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水乡古镇入口空间设计研究
——以南浔古镇主出入口改造工程为例

2018-06-27李其洋李永红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照壁南浔江南水乡

李其洋 李永红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7

正文:

1 研究背景

1.1 江南水乡古镇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近代专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即通常所说的苏(苏州)、嘉(嘉兴)、湖(湖州)地区。江南水乡古镇是在水乡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1)。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总体格局和建筑艺术,风格特色显著,是中国传统优秀聚居文化的代表。江南水乡古镇主要以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6大古镇为代表和典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古镇旅游的热潮,在江南水乡等古镇资源丰富的地区,商业性的旅游开发几乎已经成为水乡古镇通用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各地的古镇旅游开发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整体风貌环境的破坏、过度商业化、管理混乱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古镇旅游的深度开发和长远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得到了及时的保护,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合理的整治,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

1.2 古镇入口区及存在问题

1.2.1 古镇入口区及存在问题。

江南水乡古镇原住民生活生产的出入口注重的是便捷,原住民会因地制宜去设置出入口,一般有多个,多以牌坊、大树或路亭等简单的信息构成。江南水乡古镇作为旅游景区后,需要接待大量的游客,出入口特别是旅游主出入口就成为古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出入口是整个游览空间序列的开始,是联系景区外部区域与内部区域重要的过渡空间,对游客旅游路线的组织引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像有些景区有充分的空间来组织出入口,古镇入口需要依托原有入口或在古镇范围内重新选择,入口空间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用地局促。由于入口依托古镇,用地常常较为狭小。在设计中需要解决如何将所需功能合理布置于有限的场地之中,并和现状已有内容有机融合的问题。

(2)统筹多种功能要求。随着旅游发展,古镇入口功能变得复杂,需要统筹标识、集散和服务管理等多种要求。

(3)与古镇原有肌理和风貌的协调。入口区作为古镇的一部分,应该深入研究古镇肌理,最终融入到古镇整体风貌当中。

1.2.2 南浔古镇现状入口问题

南浔古镇主出入口此次改造范围位于古镇南部,周边用地局促,总用地面积13660平方米。主出入口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功能服务配套不全,缺少集散广场,交通组织混乱,缺乏形象特色与标识性景观等。

C为装料系数,取1.11;Fs1为特种主要阻力,即托辊前倾摩擦阻力及导料槽摩擦阻力;Fs2为特种附加阻力,即清扫器及翻转回程分支输送带的阻力。计算得:满载时,Fu=423.2 kN;空载时,Fu=41.7 kN。

2 设计研究

江南水乡古镇入口空间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

古镇入口整体布局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和特征选择合理的空间布局方式。探讨古镇原有的肌理与成长动因,进行拓展,延伸至入口空间,使入口空间成为古镇有机生长的一部分。

在乌镇和同里古镇入口区总体布局中,采用了截然不同的2种做法。同里古镇入口与古镇主景区有一段距离,由于受周边用地限制较小,在总体布局上将入口空间分为游客服务区与停车场区,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分区明确。乌镇东栅入口空间直接依托于原有入口,与景区联系更为紧密,游客通过入口服务区直接进入景区。南浔古镇主入口区选址在景区原南入口,用地较为狭长,东侧为原象门街商业区,西侧为已建停车场,停车场北侧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小莲庄。总体布局依托场地条件分为两段。前段为带有标志景观的入口集散广场,以照壁和现状水池为主景,形成古镇入口标志;后段以中西合璧的依壁牌楼作为引导,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售票、宣导功能,并利用原有建筑和院落,改造为检票、接待、休闲功能。通过两段的布局,既满足了入口的各项服务功能,又形成了层层递进的空间引导关系。对外交通联系顺畅,对内与景区结合紧密,和古镇的格局完全融合为一体(图1)。

2.2 多种功能的统筹安排

入口空间需要满足现代旅游业对各项功能的需求。古镇入口常出现功能过于单一或过度商业化的问题。设计中既不能只把入口当做景区大门来处理,也不能透支景区资源,导致商业化过度。入口服务区作为一个载体,需要统筹多种功能,通常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停车场、景区入口管理(售票、验票、管理等)、游客服务设施(游客集散场所、休息设施、厕所、餐饮住宿等)等。江南水乡古镇所有功能服务设施必须与古镇整体风貌协调统一。

乌镇入口空间不大,各种功能非常紧凑,从停车换乘、旅游购物到买票检票等一系列过程,游客的体验顺畅方便。同里古镇南入口自身功能并不是很完善,但由于入口区与周边城市的密切联系,缺失的功能可借用城市服务设施,形成功能互补与资源共享的模式。

图1 南浔古镇入口平面图

在南浔古镇入口区改造中,将原有停车、商业、检票等功能进行有效利用并重新整合,补充和新建其他功能如标志、集散、休闲和游人中心等服务功能。在入口广场区通过广场铺装、坐凳、休息廊等主要解决游客的休闲与集散功能。在游客服务中心区扩建了一处功能合理、风貌协调的新建筑,与修缮后的原有建筑围合成院落,解决票务、咨询、导游、接待等服务功能。重新改造后的入口区功能全面合理,使用方便(图2)。

图2 新建入口后广场

2.3 入口空间的交通组织

入口空间交通组织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流的集散与引导;二是车辆的停放与换乘。

在乌镇景区中,由于受周边场地限制,人、车流线组织无法完全分开。东栅景区由城市主干道进入景区入口后,再分别进入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入口广场兼做了游客集散广场与车辆下客区广场,这种流线组织模式很容易引发混乱。

在南浔古镇入口区改造中,重点解决了交通组织混乱的问题,实现了人车分流。入口中部空间作为人行空间,在入口照壁引导下,进入景区主广场,并由主广场中式牌楼引导进入到游客服务中心区。车行空间设置在两侧,设闸口统一进行管理,驱车来的游客在西侧停车场停车后,可通过台阶步行进入入口广场。改造合理清晰地组织入口交通空间,保障了游客的安全和入口区景观完整性(图3)。

图3 新建入口鸟瞰图

2.4 入口空间的标志性

标志物因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自身的唯一性,常被用作古镇入口的参照物,确定场地的身份和结构等线索。传统江南水乡古镇通常以门楼牌坊、石桥、亭榭等构筑物作为古镇入口提示标志,起到重要的标识和引导作用。

在乌镇西栅入口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标识性构筑物——三间四柱三檐木牌坊,雕刻精致做工精美。正面书写 “乌青毓秀”,意为乌镇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精美的木牌坊成为了乌镇的入口标识。

在南浔古镇入口区,尺度合宜、做工精巧的照壁作为入口标志物。照壁挖掘南浔古镇内现有建筑的观音兜封火墙作为设计元素,正面由青石框、磨砖构成的界面内鎏金阴刻“南浔古镇”四字,设古镇LOGO图案。在广场照壁前设置喷水池,水池中的篆刻石阳刻“南浔古镇”,与照壁上字体呼应。池边立着“四象”雕塑,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南浔富商。照壁后刻写丝商群体中的重要人物及简介。照壁和水池组成了极具南浔地方特色的标识性景观(图4)。

图4 入口照壁和水池

南浔古镇较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古镇内小莲庄等宅园建造中巧妙地融合西方建筑符号,形成中西合璧的特点,在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为体现这一特色,在主入口轴线上设置一座引导牌楼,正面设计为中式传统的牌楼,依在南浔特色的马头墙面上,背面则表现西式券拱门楼。设计运用“中在外,西在内”的设计手法彰显了南浔古镇独特的文化现象。(图5、6)

图5 正面中式牌楼

图6 背面西式拱券

2.5 入口空间的风貌协调

在南浔古镇入口改造中,部分改造内容位于全国重点文保小莲庄的建控地带,设计在高度和风貌上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及建设控制要求。入口的总体格局融入到古镇的肌理中,并在形式表达、材料选择及细部构造等方面与古镇风貌协调统一,使之成为南浔古镇自然生长的一部分。

3 结语

由于江南水乡古镇独特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其开发和利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入口服务区在建设过程中,已成为维系过去与现在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入口空间的研究,可知一个好的古镇入口空间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功能统筹、空间清晰、特色鲜明,特别重要的是在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的同时,入口空间能融于古镇,与古镇风貌协调统一。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照壁南浔江南水乡
《莲花庄》《南浔古镇》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南浔,果真难寻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量化研究
好一个江南水乡
南浔颖园:小小园林尽显江南气质
家在江南水乡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