够有针对性培养一些适合当地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二是合肥服务外包企业应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才交流,可以通过与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派遣员工学习、培训,通过直接接触,来培养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需要的拥有不同语言技能和法律知识等专业人才。三是合肥高校可以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积极展开合作,建立起国际人才教育平台,就法律、语言和文化等展开联合培养教学,为合肥培养更多的专业适用性人才。
2.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实现人力资源高效配置,预防人才流失
合肥应建立健全的服务外包人才市场。出台具体办法,规范人才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长度、师资力量、培训流程、考核制度,物价局应对针对各个培训内容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鼓励专业化人才培训机构的创办。设立有效的外包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平台的人才信息收集系统、专业类型筛选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能力评价指标,提供专业能力进修的网上教学服务,使人才资源配置具有高效性,促进外包人才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避免优秀的专业人才流失。政府应建立适当的人才就业激励机制,企业应优化职工的福利待遇,制定公平的内部竞争选拔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合肥。
综上所述,合肥在承接“一带一路”服务外包的进程中,必须充分挖掘政府的政策优势、行业的特色优势以及社会的人才优势,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开辟“一带一路”服务外包市场,促进合肥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①Elhanan Helpman.A Simpl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451-471.
②G M Grossman,E 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5)72(1):135-159.
③冯雷鸣,刘妍,石啄.国外服务外包理论研究简述[J].经济师2010(1):45-49.
④陈清萍,曹慧平.承接跨国服务外包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研究——与制造外包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90-100.
⑤张敏.服务外包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SSCI数据库(1990—2013)的科学计量分析[J].经济学家,2014(10):17-25.
⑥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g/2017 03/20170302534655.shtml.
⑦合肥服务外包网http://hfsourcing.gov.cn/zh_CN/index.shtml
⑧魏志强.筑梦“一带一路”[J].中国新时代 2017(4):12-19.
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⑩资料来源:商务部《2016年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得分情况》.
⑩11宋丽丽,薛求知.国际服务外包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在华服务承接企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8):80-86.
⑩12其中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其含义为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阶数。***、**、*表示分别在1%、5%、10%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1]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戴军,韩振.新常态下承接一带一路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基于八大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104-109.
[3]何青青.合肥市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4]周良启,湛柏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潜力研究[J].西部论坛,2017(5).
[5]张慧.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变动情况——基于1982~2011年数据的经验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6(6):56-67.
[6]李竹梅.吉林省承接服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2015.
[7]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8]李西林.建设服务外包强国优势的中国道路选择[J].对外经贸研究,2017(2):10-11.
[9]戴军.新常态下江苏承接“一带一路”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7(2):18-18.
[10]王晓红.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的五个思路[J].理论周刊,2017(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