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奖励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018-06-28张卫萍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奖励之下学生身心愉悦了,但其学习却变味了。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重心放于奖励之上,进而忽视獎励的本质。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促进奖励的多元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教学;奖励;发展
在一次片级教研课现场笔者意外地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老师在课堂上都采取了同一项奖励措施——贴纸。同样在笔者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师,在体罚警戒线前他们通过奖励贴纸,集齐具体张数找老师换取相应奖品(糖果、玩具……)等多种奖励机制。一旦教师表扬、奖励到具体同学时,
原本嘈杂的课堂瞬间抱臂端正,鸦雀无声。“奖励”之下,学生“静”下来;“奖励”之下,课堂“活”起来;奖励之下,课堂成为“人人争奖,个个有奖”的小舞台。奖励之下学生身心愉悦了,但其学习却变味了。外在奖励成为学生课堂关注的焦点,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学习却成为其获得优质“功利”的一种行为。
一、 讨要“工资”
某校最近开展一项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批小志愿者帮助老师整理书刊。一次不经意间我听到几名小志愿者在办公室的对话:
生:老师,我们美术老师呢?
师:你们美术老师出去了,估计有一小会才会回来。
生:啊,美术老师不在啊,那我们今天的“工资”就没有啦!
师:你们还找美术老师要“工资”啊?
生:是的啊,我们帮忙整理图书角的“工资”。
事后经了解方知,学生每天志愿工作结束后,美术老师会将糖果奖励给他们作为“工资”。
二、 兴趣&奖励
一次体育课上有学生报告:“老师何同学打人”。一听到打人我就火冒三丈,体育课上我对学生反复强调安全第一,打架事件更是严令禁止,于是我走到他面前将他从人群中拎出来进行了训斥教育。
师:体育课上老师反复强调不准动手打人,今天怎么了?
生:我没打他,我就是给他看看我的武术。
生:他就打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他打的。
师:说,你有没有打到他!
生:有,我就不小心碰到他了。
此事课上最终以该生的道歉结尾。课后我又细想了一下,该生是不是最近在外面学习了武术?他想在同学面前显摆显摆却没想到碰到同学还被老师批评了。于是我找到该学生进行了再次交流。
师:瑞瑞,最近是不是在外面学习武术啦?
生:(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很是腼腆)是的,我可喜欢武术了。
师:你知道吗,老师也很喜欢武术哦!武术老师都教你什么啦?可以打给老师看看吗?
于是该学生打了所学的几个动作给我看后反问:“老师你会么?”于是我打了一套五步拳。看到学生眼里的诧异后我知道下面的谈话会顺利很多。
师:你知道武术除了套路还有武德吗?
生:不知道,武术老师就教我武术了。
师:你看,老师也会武术对不对,但老师上课有用武术对待不听话小朋友吗?
生摇头表示没有。
师:我们学习武术是不是用来强身健体,保护弱小儿童的啊?老师也会武术,如果老师用武术对付你,那你以后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喜欢武术啦?
此时该学生彻底明白了课上的错误,对我很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于是我和他来了一个约定。
师:想不想学习刚才老师给你打的武术套路?
生:我肯定想学哎,你愿意教我们么?
师:可以啊,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体育课上只要你能做到遵守纪律,老师说话时保持安静,不和其他同学打闹,下课就可以来找我学习一个动作好不好?
生:那我先想想。
最后,该生很是坚定地保证他会做到。果然,接下来的几天该学生每天都会找我学习一个动作,学习的同时,他的课堂纪律表现也逐渐进步。有一次课上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赢得了一片掌声。
古语:“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注重“以人为本”,赏识教育更是受到了教育者以及家长的青睐。学生在家父母会用各种美食、动画片作为激励促进学生尽快完成作业。在校老师会用小红花、五角星、盖印章、积累一定数量兑换小礼物这种物质奖励促进学生达到教师的理想化。物质奖励的最大特点是简单好用,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重心放于奖励之上,进而忽视奖励的本质。当下我们更多的教师将这种潜在的物质奖励作为长期激励,这种激励缺乏一定的引导性,长此以往,我们如白纸一般的儿童估计……
某某学校学生跳楼等报道频频进入大众视角,究其原因,有很多关于学习压力大的言辞。除此之外是不是更多由于学生心理过于脆弱,抗压能力过弱而造成的。在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这段期间伴随学生更多的是奖励制度,奖励之下学生如温室内的花朵经不起一丝小的委屈。此时换个角度正视我们单一的奖励,这是为人师、为人母的初衷吗?显然不是。在学生幼儿学习过程中,奖励单方面为了预防学生不犯错,这时将奖励与惩罚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优缺点因势利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
我们要把奖励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而不是获得更多的物质,以此来避免物质对孩子的驱动。应该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耀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其自身的内在的驱动力。例如: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排队时站在最前面等,分别让学生体验自主选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奖励的初衷便是达到不奖,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发挥自己的智慧,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促进奖励多元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使我们的教育达到“奖”则“不奖”。
作者简介:张卫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