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青浦区城镇区域生态河岸带建设的研究

2018-06-27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驳岸青浦区

曹 辉

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水务管理所 上海 201700

正文:

引言

上海市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缘,濒江临海,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上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河道给上海带来了活力,也给上海带来魅力。青浦区地形“一城两翼”,东中部八个街镇以商业圈、居民区、企业办公为主,涵盖国家会展中心等重要地块;青西三镇则均有古镇,颇具历史,目前以农业发展为主,是黄浦江上游一级水源保护地,也是今后长三角一体化主力发展地区。

1998年以来,上海市加强了对河道的综合整治,致力于改善河道景观,改变过去脏、乱、差的形象。通过以“安全、资源、环境、景观”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治水建设理念为指导,建设了水质改善型、滨河景观型、生态环境型河道,开展了安全、生态、游憩功能兼顾的河道整治工程,把河道整治与城市安全、城市景观,水资源利用以及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以“清、疏、建、拆、绿、管”为主要内容的全市中小河道综合整治也在全市铺开,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上海以“2017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2018年水质稳步提升为目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河道整治,收获明显。1864条段1756公里需要整治的中小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2018年,上海水环境治理“力度不减,决心不变”!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为引领,劣V类水体整治攻坚战全面启动。针对市级提出的2020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的指示要求,青浦区自我加压,力争提前1年完成消劣任务,实现水环境根本好转,并分解到月度、明确到河长。

诚然,上海市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护岸首要功能是防洪排涝、水土保持、蓄水抗旱等[1],在此前提下,河道建设材料多采用浆砌块石或者是混凝土材料等硬质护岸;本文根据近十年来青浦区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线的经验,分析总结青浦城镇区域生态河岸带建设中存在的的各种问题,结合青浦区实际发展的两类典型区域,从运行管理的角度提出关于城镇区域生态河岸带建设和改造的思路及措施。

1 城镇区域生态河岸带特征及存在问题

城镇区主要可分为现代生活办公区和历史风貌区,均属于人口聚居区域,但在呈现风貌上差异较大。

1.1 现代生活办公区

现代生活办公区河道多穿越城镇建成区或规划城镇区,岸后多为城镇居民小区、政府及企事业办公楼、商业体等。现状河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河道现状岸线口宽、底高程不满足水利专业规划要求,河道调蓄容量不足,河道沿线存在较多棚户房、厂区大棚及民房等建筑物,严重侵占河道岸上陆域用地空间。

2)生活污水处理滞后及雨污混排,导致大量污水进入城区内河道,河道水质差,在城市污水集流系统完备之前,河道承担排放污水功能,水体水质较差影响城市环境。

3)河流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城镇开发填埋河道,以及早年经济开发衍生的断头河历史旧账等问题,均致水面大量丧失、水动力不足,破坏生物多样性,天然食物链脱节,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

4)城市化水平提高,径流系数大,城区地表多为大量混凝土、沥青等硬质铺装,地面透水性差,地表径流量增加,城市管网不达标,涝灾风险系数大,给市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2]。

1.2 历史风貌区

作为江南水乡,青浦区各古镇呈现的风貌主要为现存清末民初传统商业、居住街坊建筑群临河而建,“水”是该历史风貌特点的重要元素。历史风貌区临河岸段特征主要有:

1)建筑临河,河岸直立。古镇内河道两岸一般为建筑或街道,其中历史保护建筑较多,有不少修建在河道驳岸上,传统街道路幅不宽,河岸多采用传统直立石驳岸,驳岸上埠头多。

2)保护传统,体现人文。从国家文化改革发展角度考虑,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历来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因此,多年来历史风貌区的传统均得到保护和传承,“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风貌是江南水乡的人文体现。

3)污水直排,水质恶化。民居临河而建,河道狭小,传统生活污水排放方式多为直排入河,现状较多古镇街巷沿河污水排水口多,居民在埠头洗涮污物情况较为常见,这也是传统生活方式。随着生活现代化程度提升,污水排放量已远超河道自净能力,水质不断恶化,人居环境较差[3]。

4)空间狭窄,绿化稀疏。古镇沿河陆域空间主要被建筑及道路占用,绿化主要呈点状布置,比较稀疏,现状较多树木生长年数久,根系发达,与河岸融为一体。

2 城镇区域生态河岸带建设的思路和要点

2.1 现代生活办公区

1)服从城镇总体规划。河道平面布置要满足城镇总体规划及水利专业规划要求,防汛道路与城市公路功能融合,河岸绿化与城市绿地融合。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防汛墙、防护栏杆高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墙面、墙顶采用饰画、花槽点缀,亲水设施前应设置安全水深缓冲平台。

3)点线结合、突出重点。镇区人口集聚,对河岸景观要求高,河岸不仅要成为生态绿廊,而且还应具有多个景观节点,以供休闲憩息,营造亲水空间。

4)截污纳管。河岸带建设需配套截污纳管工程,封堵沿河现有污水排水口,岸后尽量采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措施拦截面源污染。

5)节约土地、因地制宜。镇区土地紧张,沿线陆域用地宽度不等,河岸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段编制实施方案,规划尊重实情。

6)河岸断面分类设计。根据河道规模、功能与陆域用地宽度,分别采用直立式、复合式、斜坡式河岸断面,根据周边房屋离岸远近分别采用拆除重建、贴壁加固改造等施工方式。

2.2 历史风貌区

1)已建历史风貌区内河道应保持现有的水系特点,不宜填没、改道,新建历史风貌区应尽可能恢复历史水系脉络。

2)对已建历史风貌区内的河道应以保护为主,在保护沿河既有建筑、道路设施前提下,对局部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对损坏的护岸进行修复,应修旧如旧;对改建的历史风貌区河道,有条件的可适当降低驳岸,设置亲水平台和步道。

3)保留和恢复石驳岸上能够体现历史人文特色的附属设施,如雕刻壁画、石凳、埠头等,已与驳岸连成一体的古树名木保留利用,并预留植物生长空间。

4)对现有石驳岸上排污口(包括混流口)封堵或改造,配合实施截污纳管工程。

5)已建直立式驳岸墙前种植水生植物,既弱化现有结构的硬质外观,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6)新建风貌区河道宜采用复式断面,护岸采用矮石墙结构,陆域宜控制一定的宽度,营造良好的生态和景观[4]。

3 岸坡断面、材料选型

3.1 现代生活办公区

现代生活办公区近岸有建筑或道路岸段推荐采用直立式、复合式岸坡断面,近岸无建筑或为绿化岸段可结合河道规划陆域范围尽量采用斜坡式、复合式岸坡断面。

综合考虑区域河道水文特点、陆域景观风貌等因素,结合城镇生活区实际情况,选择适用于城镇生活区的生态护岸材料有:海绵土、预制砌块、密排木桩、砌石等。

表1 现代生活办公区岸坡断面、材料选型表

3.2 历史风貌区

历史风貌区河岸带建设核心是保护和修复河道沿岸的驳岸、埠头及能够体现历史人文特色的附属设施,如雕刻壁画、石凳、古树等。保护构成河道景观界面的历史建筑群;对于局部有条件改造的岸段,可降低现状驳岸高度,设置沿河亲水步道,拆除驳岸的料石应加以保护和利用;新建历史风貌区河道驳岸宜采用石驳岸,石材选用青灰色条石和溪滩石等冷色系石材,不宜用暖色系石材。为改善河道的生态同时提高河道景观,对原直立式驳岸设置(仿)木桩种植平台。栏杆宜选用石栏杆,与风貌区历史肌理尽量保持一致,沿河新建步道宜采用青石板步道。

表2 历史风貌区岸坡断面、材料选型表

4 结语

城镇区域生态河岸带的建设一直以来是水利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生态河岸带作为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和生态修复设计须统筹考虑区域的城市规划,以及水系、园林绿化、市政道路等相关专项规划要求,与流域整体生态系统充分衔接。针对河道现状,科学分析河岸带的分区功能,优先考虑主导功能,实现水岸联动,蓝绿交融,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河岸线的设计上,应总体维持现有平面形态,在规划蓝线范围内,宜结合周边环境等进行蜿蜒性设计,避免人工裁弯取直。河道不宜渠道化,宜有宽窄、弯曲。还应遵守保留利用原则,应维持和修复自然景观格局,其一保留河流两岸既有植被,这些植物一般为野生乡土植物,能够自我维护;其二保留既有局部弯道、深潭、浅滩、淤积岛、水生植物等,保持自然景观格局多样性特征。既有城镇河道多数护岸为直墙断面,可以部分拆除这些直墙,尽量采用斜坡,形成水陆过渡带,如此贯通了水与植物间的连续性,便于两栖动物的爬行,形成较好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驳岸青浦区
7.2.4全景声影视厅 上海市青浦区御湖别墅香水湾
在这里,与100个世界相遇——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上海市青浦区大用水户管理的应用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浅析驳岸类型与修筑要点
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建设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