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高职电类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6-27袁寿新

神州·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问题高职

摘要:本文从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和电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出发,对目前我院电类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梳理,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以点带面引起学院及各系部对课程衔接的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电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对策

0引言

近年来,职业院校对课程衔接的探讨和研究多是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的,即为了达到中高职无缝对接进行的课程衔接研究,属于两种学历教育贯通连续的课程衔接问题。但是,高职各专业课程衔接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高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成为了一个被忽视的因素。

课程衔接是指决定课程的范围和顺序,范围是教材中实质的内容、价值、技能和学习经验,顺序则是将这些因素适当的排列秩序,也即课程的垂直组织。[1]笔者对我院高职电类专业课程衔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以点带面引起学院及各系部对课程衔接的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高职电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基本上都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形式,再辅助添加一定的选修课作为拓展课程的模式。这种历经考验的模式比较注重课程安排的层次性、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技术掌握的有效性。也就是说电类专业的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在以服務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电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实训课程比例,相应减少和压缩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但是,高职电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是没有改变的,所以,课程的衔接和顺序就显得至关重要。

2我院高职电类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不衔接、专业基础课之间不衔接

公共基础课通常都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对于电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来说,需要与之紧密衔接且先行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按照课程体系的层次和逻辑,应该在完成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的学习之后,才开设电路分析这门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间也有层次之分,电路分析结业后才可以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或数字电子技术。但是,实际情况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及高等数学等课程同时开课,并列而行,这就造成先行课程与后续课课程不相关、不衔接的结果。更严重的是,大一新生由于报到晚,再加上两周军训、四周实训等,实际上课时间只有8周,相当于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只有32学时,原计划72学时(已经是压缩的最低课时);模拟电子技术48学时,原计划108学时,最终导致这些课程的正常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很多内容被删除或粗略带过,为后续课程的衔接留下极大的隐患。

2.2主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内容断层问题

由于第一学期的有效上课时间过短,导致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及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内容无法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或者只能学习部分内容,从而导致内容断层,使真正用到这些支撑知识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教与学两方面陷入困境。一方面增加了后续课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方面,在学生的脑海中,由于所学的知识是凌乱不堪、支离破碎的,各门课程之间无法连贯和统一,这将导致他们学习兴趣逐步减弱甚至丧失,同时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训衔接脱轨

长期以来,由于理论教学部门与实训教学部门相对独立,教师间在教学上沟通不多的原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存在着内容重叠或者脱轨的现象。由于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理实一体化体制机制和课程体系等,即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所以理论和实践仍然不能很好的衔接,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融合,同时也挤占和浪费了大量学时。

3高职电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

3.1根据课程间的衔接逻辑协调上课时间

课程衔接是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在没有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对有较强逻辑层次关系、关联程度大的课程按照衔接关系优先安排,然后再按照该专业课程体系层次要求,穿插其他关联程度小或不关联的课程;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将选修课程安排在业余时间;若不得已只能将有衔接关系的两门课排在同一个学期,可以将前行课安排在前半学期,待前行课结束后再上后续课程等等。只要我们足够重视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因为时间安排不开导致的课程衔接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3.2教学管理部门制定课程衔接沟通机制

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衔接沟通机制,是各教学系承担相关课程教师有效沟通、实现课程之间内容平滑过渡良好衔接的有力保障。由具体专业所在系部牵头,定期组织承担相同班级的各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座谈,从大局出发,以达成专业教学目标为前提,本着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奠定基础的理念,在开始实施课程教学之前修改增减教学内容、理顺教学关系,为课程无障碍衔接做好准备,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3.3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从符合学生技能技巧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先进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论够用为度”的特点,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2]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是目前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符合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所以,深化教学改革,尽快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解决电类专业课程衔接不良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4结束语

文章以本院电类专业为例,对高职电类专业课程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根据产生课程衔接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观点和解决对策,对高职院校解决工科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衔接问题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

[2]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0

作者简介:袁寿新(1966-),女,甘肃嘉峪关人,学士学位,副教授,主要从事自动化仪表及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问题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