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落环境下亳州二夹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2018-06-28鄢秀娟
摘要:村落环境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成长的沃土,亳州二夹弦正是在村落环境下,上演了自己的兴衰历程,它植根于亳州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传承着传统艺术及文化的精髓,是村落环境中成长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村落环境;亳州二夹弦;传承;发展
亳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其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众多,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及全球的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它是安徽北部的旅游中心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了二夹弦长期发展的村落环境和文化环境。
亳州二夹弦作为一门濒危的稀有剧种,在近两百年中上演了一幕幕兴衰历史。自清末以来,二夹弦就一直活跃于皖北大地上,它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一、 亳州二夹弦的历史起源及艺术特色
二夹弦是一种农耕文化,又被人称为庄稼玩意。亳州二夹弦是二夹弦艺术的重要分支,亳州也被誉为“二夹弦之乡”。
(一) 二夹弦的历史起源
二夹弦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民间传说,鲁西南白马杨村的白秀才听闻女儿边纺棉花边哼曲儿,精通音律的他便将此旋律记录下来细细琢磨修改,他从纺花车中取出四股弦改成了一件拉弦类的乐器,弹唱“纺棉小调”,非常受乡村百姓的欢迎。由此,二夹弦便在村落环境中诞生了。
(二) 二夹弦的藝术特色
亳州二夹弦兼备鲁地柔美清新的旋律感和豫地明快高亢的节奏感,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色。因其在村落环境中发展,剧目多以农村题材居多,乡土味很浓。特别是对农民劳动生活种种情节,表演细致而真切,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它是一种历史凝固的文化结晶,是现实艺术的组成。
二、 亳州二夹弦的发展现状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转折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有一定的主客观原因,戏曲的发展也是如此。亳州二夹弦的发展历程也是几经曲折。
(一) 亳州二夹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自清末以来,二夹弦就已广泛活跃于皖北广袤的农村土地。最早是在1916年,亳州五马镇便开始流行二夹弦,也开始有了专业的二夹弦戏班,该戏班逐步健全壮大,由简单的小型乐队排演简单的小戏,发展为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即“六门十二行”的地方戏班。
1959年,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随后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期。1973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冷落”。1988年,亳州二夹弦和亳州梆剧团合并,更名为亳州梆剧团,还出现了以演梆剧为主,演二夹弦为辅的演艺格局。自此,亳州二夹弦已处于濒危之境。1994年至2004年间,亳州二夹弦随着党和政府对文艺建设的日益重视,开始缓慢升温,依托于剧团积极参加了省、地、市的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奖项。
2006年为了保护、传承这一民族濒危戏剧瑰宝,安徽成立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小组,为亳州二夹弦的申遗四处寻访证据、查找历史根源、广阅文献资料。2007年3月亳州二夹弦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又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多方承办的“2009年中国亳州·皖、鲁、豫二夹弦演唱大赛”启动,这是二夹弦首次跨区域演出,这一系列活动终于使大家再次看到了亳州二夹弦的希望。
(二) 亳州二夹弦获得持续良性发展,彻底走出被拯救现状的困境
尽管从亳州二夹弦的发展现状看,它逐步走向濒临灭绝后的新生,但其命运还未走向持续良性发展的道路,目前仍处于濒危状态中,“拯救亳州二夹弦”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因二夹弦成长于村落环境中,许多当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多是通过师徒间的口口相传,没有保留下详细的文字史料。随着当年各位老艺人的离世、文革对仅有的少量文字剧本的销毁,再传唱当年的经典已不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村民的审美心理已改变,传统的二夹弦戏剧已很难被接受。
为了改变亳州二夹弦人才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亳州市谯城区梆剧团和安徽职业艺术学院联办了二夹弦艺术学校,但是这种现代课堂教学如何传播历来口传心授的剧种,该采取何种教学方式等,都是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社会发展的各类迹象表明,成长于村落环境下的地方戏目前正面临着经费匮乏、演员无继、剧院衰败、观众锐减等现状,诞生于农业文明村落环境下的地方戏剧处境艰难。传承与发展亳州二夹弦需要创新思路、与时俱进。
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2012~2020年“亳州市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通知中可知:它要通过“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挖掘自身的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努力开拓亳州非物质文化艺术的形式和内涵,重点促进二夹弦等地方戏的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因此,对村落环境下二夹弦艺术的历史与现状作一开放性的探究和思考,对促进二夹弦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红洲.安徽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唱腔音乐审美要素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2015(01).
[2]吴丽.安徽亳州二夹弦的沿革与发展[J].东方艺术,2010(07).
[3]洪仁国,陈永红.如何拯救“亳州市二夹弦”[J].铜陵学院学报,2011(08).
作者简介:
鄢秀娟,湖北省黄石市,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