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为纽带建立市民与城市间的对话
——以荥经县鸽子花文体中心为例

2018-06-27王云兴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设计

王云兴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正文:

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严道镇,用地面积约为11.6亩,南北长125m,东西宽56m,地势平坦,形态较为规整。该工程属于雅安市荥经县灾后重建重点工程,当地政府希望借助于新建项目,实现文化活动、体育健身集约化整合,提升区域内市民的参与度。

“牛背山”和“鸽子花”作为荥经县享誉川内外的自然景观资源(图1),如何创作独具地域特色与文化符号的建筑,是本项目设计之本。将荥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风光以建筑形态表达出来,是本建筑最大的愿景。

2 建筑地域性思考

场地对建筑的影响,不仅仅包含自然地形所围合的环境空间,还应考虑所处的历史人文因素,以及场地在城市空间序列中的空间感受。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孕育和形成的,主要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1]地域建筑文化就是将地域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因所处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建筑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均不相同。建筑只有立足于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协调融入区域自然环境,在既有环境中构建出属于本区域的建筑语言,其塑造的场所方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

地域建筑的表达是多方面、多维度,不仅要在建筑的体量、尺度、材料、肌理和色彩等方面进行探索,还应从城市界面、自然脉络与空间层次等方面思考,使建筑能无缝的镶嵌于城市肌理中来。

3 建筑形态表达

本项目主要包含阅览室、电视台、城市展览馆、办公室、篮球场、网球场及乒乓球场等功能。如何合理的动静分区及建筑高度的优化组合,是设计初期着重思考的问题;将本地区最具形象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在建筑形体中得以显现,塑造出带有地域属性的文体中心,无疑是设计创作的另一个挑战。

通过解读场地条件、分析城市图底关系,该区域现状建筑多为4~5层临街建筑,业态为底层沿街商业加上部住宅,缺乏大体量综合性公共建筑,现有建筑立面与体量缺乏变化,城市街道尺度落显拥挤。在此背景下,新建建筑应具有多变的体量关系及立面表情,来改变与丰富现有的城市界面与天际线;基于此设计采用 “化零为整”的创作思路,将多个功能体块整合为一个整体。建筑总平面以“鸽子花”为设计原型,进行抽象概括,以建筑化语汇表达,整体形态如盛开的花朵,层层叠叠、相互交织,有机的生长在场地内(图2)。平面布置,设计巧妙的将文化、体育、展览馆、办公等功能各占一区,通过门厅联系在一起,既实现了分区明确、相对独立,又互不干扰。场地的处理,为缓解城市街道空间尺度,建筑适度远离城市道路,将公共空间尽可能多的返还于城市中来,形成连续的室外广场,不仅可以将室内功能空间延展于室外环境中来,也为城市提供缓冲、休闲空间。

建筑由主楼和裙房组成,主楼竖向挺拔,裙楼飘逸舒展,建筑体量高低错落富有变化。整体造型借鉴于“牛背山”自然的山脉形态,设计尝试将这种自然绵延的天际线,映射于建筑形体之上(图3)。沿街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并在幕墙外设置不同颜色及间距的金属格栅,赋有韵律与虚实变化,如同山脉间的层叠交织,自然而又不失肌理。主入口立面设计为多层次相互叠合的幕墙形式,取自于花瓣的形态,又同书卷一般,挺拔向上生长的姿态象征着对知识的无限探索;

设计采用了较多的曲线元素,建筑体现出强烈的动感与张力(图4)。无论是整个建筑群、还是单个建筑体,建筑的内、外部形态均能步移景移,光影也随之变化,产生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地标性凸显。

图2 总平面图

图3 透视图

图4 鸟瞰图

4 建筑功能分析

本项目作为当地文化与体育活动的综合体,承载着市民日常活动需求与文化诉求;方案以体现地域性、开敞性与共享性为设计宗旨,在场地与城市界面、平面功能与立面造型等冲突与平衡关系下,依托以建筑为媒介平台,建立市民与城市间对话、与地域文脉的共生。

图5 功能分析图

建筑造型的思考,始于平面功能。本项目包含的篮球场、网球场及乒乓球场对空间高度要求极高,而阅览室、电视台、城市展览馆又着重考虑空间的静谧性;基于对场地交通、噪音、周边环境的分析,将人流量较大的体育活动、城市展览等功能,设于裙房之内,沿城市干道展开布置,利于人流的组织与疏散;裙房的造型构思,基于内部功能对净高需求的不同(篮球场不小于7米,网球场不小于12米),塑造为流动的“S”型曲线,在满足不同功能对高度要求不同的基础上,做到了最为经济性优化组合;将阅览室、电视台及办公等设于主楼,以寻求静谧的空间。(图5)

建筑裙房承担着市民的日常文化、体育活动,动线设计简单而又直接,实现了建筑、广场、城市间的无缝对接;将电视台、办公用房集中设于塔楼之中,集约化布置,提供舒适的办公单元和合理的楼层服务半径,房间划分灵活多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5 第五立面的营造

项目地处城市规划核心区域,未来周围的发展必然高楼林立。本建筑由高度为40.40米主楼和多标高裙房组成,其空间形态必然会受到多方关注,为激发市民的参与性、增强建筑的公众属性、提升建筑形象的辨识度,在此背景下,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的刻画显得尤为重要。

在屋顶立面的处理上,流线性的建筑形体在屋面设计上加以延续,同时屋顶处理为高差有别、曲线自如的彩带造型,屋顶立面被赋有表情与张力,从空中俯瞰,其柔美如丝的线条,犹如在场地内飘舞,由建筑延伸至城市之中。

6 建筑材质地域性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结合当地丰富的微晶石、彩色岩石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充分与业主沟通,在既实现建筑效果又经济性的基础上,建筑临街面采用玻璃幕墙形式,背侧面采用当地盛产的微晶石,其光泽细腻的外立面效果与玻璃幕墙形成无缝衔接的视觉感受,夜景的通透性更是表现出建筑的张力。

内部装饰的材料,同样优先使用本地材料,入口门厅和公共走道等墙面采用干挂微晶石,利用其出色的质地和天然纹理,烘托出明亮、大气的空间氛围;地面为由当地彩色岩石制成的水磨石地坪。行走在建筑的每处空间,均能感受到设计对地域性的思考,及地域材料带来的亲近感与宜人性。

7 结语

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如何将新的理念、技术与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与反映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新建筑,这才能真正达到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延续和传承的目的。[2]

建筑的本质服务于人,其所营造的空间形态,是让使用者在属于自己的场所中感受到文化中心带来的更为自由、开放、多元的空间感受。鸽子花”“牛背山”的塑形起点,强化了市民文体中心的雕塑感与地域性,所映射出的建筑形象是一种积极地、融入的姿态。

整个建筑从体量的变化与咬合、空间形态的延伸及第五立面的营造等多方面均呈现出动感、舒展与活力的视觉感受。项目落成之后,建筑内设置的文化、体育功能吸引大批市民参与其中,建筑围合的广场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演出等活动,甚至吸引到当地很多青年前来拍摄婚纱摄影。作为承担市民日常公共文化功能的载体,该建筑的建成对提高城市的文化体育水平,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