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词教学法的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8-06-28赵斌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关键词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引导学生养成“史料实证”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基础。启发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简明的历史叙述,进而表述历史认识,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目标。启发学生通过辨析史料和认知史料作者的意图,甄别史料真伪、判明史料价值,使学生树立实证和理性态度,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法;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为例,笔者在授课中借助“关键词教学法”,引导高中生借助关键词的提取、发现和运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一、运用关键词教学法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借助关键词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高一下学期使用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材分八个学习专题,内容繁杂。授课时教师往往会对核心主干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但是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课时相当有限,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授课任务,不得不采用讲授法组织教学,“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无法实现高效课堂。笔者尝试运用“关键词教学法”,促使学生具备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引导学生养成史料实证素养。
二、运用关键词教学法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1.课前准备
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知识点,掌握核心主干知识,初步提炼关键词,并自主搜集相关史料。备课时,笔者会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编写预习提纲,在每节课上课前一天印发给学生,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熟悉教材,对核心主干知识有整体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历史关键词。
例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这一课,笔者编写的预习提纲内容如下。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具体内容:
①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③先秦、汉、隋唐等时期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有何进步?如何认识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④中国古代有哪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的根源、表現和危害?
⑤赋税制度和徭役制度的表现和影响?
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文献、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⑦如何从经济构成、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土地所有制等方面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确定本课的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地制度、赋税徭役、小农经济。学生在预习和确定关键词的过程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初步认识,为后面实施关键词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史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基础。学生在预习和确定关键词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途径自主搜集相关史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历史材料,如文献史籍、图片、实物、遗址古迹、历史文学作品等,引导学生掌握搜集史料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这一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意识。
2.授课前五分钟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民主对话,最终确定关键词。
学生初步确立关键词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对课标、高考考纲的理解能力,但是有时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或者缺漏,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教材、课标和考纲的把握远远高于学生,特别是在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历史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核心主干知识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联上更需要帮助学生把关,弥补学生在确立关键词上的偏差,同时针对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利用授课前五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和盲点,从而设定适宜开展教学的关键词。
以本课为例,学生确定的关键词基本反映了课标要求和教学重点,但是考虑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精耕细作的农耕特点息息相关,而且如何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难点。因此,笔者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后,补充了三个关键词: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和土地兼并。经过补充后确立的关键词更能全面地反映该课程的教学难点、重点和核心主干知识。
经师生互动共同确立的关键词,必须紧贴核心主干知识,其既可以是主干知识本身,也可以是主干知识的外延,同时也可以是学生在理解主干知识时易混淆的概念或史实,还可以是反映不同时期的特定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专有名词,甚至可以是某些重要的历史时间或历史阶段。总之,关键词的确定能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突破点和切入点,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主干知识,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课讲授
教授过程中,教师围绕关键词开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第一,启发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简明的历史叙述,进而表述历史认识,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目标。以本课为例,围绕关键词“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笔者整合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搜集的图文材料,授课时展示了六组图文材料。借助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的有机结合,笔者采用设问、提问、质疑等形式,引导学生规范地运用有价值的史料表达自己的历史认识,从生产工具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耕作方法的变化、耕作技术的变化、耕作制度的变化、灌溉工具的变化六个方面归纳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由此进一步归纳总结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体现。六组图文材料和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认识到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精耕细作的农耕特点息息相关,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认识到中国古代传统的农耕方式是一家一户为主、小农户个体经营,且农耕技术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二,启发学生通过辨析史料和认知史料作者的意图,甄别史料真伪、判明史料价值,树立实证和理性态度,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关键。以本课为例,围绕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笔者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唐朝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二首》,将学生引入一个场景:淳朴的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大丰收,可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最终饿死。层层递进的诗句和强烈的对比迫使学生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笔者进一步展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学生自然而然想探究原因。接着笔者展示《汉书·食货志》关于赋税、徭役、土地兼并的相关文言材料,展示图片《明朝晚期卖地契》。通过师生互动,笔者在黑板上描绘了思维导图,逐步启发学生。学生明白了发生土地兼并的原因,也理解了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笔者借助情境创设法配合圖文材料的展示以及思维导图的绘制,步步深入,水到渠成,突破了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和理性态度,启发学生通过严格的筛选获取可信度较高的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领会实证精神,这才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策略。因此,笔者在这个授课环节针对《悯农二首》和《汉书·食货志》等材料的历史价值,提示学生注意区分史料的来源和性质,如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文学作品与文献资料的区别,进而启发学生通过辨析史料和认知史料作者的意图,甄别史料真伪、判明史料价值,树立实证和理性态度,为学生进一步养成历史解释素养打下基础。
4.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
教师在该环节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建构知识网络。
在课堂最后五分钟,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进行总结,借助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框架,理清核心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教学后,笔者通过校本作业的限时训练和讲评,引导学生将每节课的关键词和知识框架进行梳理,理清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覆盖和理解课堂中没有讲到的知识点,从而将整个专题甚至整个模块的学习内容织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
总之,历史学科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史料实证素养又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围绕关键词开展教学,尝试借助启发式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思维导图法和情境创设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有种种困惑,如关键词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存在不足,确定关键词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差异性,而且对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笔者坚信,只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不断探索和总结,关键词教学法终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广.杏坛创客,悄然走来: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研究[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孙明霞.课堂与核心素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蔡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探究课《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2):54-57.
[5]王巧琴.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6(10):63-64.
[6]宿志高.浅谈“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6(2):65.
[7]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3-7.
作者简介:赵斌(1983— ),男,福建闽侯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法。
注: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关键词教学法的中学生史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Z2016Z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