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宏
2018-06-28莫志宏
莫志宏
•年龄:42
•现职: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方法论
在现今这个据说存在着普遍的“中产焦虑”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讲,读书,尤其是大量地读书,成为了缓解焦虑的重要方式。对此,我个人不太理解。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市面上有太多的书,到底读哪些?即便是被筛出来的流行或经典的书,量也是相当地大;第二,读书的人自己的特质,包括思维特质、平时的思考习惯,其实比起所读的书本身来,更重要。如果一个人读书的动机或意图不对,例如,就是为了知道很多事情从而可以在跟别人聊天时炫耀,而不是注重所读的书带给自己的思想上的刺激,那么,书读得越多,很可能思维越混乱,越找不着北。
我个人从来都把读书当成是强健自己的思想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的事情。所有的书,经典也好,通俗也罢,我都把它们当成是自己的思想刺激物。越是能够刺激自己思考,带给自己的思想刺激越是持久,对我而言就越是值得阅读。我从来都明确地区分“知道很多”和“思想的高品质”这两件事情,特别警惕以前者替代后者。“思想的高品质”到底指什么当然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越是具备高品质的思想能力的人,面对复杂的问题越是具有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现实中完全可能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反而不如一个根本没有读太多书的人具有这样的能力。从任何意义上讲,只有最终的效果才是重要的,一个人是否通过读书来获得这个效果,是纯粹私人的事情——具有不错的思想能力的人不需要向人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反过来,一个不具备高品质思想能力的人,没人在乎他读了多少书。
作为一名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虽然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太多的书都对我的思想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如果现在让我向普通读者推荐值得读的经典,我真的觉得并不多。像罗尔斯的《正义论》,虽然有很多学者推荐给初学者,但我不敢苟同。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领悟,这种太建构性的体系化的写作,更像是象牙塔里供人把玩之物,它虽然显示了作者体系化建构的高超能力,但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能够理解现实世界如何运作的有效视角。如果你也是为了强健你的思想能力而读书,最好不要把精力花在这种书上。
我个人愿意推荐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和《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这两本书,是我历经多年的读书、写作之后依然非常喜欢、常读常新的书。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你想对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经济系统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有点概念,想理解为什么一个人的头脑再聪明也无法和无数多的人自发协调而造就的文明相提并论,想站在更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我们今天的文明形态,这两本书都是恰当的选择。特别是,《致命的自负》专门讲到了我们这些个体作为文明的产物具有的两大冲突的本能(适应于过去的传统的熟人社会的本能,和适应今天的抽象的匿名社会的本能),这一点非常值得玩味。和今天流行的行为经济学带给我们关于对于人的行为在很多具体的方面的洞见相比,哈耶克这方面的思考要深刻、厚重得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2002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将它和哈耶克对于人的两大本能的讨论做个对比)。哈耶克这两本书都是既通俗又深刻,其中太多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经济的运作以及如何明智地进行政策制定都很有价值,值得反复阅读体会。
另外,我也很想推荐《美丽心灵:纳什传》(西尔维娅·娜萨著,王尔山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一书。作为非合作博弈思想的奠基人,纳什悲剧性的个人经历和他做的研究有非常强的相关性。很少有研究者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这本书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人的个人化的故事,而是一个人如何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予以身体力行的故事。如果你想理解博弈论所立足的个体是怎样的个体,尤其是,想知道秉持这种观念的纳什为什么会被导向一个悲剧性的结果,这本书一定会对你的思想产生强烈刺激。当然,纳什个人经历的悲剧性不能完全归咎于他的观念,他自身先天遗传下来的生理特质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样,通过纳什的个人经历来反观他的理论所立足的基本观念,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视角,一个对于我们理解个体理性的局限性有启发的视角。
我推荐的哈耶克的两本书和《美丽心灵:纳什传》有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会刺激我们去思考高度抽象的现代文明——我们身在其中,但对其并不自知——到底是怎么可能的。所以,可以结合起来阅读,这样有助于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