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宽甸县林下参生产技术的综合应用
2018-06-27赵迎春
赵迎春
宽甸县地处辽宁省的东部山区,属于长白山脉的余脉。此处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居全省之首,为长白山和华东植物区系的交汇处。自古以来,长白山脉是继国内太行山野山参原产地发现又一产区,同时也是国内唯一有石碑记载的野山参驯化种植历史最长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渊源。目前,宽甸县是全省辽东山区中药材生产基地县之一,也是全国人参长脖品种生产代表区。
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政策,伐林种参已成为过去式,继而追求高效林业、生态林业经济发展是必然趋势。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宽甸县林下参种植以来,几经沉浮,成功与失败并存。为此,经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归纳、总结出适合宽甸地区乃至辽东地区林下参生产技术综合应用。
1 立地条件
1.1 坡向:以东北坡、正北坡为佳,西北坡次之。
1.2 树种:宜选柞、椴、色、槐树等为主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以柞、椴、蜡、核桃树单品种林地,不适合林下参的种植。树龄>20年、树高>15m,林间郁闭度0.8左右。
1.3 坡度:要求20°~40°,种植区域选择坡度的中、上区域,采取移栽方式的应选坡度>25°区域。
1.4 土壤条件:要求PH值6~6.5,腐殖土含量>10%。每千克土壤碱解氮≥150mg;有效磷≥15mg;速效钾≥100mg。且土壤含沙量为30%左右的黑沙土或黄沙土。土层具体要求,地表有>4cm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有>10cm的腐殖土,中层有20~30cm厚的活黑土或活黄土,底层土为石砾。忌选腐殖土层厚达30cm以上,底土为坚实的黄泥土。
2 品种的选择
人参生长具有固有的生态区域,这是长期适应生态环境所致,并且人参本身数量性遗产特性决定受外部栽培环境影响较大。异地栽植易在形态特征和内在质量上产生变异,已丧失原品种的特性特征。因此在选择品种上坚持道地性为主,试种或引种同纬度、同海拔地區的品种成功率较大。
当前,宽甸地区林下参品种应以本地农家长脖品种。如圆膀圆芦、草芦、线芦、竹节芦为主,适当搭配马牙品种。引种品种应以临县桓仁、吉林集安、通化范围内。多点试验表明,东北地区人参北种南移,成活率低、病害多,南种北移则反之。
3 林地的光照、湿度的调节
3.1 光照:人参属阴性植物,但随参龄增加耐光照增强。因此,在生产中不同的参龄应调节林间相应的透光度。多点调查分析认为;林下≤4年生人参林间透光度控制在10~20%,5年生≤9年生人参林间适光度控制在20~30%,≥10年生人参林间透光度控制在30~40%为宜。通过林间抚育、清理树冠等方法进行调节光照。
3.2 土壤湿度:在辽东地区林下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30~40%,对参生长有利。高于55%则造成烂根、低于30%易形成干旱缺水。在管理上应经常清理顺水沟,确保流水通畅。早春化冻时节,或进入7~8月份的雨季,及时搂除种植面上的树叶晾晒数日,对较旱裸露的种植面应补盖树叶,减少水分增发量。进入晚秋季节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治次年春季桃花水径流。
4 病草鼠防控
4.1 除草:林下参清场整地时,原则上不要打破原生境,若杂草基数较大且有多年生恶性杂草,伴生1m以下的小灌木,需亩用49%草甘膦3000~4000ml兑水80kg。于5~7月份喷施,秋季播种或移栽。生长期间不允许用除草剂,采用拔或割草的方式进行除草,防止草大欺苗。
4.2 土壤消毒:用96%恶霉灵3000倍液,于早春参苗未出土前喷施,使药液浸入土壤1~2cm深,可预防和控制苗期多种病害。
4.3 种、苗消毒:用2.5%适乐时50倍液浸种或沾根,以种、苗附着药液为准,随即捞出沥干进行栽或种,可使参苗当年生长期不被病害浸染。
4.4 雨季前后施药:选用25%阿米西达高效广谱免疫性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功效,对多种真菌引发的病害有特效,用药浓度1500倍液。在现蕾开花期和雨季病害发生初期喷施,也可与波尔多液、世高等药剂交替使用。每个生长季用药2~3次,半个月一次。
4.5 鼠害:①东北鼢鼠又名瞎耗子,以参根和种子为食。每年4月中下旬鼢鼠进入暴食期,九月份开始贮存食物,同时进入活动高峰期。在防治中抓住这两个关键期。除采用地箭、食物诱捕等方法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蒸熏法,即当打开主洞道时,放入10~14片磷化铝后封洞,防治效果在99%以上,但此方法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施。
②花鼠:主要盗食成熟的参果。采用玉米胚糠防治,具体操作是玉米磨后取胚糠,用稳火炒熟,再用溴敌隆配置0.005~0.01%浓度的毒饵,每公顷放置300~400堆,每堆2~3g,投放花鼠经常出没的大石头、倒木、洞口等处。
总之,林下参种植毕竟在开放式自然环境中基本处于自然生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生长期内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林下参生长干扰较大。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把握技术环节,灵活运用综合技术,确保林下参生长安全、有效、可控。
(作者单位:118200 辽宁宽甸县石湖沟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