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2018-06-28张秀文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

张秀文

摘 要: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启蒙学科之一,为学生其他各学科的教育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详细的研读,进入文章的意境当中,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中心思想。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通常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单方面地注入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没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以上这种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语文课文展开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接下来,笔者就对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想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读,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阅读需要,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文章作者满怀好奇心,走进山林,探访山林中的古桥、溪水、瀑布、山泉等,并与这些山林中的朋友互诉心声,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都成为有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挚友。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将各具姿态的事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教师在做课前引导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班得瑞的《寂静山林》作为背景音乐,通过播放flash动画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文中所勾画的美丽景象当中。让学生去想象和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回到阅读本身,回到对于文本细读的体会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逐层提问,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和感知后,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摒弃对寓言学习的框定,通过逐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逐渐体会文章的表面意思、引申意思和延伸意思。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谁能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有的说它看到了绿绿的草、红红的花,有的说它能看到外边的高楼大厦,有的说它会看到金色的稻田,一派丰收的景象等,总之,各种美好的事物都在小青蛙的眼前呈现,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么小青蛙有没有可能看到河水遭到污染、树木遭到砍伐、人们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它会不会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充满了美好?面对这么多不美好,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留住它呢?以此来逐渐深入,从单纯的文本阅读引申出对语文外延知识的学习。

三、小组合作,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小组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按照性格互补、能力均衡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4至6人组成。然后,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比如在对《桂林山水》进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问:课文主要抓住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来进行描写?谁能够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读出来?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合作,用另一种方式改变文本细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朱艳玲.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0):4.

[2]曹睿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 北方文学(下旬),2016(21):95.

[3]陈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5):194.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