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杭大运河影响下的扬州古城格局与传统文化构建

2018-06-27盛华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盐商京杭大运河运河

盛华星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

1、研究背景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传统水运史上最为重要的水运工程之一,也是促进中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今水运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运河对城市发展、文化传播的影响仍在继续。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更加彰显了运河的文化价值。

扬州是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节点城市,也是运河文化的发源地,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①,吴王夫差在邗城(今扬州境内)开挖邗沟,然后一路向北沟通高邮湖、宝应湖等低洼湖泊直至淮河,奠定了京杭运河的基础,到了隋朝,隋炀帝相继修建了永济渠、通济渠(后称汴河),沟通了北京、洛阳、扬州一线,后又开挖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段),最终形成从北京到杭州、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南北向漕运通道。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在《皮子文薮·汴河铭》中记载,京杭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商旅往返,船乘不绝”②。

扬州是唯一与中国古代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并且通过在运河畔建设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性会址、每年定期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方式来传播运河文化。

2、京杭大运河影响下的扬州城-河空间演变

(1)隋唐时期的城-河空间格局

隋朝时期,隋炀帝先后开凿了永济渠和通济渠,并重新开凿、扩修邗沟,连通淮河与长江,扬州开始成为南北水路交通的中心。唐代水运路线基本不变,但是长江北岸逐步淤塞,扬州的瓜州地区(长江沿岸淤积地段)扩张,长江航道逐渐偏离扬州城区,于是往来船只经仪征或瓜州入运河,然后经扬州的邗沟至淮河,向北到达洛阳和长安。唐代多次对运河进行清淤、疏通,保证了漕运的畅通。隋唐也是扬州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隋朝皇帝开凿运河,三次到江都,扬州异常繁荣,到了唐代,扬州已发展成为中国南北交通枢纽,稳定平和的环境和积极有效的管理,使得扬州进入经济大发展阶段,并享有“扬一益二”③的美誉(扬州为当时第一富庶城市,益州为第二),唐朝中后期经济中心南移,唐朝皇室的物质供给依赖于江淮地区,在漕运为主导的格局下,扬州成为商业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和转运地。

如图1所示,唐朝时期的扬州城拥有子城、罗城,罗城形状规则,呈长方形,由于当时扬州的经济政治地位极为重要,便在罗城修建和规划了棋盘状的城市水系和街道,其规模堪称历史之最,京杭大运河紧邻城区,即是漕运通道又是护城河,并与城市内部水系相连。

到了唐代晚期,割据发展的态势阻碍了江淮向关中地区的财富转移通道,受战乱影响,江淮地区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年久失修的运河也因逐渐被封锁而发生阻塞。后经宋、元两朝的修缮和维护,扬州仍然作为内河交通枢纽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地位有所削弱。

(2)明清时期的城-河空间格局

明清时期,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海上运输大大受阻,南北粮食运输几乎完全依靠漕运,运河再次掌握了王朝钱粮的命脉,明朝多次对运河进行重大维修,到了清代,盐运事业迎来大发展,官盐从沿海盐场经运盐河进入扬州,后经京杭运河运往南北地区,清政府在扬州设立了两淮盐运中心,扬州成为当时的食盐供应地和集散地,并再次成为南北交通咽喉而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一时商贾云集、名人汇聚,至清朝鼎盛时期,扬州城池相连,经济繁荣。《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三记载“故有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

明清时期的扬州城较隋唐时期规模明显收缩,彼时扬州城设有五门,护城河环绕四周,在南北方向各布置一道水门,运河则从东、南两侧护城而下(图2),构成了如今扬州古城的基本格局。清末盐业衰落,后又因铁路的开通和公路运输的兴起等原因,水运地位急速下降,加之连年的战争和动荡的环境,城市经济进一步萎靡,但是依托明清城址为雏形的扬州古城(规模约5.09平方公里)被完整地保留至今。

图1 隋唐时期的城-河格局图

2明清时期的城-河空间格局

3、京杭大运河影响下的扬州传统文化构建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不仅影响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格局的演变,也推动了城市传统文化的繁荣,在城市中留下了诸多瑰宝,构建独特的扬州传统文化内涵。

(1)商贸文化

京杭大运河长期作为南北物资运输通道,是中国水运时代的重要经济脉络,历史上扬州曾为运河沿线最为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留下了“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④的诗句,彼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到扬州为官、经商,在扬州古城留下了大量的商业遗迹,如湖南会馆、安徽会馆、湖北会馆等,作为往来商贾接洽商议的场所,并在运河沿岸兴建了大量的码头、场站和驿站,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

(2)盐商文化

明清时期扬州作为全国盐业运输、销售、管理中心,聚集了大批盐商在此兴建府邸、安居置业。如今古城内留存的重点文保单位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盐商住宅,如晚清四大园林之一的个园、晚清最大盐商住宅卢氏古宅、汪氏小苑、壶园、贾氏盐商住宅等等,这些盐商住宅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古城深巷中,部分被改造成园林景点或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盐商的生活起居,部分被改造成承接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的古城旅游配套设施。

图3 扬州商业文化载体三例左:湖南会馆 中:东关古渡 右:卢氏盐商住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宗教文化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经济物资运输的载体,也是南北方文化传播的通道,对于扬州而言,尤为突出的是,运河带来了南北方宗教文化的融合,西方传教士由北方的都城沿运河而下,将天主教、伊斯兰教的文化带到扬州,促进了其与本土佛教文化的融合发展,如今扬州古运河沿岸还保留着普哈丁墓园(内含古清真寺)、天主教堂、高旻寺(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之一)等多元宗教文化建筑,这是京杭大运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运河留给扬州的宗教文化瑰宝。

图4 扬州宗教文化载体左:扬州普哈丁墓园 中:高旻寺 右:天主教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市井文化

经济要素的集聚催生了扬州的“资本主义萌芽”,也繁荣了扬州的市井生活,评弹、扬剧等民间艺术日益盛行,漆器、木雕、玉雕等工艺闻名远近,享有“天下玉,扬州工”之美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金牌中,扬州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的玉雕工序,体现了扬州工艺美术的传承精神。此外,扬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发源地,清康熙、乾隆皇帝到扬州,都对淮扬菜给予了充分肯定,扬州市民至今仍保留着“早上皮包水”的早茶文化,以及“晚上水包皮”的足艺文化,堪称中国养生文化的典范。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井生活的发展催生了传统商业街的载体建设,小秦淮河沿河、东关街、东圈门、皮市街等传统商业街区食肆林立,热闹非凡,如今扬州又对双东街区、皮市街、南河下等进行了修缮,将传统商业街的再利用融入到古城保护和开发的大框架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4、结语

如今京杭大运河引领的水运时代已经悄然谢幕,但是运河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新里程才刚刚开启,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已经成为当前运河沿线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后运河”时代的扬州还需要抓住遗产保护的契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旧城更新与改造、滨水景观整治与提升等方式,赋予运河新的生机和活力。

注释:

①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九年》

②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③《嘉庆扬州府志》卷六十三记载

④宋,释师体,《颂古二十九首其一》

猜你喜欢

盐商京杭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