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陵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8-06-27王媛
王媛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最大需求。目前南陵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自2001年开始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主要靠国家和省财政下拨的生态效益补偿金建设,随着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不稳定因素增加,如何建设和管护,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现就目前生态公益林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和建议。
1 南陵县公益林现状
南陵县境内有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漳河。东邻宣城市,西连铜陵、青阳,南接泾县,北靠芜湖、繁昌,总面积为126300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4033.6公顷,占总面积34.9%;有林地面积37309.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4.73%,森林覆盖率30.18%。现有公益林面积11226.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50%,主要是水源涵养林。
2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补助标准偏低
从2014年起,南陵县补偿标准提高到15元/年亩,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林地使用价格逐年飙升,商品林地每亩年租金平均收益可达200元左右,即使是荒地荒滩租金每年也有100多元,而每年每亩十五元的补助费仅仅是对林农管护进行补助,并不足以补偿其经营收益。
2.2 管护力量不足,
经过林权制度改革后,全县除戴公山和丫山两个国有林场外,山场林地已基本分户到人,每户山场林地块数多、面积小、又分散,由于农户个人管护水平参差不齐,外出务工多,现主要靠镇林业站日常巡护,未设置专职护林员,由于林业站人员配备不齐,又要参与或从事镇其他中心工作,致使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
2.3 生态保护和林农权益矛盾突出。
由于生態公益林是从2001年开始实施分类经营,2010年进一步完善区划,大部分公益林是“先造林后划入”,按照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对生态保护起重要作用的重点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限伐或禁伐政策,许多林农认为造林时期和林木定权时期,这些林木是普通的商品林,后因政策调整限制采伐,林农的林木处置权难以实现,还有些林业大户早年从林农手中转让过来林权,结果到了砍伐年限却不能砍伐林木,投入无法收回,形成多种矛盾。
3 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通过设立公益林标牌,注明公益林小班的位置、四址范围、面积、权属、保护管理责任人及其责任、与公益林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3.2 建立公益林保护长效机制
3.2.1 提高标准,不断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目前国家补助是管护费,其性质是管护的劳动报酬,真正的补偿还没有解决。生态补偿是建立一种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所付出的社会劳动得到相应回报的制度,意味着在生态功能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努力、付出代价、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之后,按照等价交换的原理获得相应的报酬,首先逐年提高补偿标准,其次建立利益与责任相统一,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向森林资源受益人征收生态补偿费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使保护区获得应有的利益。
3.2.2 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在所有权和使用权利明晰的前提下,将使用权中的管护责任分离出来,在保障林农的经营权的基础上,将管护责任由集体承担,统一管护,避免了家庭管护的种种弊端,同时把森林划为公益林而失去林地的林农给予合理补偿,稳定生态公益林的经营。
3.2.3 科学营林,大力营造针阔混交林,结合抚育、补植、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建成林种丰富、树种多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生态公益林防护体系。
3.2.4 加强基层林业站队伍建设,确保“山有专人管,事有专人做”。
3.2.5 定期开展滥砍滥伐林木、滥挖滥采野生植物、非法猎扑野生动物、非法收购木材、非法征占用林地等破坏公益林违法犯罪行的专项行动。
3.3 完善合理利用机制
3.3.1 坚持科学发展,严控征占用公益林林地建设项目.勘查、开采矿产和各类工程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公益林地,确需征占用征收公益林地的,必须严格控制并按有关规定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实行占补平衡;涉及林木采伐的,要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手续。
3.3.2 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区位重要、难以更新的重点公益林严禁采伐利用,按相关技术规程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在按照采伐强度和抚育原则前提,允许间伐和块状皆伐,在不破坏森林植被和不影响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林地附加值和利用效率,增质增效,为林农带来一定收益,促进了林区稳定。
3.4 完善公益林信息系统
及时更新公益林小班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以及公益林资源变化情况和公益林管护核查验收,加强公益林补偿资金的管理监督,规范公益林补偿资金的使用,建立完善的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
(作者单位:242400安徽省南陵县工山镇林业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