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研究
2018-06-28沈泽华
沈泽华
(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7)
肺结核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以乏力、消瘦、盗汗、低热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通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结核性胸膜炎、继发性肺结核、血型播散型肺结核以及原发性肺结核等,因为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本文研究了肺结核患者运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观察组年龄32~70岁,平均(50.6±11.8)岁,其中28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病程2~16年,平均(8.6±4.3)年,疾病分型:27例为慢性空洞型、17例为浸润型;对照组年龄33~71岁,平均(50.7±11.9)岁,其中29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病程2~17年,平均(8.7±4.4)年,疾病分型:25例为慢性空洞型、19例为浸润型。两组的疾病分型、病程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以及病房护理等,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心理护理干预:①支持性干预。护理人员要运用友好、平静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耐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并且告知家属多关心和陪伴患者,使患者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减轻,指导患者通过通讯、网络等途径扩大生活空间,使生活的孤单感和落寞感减轻;②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播放视频以及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视自身病情,使治疗依从性提高。同时,对患者的不良行为模式进行纠正,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能使用非医嘱药或漏复、停药,避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疗效;③针对性干预。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对于睡眠紊乱、严重焦虑者,严格按照医嘱要求,运用镇静安眠类和抗焦虑药物;对于沉默不语、应激状态严重的患者,则可以通过触摸、握手、陪伴等方式与患者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对于严重抑郁的患者,要对其情绪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将绳子、水果刀等危险物品拿开,确保患者安全;对于严重愤怒的患者,则要加强互动讨论,引导患者通过正确途径宣泄不良情绪,并且对患者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不良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情绪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良情绪比较(±s,分)
组别 SDS评分 SAS评分对照组(n=44) 50.23±4.28 49.72±4.33观察组(n=44) 38.79±2.46 37.07±2.55 t 9.173 8.082 P<0.05 <0.05
3 讨 论
有研究发现,患者的躯体症状与负性情绪密切相关,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往往对躯体不适更加敏感,负性情绪对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而躯体症状加重也导致情绪恶化,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2]。在心理护理干预中,通过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劝解、安慰、暗示以及支持,能够使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增强,有助于患者梳理混乱的感情和思维,对自身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3]。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能够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稳定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形成病理和生理的良性循环[4]。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1]熊美玲,饶 瑾.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肺结核患者对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3):246-247.
[2]廖申玉.心理干预对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系统医学,2017,2(13):151-153.
[3]窦侠玲.探讨心理干预对肺结核感染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7):130-132.
[4]宫 平.分析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7):7402-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