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西藏文化题材美术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

2018-06-27潘高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7期
关键词:表现方式

潘高原

摘 要:西藏文化题材美术绘画作品种类繁多,包括唐卡、壁画、当代藏族题材绘画等,其中唐卡和藏族题材绘画最具代表性。文章论述了西藏文化题材美术绘画作品的种类,并分析了唐卡、当代藏族题材绘画、藏族主题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藏族美术文化;绘画题材;表现方式

西藏文化题材的美术绘画作品种类纷繁,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西藏民族古老传统艺术绘画中的唐卡和寺庙里的壁画。其作者均为西藏人,有家族上下传承的美术绘画师,还有寺院里的高僧、喇嘛,以及在民间靠绘画手艺为生的民众。二是藏族地域特有的主题形式的绘画。这种主题形式的绘画从20世纪初便逐步发展,一直演变至今,独树一帜。它符合时下人民的艺术审美取向,而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绘画形式。作者都是那些具有相当丰富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的画家,其中大部分人来自于内地,小部分是在这些内地艺术家引领下的藏族艺术家。三是在当代艺术语言环境下衍生而出的架上美术。采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语言文字来解读藏族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覆盖了藏族人的清苦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层面,这种类型的创作者大部分集中在拉萨,他们是藏族地区艺术形态一种特有群体,常被称作“西藏群落”。

1 西藏绘画艺术形态的形成与唐卡制作

任何民族艺术形式的形成及演变都具有其相应的历史必然趋势性,藏族独有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与早期的印度大乘佛教入藏关系深远。随着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入和发展,在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公元7世纪时期,在其推崇和倡导之下,印度大乘佛教逐渐与当地由原始崇拜发展起来的雍宗苯波教结合起来,形成藏族地区特有的藏传佛教。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促使藏族演变成了一个全民推崇和信奉佛教的民族。然而,在当时青藏高原地区生产力极为低下,广大游牧民众常常居无定所,往往难以到寺庙进行朝拜和祈祷,正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逐步孕育出了唐卡绘画艺术形态,在其迅猛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主要以卷轴画为形式的唐卡绘画。这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牧民对佛教传承的需要,又满足了其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方式。绘画在唐卡上的画像,常有释迦牟尼佛、菩萨、护法神、度母、金刚等诸多形象,取代了常见的寺庙里塑像和壁画,成为人们能够随身携带的膜拜品,走到何处都有神的庇护,唐卡便由此而出现。

绘画唐卡,是诸多唐卡品种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其中有所成就并得以传承的流派也是五花八门。它的主要绘制过程包括了:制作及打磨所需的画布、粉本打线及线条勾勒、重点区域晕染着色、白描区域勾描彩线、勾描金线,最后还有磨色、铺金以及开眼等。作品绘制结束后常常需要用到绸缎进行缝制和装裱。画布表面上覆有的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是用来防尘土污染的。繁杂的制作工艺加上精美的装裱才能组成一幅合格的藏族传统唐卡。制作古代唐卡,尤其是清代皇宫保存的那些品相完好的精品唐卡,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颜料的选择。那些留存了几百年的唐卡,到今天仍旧芳华四色、璀璨夺目、色彩绚丽,这是因为它们都选用了多种复合型的矿物质颜料、植物性颜料和部分贵金属和矿物质宝石,例如黄金、白银、玛瑙、珊瑚质、绿松石、珍珠粉、孔雀石、蓝靛、大黄、朱砂、藏红花、茜草、赭石等。制作方法是将这些原料进行捣碎、精细研磨、调胶,同时在调胶时添加一定量的牛胆汁(牛胆汁有防腐的功效),通过这种传统工艺制作出的矿物质颜料是现如今各种化学颜料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它往往能使这些传统唐卡画面色泽保存相当长久、经久不衰。

2 藏族题材绘画的表现形态分析

2.1 唐卡的传统绘画形态

在西藏文化中,传统唐卡和寺庙壁画都是最为传统而且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因为当地民俗文化受到藏传佛教的深远影响,从而创作者在绘制唐卡之前都要做许多繁琐而复杂的准备工作,例如在绘制前必须静修心灵,切忌暴躁,保持对佛陀的和忠诚心态。具体的做法有干净的洗漱、整齐的穿戴,来到画像前时要进行双手合十、口念佛经等虔诚的行为后,才能开始绘制唐卡。

在开始阶段,创作者的绘画过程必须严格按照《造像度量经》其中的要求比例进行创作,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三经一疏”。作为传统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的标准核心,不仅仅精确阐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诸佛、大菩萨的画像造型标准,同时还确定了其在色彩、手势、法器等方面不得随意修改的要求。绘制结束之后,还另外需要佛教高僧或者喇嘛进行开光加持。藏族人民并不认为这一切是枯燥乏味且浪费时间的毫无意义之举,反而认为只有按照如此繁琐的传统工艺绘制出来的唐卡才会拥有神灵的力量和灵气,拥有者才会得到神的庇佑,所以他们面对传统唐卡是心存敬畏和绝对忠诚的。另外,藏族绘画是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性的艺术形态,具有其特有的民族艺术原创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唐卡和寺庙壁画就是一本包含了全部藏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藏族人民永垂不朽的精神文明支柱。

2.2 现代西藏题材绘画形态

西藏特有的民俗题材绘画在其语言表现方面还是有部分局限性的。首先,创作者往往使用先入为主的命题作画,所展现的内容要么是赞美生活幸福,要么便是歌颂西藏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极少有涉及到藏族人民的内心世界。此外,我们也能观察到现代西藏题材绘画,极大地拓宽了其选材范围,这一切使现代艺术家们的绘画创作灵感得以拓宽,内容表现上也更加灵活,让人们常常脑洞大开,为之惊叹。同时,题材绘画与同一时期的其他主题绘画相比较,更能灵活地展现西藏特有的民族地域特征,还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了藏族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转型变化等历史事件。

在20世纪80年代末,西藏题材绘画也迎来了它的黄金发展时期,以尼玛泽仁、其加达瓦等人为主的藏族画家声名鹊起,他们凭借着藏族地区原住艺术家的身份给西藏题材绘画注入了更深的文化解释,其中尼玛泽仁在传统唐卡绘画的基础上拓展了新唐卡绘画的表现语言,这对西藏题材绘画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藏族民俗文化和藏传佛教的传播极具深远影响。在这段时间中,詹建俊、陈逸飞、靳尚谊、杨飞云、刘文西、刘大为、方增先、冯远等绘画名家均纷纷加入到西藏题材绘画创作的队伍里,这使得这一绘画形态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繁茂无前的可喜景象,极大地丰富了西藏题材绘画的语言表现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电子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资本进入艺术市场,藏族题材绘画作品在大众传媒的有力宣导下得以广泛传播,并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一时期,陈逸飞、艾轩、陈丹青等人名声大噪,他们的绘画作品在当时艺术市场上便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在藏族题材绘画领域独占鳌头。总的来说,是青藏高原的藏族文化提供了这些西藏题材绘画特殊的成长环境。

2.3 西藏的当代艺术

今天,当今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带来了交通的便利,使藏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当代的艺术观念、绘画的语言形态逐渐影响着在藏族地区旅居的艺术家们。其中,在1985年,美国波普的美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先后曾经在北京和拉萨举办个人展览。1986年4月,“西藏五人画展”在北京太庙成功展出,这五人均为曾经在藏区生活过的内地艺术家,他们是翟跃飞、陈兴祝、李彦平、齐勇、李知宝。1987年5月,“西藏山地艺术家作品展”也同样在北京太庙展出,其中就有李新建、张晓红、蔡显敏等名家。

3 结语

艺术家往往不会直接在作品中以概念或者真理的形式描述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而是运用独特的艺术技巧,通过线条和色彩这种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心中的世界,同时,借此展现他们所看到和观察到的世界,并且表述其特有的艺术见解,也正是这些真正触动了大众观赏者的思想情感,引领着大家再次认识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曹倩倩.心之所向——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报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周韬.藏族题材绘画的表现方式[J].艺术教育,2013(04).

[3]陈艳.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中的人物表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姚博哲.藏族题材油画表现形式的嬗变与发展[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3.

[5]王玉堂.藏族题材绘画的基本特征及当代意义[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2.

[6]尚辉.中国藏族美术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J].美术,2010(01).

猜你喜欢

表现方式
浅谈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农民工形象
浅析现代陶艺的美感表现方式
二维动画运动的特色艺术研究
课文复述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下对动态标志设计的影响思考
解读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大圣归来》东方美学的表达维度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简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乱离之感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