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剖析及全方位解决措施
2018-06-27贾文龙鲁汉杰王冬冬
贾文龙,鲁汉杰,王冬冬
(1.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3.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不但要具备生存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从容应对当今社会的各种压力,乐观地面对各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但是,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留守大学生”比例并不高但却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剖析,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1]。
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首先,笔者通过对几所高校的1000名同学进行网上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分析[2]。然后,笔者根据问卷调查中的特性人群进行了访谈,更好地把握了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本文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并且还通过问卷星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发放,问卷的多渠道发放保障了调查对象的全面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更深一步的全面了解“留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与父母融洽程度情况,我们还对上述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本文共发放问卷1150份,其中在校大学生1000份,其他150份通过网络发放。通过筛选统计,其中有效问卷1104份,无效问卷为46份。调查问卷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我们制作的调查问卷一共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7道题目,主要为调查对象的基本客观情况(如上表中所述);第二部分的24道题,主要是研究留守大学生的留守经历、情绪特征、心理问题表象特征、人生态度、应压力、抗压力。
表1 调查问卷的具体情况
3 “留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分析
在这里,我们选取几个具有非常普遍性和研究意义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大家。
问卷中第8题,在留守期间,你的年龄是?如图1所示,大部分“留守大学生”的留守年龄是4~11岁,科学研究表明,5~11岁是性格的形成期,此时的儿童不仅能按父母或者监护人的要求办事,而且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能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所以,4~11岁父母的缺席可能对孩子人格健全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多数缺席的父母选择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但是隔代的教育往往会过分溺爱孙辈,让他们养成错误的是非观,而且爷爷奶奶那个时代的有些观点有时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主流思想,对孩子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是不利的。
图1 不同年龄段留守比例
问卷中第14题,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少些零花钱,但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童年吗?如图2所述,高达84%的“留守大学生”宁愿选择少些零花钱也选择和父母一起度过童年,说明这些留守儿童内心深处是极度渴望父母陪伴的。
图2 是否愿意和父母过童年
如问卷中25题,你生气时发泄情绪的方式是,46%的留守大学生选择自我消化,我们还将这个问题对非留守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然而非留守大学生大都选择向家人或同学诉说,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大学生相对内向,有事情往往喜欢自我消化解决,而不向周围人寻找帮助;而非留守大学生相对开朗,遇到问题倾向于和家人或好友寻求帮助。
4 采取措施
通过上述调查表和个体访谈的结果剖析,相较于非留守大学生,我们发现留守大学生由于童年时期父母缺席,往往容易缺乏安全感。而且由于童年时期没有最亲密的人陪伴,遇到问题没有亲密倾诉对象造成他们成人后对亲人,朋友无法完全信任。导致他们现在遇到问题往往喜欢自己解决,即使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时,也不向其他人寻求帮助。针对以上“留守大学生”问题,本论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和留守大学生本人四个方面对“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出建议。
4.1 社会方面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培养他们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留守大学生相对于非留守大学生比较内向,不喜欢主动向亲人及朋友诉说自己的困难[3]。所以,高校的留守大学生如果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关注,往往容易使他们迷失自我,严重者步入歧途,社会有义务为培养心理及身体健康的大学生贡献一份力量。
4.2 学校方面
留守大学生在孩童时期父母缺席,加上“留守大学生”占整个高校学生的比例并不大(本论文留守大学生占调查对象的17%),有时高校往往会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便使留守大学生倍感孤独,与身边其他人产生疏远感。所以,作为学校方面,我们要对“留守大学生”加以重视和关爱,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性人才。
4.2.1 老师成为学生心理导师
高中以前为了在层层考试中脱颖而出,老师主要任务是教书然后育人,但是进入大学,育人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因为很快这群大学生将步入社会,他们必须学会待人接物,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大学老师要在平时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洞察学生心理变化,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尤其是“留守大学生”,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4.2.2 开设心理讲座
对“留守大学生”群体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讲座的重点放在塑造健康人格和学会管理负面情绪上,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还有就是意识到心理存在问题并不可怕,我们要学会正视心理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4]。这些解决途径包括:找老师同学谈心,向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等等,当然,如果只是轻度问题,可以通过多参加集体活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让其他负面情绪慢慢消失。心理讲座有助于让广大“留守大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有事情只有意识到了才会想到改善。心理讲座促使他们主动关注内心健康,增强其探索改善人际交往和情绪调。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4.3 家庭方面
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是源于家庭,在童年父母的缺席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抵触,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离他们而去,在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有自己的思想时,父母又过分干涉他们的自由,所以,作为家庭方面,对于留守大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合适。
4.3.1 不要过分干涉“留守大学生”自由
“留守大学生”现在已经不是还没有形成意识思想的孩子,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于童年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的三观和父母可能存在分歧,这时父母一定要循循善诱[5],考虑到他们是由于在价值观形成时候你们的缺席才导致现在这种结果,切忌直接否定孩子的观点,任何事情都要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如果能够先肯定孩子的观点,然后再耐心说下自己与孩子观点存在微小分歧,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只要父母方法得当,他们对与己不同的观点接纳性还是很强的。
4.3.2 多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
即使是孩子整个成长期一直在身边父母有时都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更别说孩子成长期缺席的父母了。作为“留守大学生”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大的拉近和孩子的距离。父母和孩子不是在一个时代成长,遇到事情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正常,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做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4.3.3 爱要大声说出来
“留守大学生”在童年时期父母缺席,有时容易被其他监护人忽视,这样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并且缺乏关爱。作为“留守大学生”父母要大胆表达对孩子的爱,让他们能够感觉父母的那份爱。对孩子来说,一个充满和谐和关爱的家庭能够温暖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有安全感。
4.3.4 在物质和精神给予上寻找平衡点
物质给予对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精神给予(例如陪伴,关怀,教育等)。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选择去外地挣钱养家无可厚非,但是与此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要努力忙中抽闲多与孩子电话,视频,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每隔一段时间回家与孩子团圆,在物质和精神给予上找个平衡点,千万不能顾此失彼[6]。
4.4 留守大学生本身
作为“留守大学生”本人,首先我们要理解父母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缺席是因为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物质给予,在分离的时刻,父母比我们更痛苦。在父母与我们交流沟通时,我们要努力接纳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当我们在学校遇到难题自己解决不了时,多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对于社会的相关制度,我们要积极响应。
[1]曹杏田.曾留守大学生自尊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2):109-112.
[2]李颖,王浩,袁利.高校留守大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导刊,2012(5):241-244.
[3]李燕平,杜曦.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以曾留守大学生的生命史为视角[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4):69-74.
[4]熊翔宇.高校“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93-96.
[5]罗涤,李颖.高校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8):83-87.
[6]励骅,昕彤.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