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云南农业发展

2018-06-27王睿

创造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职业

王睿

“你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拿到了吗?”当农民还需要证书?当然,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证书,还会根据你的工作经验和种植规模评选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的级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农村创新创业“双创”促进机制,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这激发了更多人去投入到农业领域中的热情,促进农业部关于“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目标的实现。

4月9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转型中的农民与农村”分论坛上表示,计划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次左右。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的强农惠农政策文件提出,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和农业产业扶贫对象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近年来,云南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建档入库、精选对象等一系列方法,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带头致富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农业结构升级 获得良好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习近平“农民观”的新表述,与他先前相关表述是一脉相承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仕政说,“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更是意义重大;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土地流转、结构调整等农业政策大背景下,云南的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祥云县刘厂镇刘厂村的南部,只见近千个温室大棚绵延数里,有单体棚、连体棚,还有观光棚,一个连着一个,非常壮观。在这些温室大棚内,瓜菜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片1000多亩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是我花了三年的心血建起来的。”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红青指着一片绿油油的蔬菜说。

朱红青高中毕业后进入烟草公司工作,2012年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创办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常年种植特色蔬菜,品种达30多个,年生产蔬菜一万多吨,公司被州农业局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朱红青被评选为农业部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成为带领百姓致富的“领头雁”。 朱红青说,当地政府对人才引进有很大的政策,包括安家补贴,还有生活补助,这些政策都让他们更加安心地留在这边工作。

懂法律法规,懂电子商务,还研究出了技术成果……元谋葡萄种植“土专家”陈福生是云南省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一员,被推选为元谋第一批农民理论家。在2014年注资100万元成立了元谋县陈氏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吸纳葡萄种植户100多户,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在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省部长推介会上,陈福生带着元谋葡萄走上了荧幕。

陈福生懂理论,会技术,善经营,这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真正含义——不再只是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农民,也不是起早贪黑背着农产品赶到城里买卖的个体经营。新型职业农民是田间地头的行家里手,对“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有实际认识,了解外部事物跟得上潮流变化,利用培训获得的知识研究出了元谋葡萄“一年两熟”技术,填补了市场的空白,打造出了元谋葡萄产业的独特优势。可以说,他们是农业知识的传授者,技术普及的服务者,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突出精准脱贫 增强发展活力

“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不仅能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更激发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帮贫带富”。

家住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莲池乡格红村的刘芳一直想改变农村面貌,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在永仁县农业局的组织下,刘芳通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于2010年11月选择自家有水源保证的11亩玉米地,进行栽桑养蚕模式示范。2015年10月,她参加永仁县农业局在县城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蚕桑专业技术培训班后,带领格红村打造“蚕桑专业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蚕桑产业向高效、优质的产业生产链发展。2016年,格红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486元,有优质有效桑园871亩,实现产值281万元。 通过培训培育带头,刘芳已经成长为永仁县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带头致富典型。

位于宾川县金牛镇菜甸村的宾川县宏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大力实施品牌兴社战略,创建了“楼铁源”葡萄品牌,合作社生产的葡萄参加全国首届葡萄早熟、设施优质葡萄评比获得了4个金奖、1个优质奖的好成绩。宾川县宏源合作社社长铁余斌自豪地说:“我也是通过接受州、县培训成长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铁余斌的带动下,菜甸村先后完成老园改造130亩,建设单幅连棚300亩,二茬果栽培示范126亩,开展间套种346亩,建设100亩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一个。随着全村科技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全村仅葡萄一项年收入就突破1300万元,成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

一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自己的技术帮助了其他村民增收致富,也带来新的观念转变。“因为农民成为被认定的职业,我对这份职业也有全新的理解,不再只是简单地种植劳作,而是想做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团结街道龙潭社区的李顺,是昆明市西山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的学员,也是西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4个高级职称中的一位。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西山区完成了白菜、韭菜、西兰花、黄梨、苹果、草莓、奶山羊、蜜蜂养殖、乡村旅游服务等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并取得显著效果。如蔡家村的韭菜,目前已扩大到520亩,最高年亩产量13.17吨,年总产值792.79万元,形成了当地“一

“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村一品”的高效益支柱产业,200多户农民仅种韭菜一项,平均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团结街道和平社区的魏加友,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每年靠种植鲜切花、草莓收入可达90万元左右。自己富起来后,他聘请了很多当地的农户加入到自己的种植园,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吸引更多人留在农村发展农业。

科技产业融合 开拓市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

这意味着,现代农业,不仅是数量农业,更是质量农业;不仅要提供大路货,更要生产农业精品。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今天,消费者更加注重食物的绿色、有机和安全,尤其是大城市中的中高端消费者。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努力开拓这个市场空间,有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是,离市场的需求,依然有相当的差距,期待更多的职业农民跟上去,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善于思考、有创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用他们的智慧把互联网科技融入农业中,实现智慧农业;把品牌意识带到农产品中,实现品牌农业。

返乡创业的高材生陈开飞立足现代农业,用现代科技手段破解养殖中遇到的难题,在5000多亩的山地上用无人机放羊,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经过4年的发展,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多万元。

今年正在展开的春播春管,随处可见高科技的身影。农用无人机在田间洒药、智能喷灌设备给麦苗浇水、机械插秧机在水稻田插秧等等,这些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成功带动了农业的高效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要在经营中创新,扩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品牌、二维码在农产品的应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等,这些创新经营不仅为生产者增加了收入,也让消费者买得更加放心。

“树下养鸡种草——鸡吃青草、虫子、蚯蚓——蚯蚓吃鸡粪——青草拿来喂鱼——农庄里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则变身沼气”,这条“鸡—蚓—果—草”绿色生态循环链,是曲靖新农民冉启斌钻研出来的生态种养办法,既节省了成本,又产出了满足人们“优生活”需求的有机高端农产品。

创新手段方式,路子更宽了。云南各地突出绿色发展,推动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应用。构建新机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育。应用新手段,对接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培训”向“培育”的创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从“培训”向“培育”的创新,从“办班”到“育人”的转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带给农民技术与知识,更是要让农户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昆明市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村建设,按照“八个一的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取得明显效果。

“今年,昆明建成了6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村,即西山的六岔路养蜂示范村、宜良的德马辣椒示范村、安宁的艾家营鲜食葡萄示范村、禄劝的干海子中草药示范村、石林的下海子枇杷示范村、嵩明的官庄设施蔬菜示范村,大大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这些示范村在职业农民的带动下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昔日种地看天色靠苦干,今天耕田靠科技快致富。自2014年以来,曲靖市富源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100人,组织参训学员1100人到富源墨红和楚雄南华县、大理宾川县等地进行现场观摩,培训建成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6个,各类农业种养大户668人等,这些沾满泥土气、懂得新技术的新型农民、农业科技带头人成为富源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力军、多面手。

“以前种地主要是按照季节节令,看天气,靠劳动力投入,靠一天起早贪黑的苦干,种了一二十年的地也没有富裕起来。现在好了,省里面的专家专门到县城来给我们讲山药种植,让我们学到了新的科技知识,还为我们搭建了新的销售渠道。”富源县后所镇老牛场村委会老牛场村农业种植户敖成平说。

富源县以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35名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授课教师团队,形成以市、县农广校为主体,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合力推进的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云南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实践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能有效避免“水土不服”的情况,这是一条推进农业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有效途径,能够让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融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农业产业资源的集约化程度,为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把做好这一工作作为解决农业发展人才技术短缺的有力举措,作为对农民群体脱贫致富需求的有效回应,不断壮大这一群体的力量,让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造福于当地。

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云南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注重一主多元、整合资源,培训工作形成合力。各地充分发挥农广校为主体、农机化干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等农业系统内教育资源的作用,既实施培训项目,又承担指导、检查落实的责任,实现系统内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各地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在选用中央农广校和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通用教材的同时,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发各种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和乡土教材,增强培训的实效,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和培训教师的需要。

各地在教育培训环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围绕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学习的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开展“课堂教学—参观考察—实际操作”的分段式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加强课后跟踪指导服务,实现农民教育由培训向培育的转变,实行全过程培养。红河州实施精准培训,取得良好效果,赢得广大学员的好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及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玉溪市强化跟踪指导服务,采用电话问询、入户调查、集体座谈讨论、个别指导学员等方式进行回访,让学员得到持续服务,在服务中得到成长,实现了农民教育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发生了质的飞跃。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他们将传统农民从土地里解脱出来,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村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会比任何一个行业差。随着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他们必将成为未来云南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链接>>

农业部2018年将做这四件事

一、推进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以职业认证、教育培训、定向扶持等为核心内容的职业农民制度体系,推动出台专门文件。抓好一批全国职业农民制度建设示范省、示范市和示范县,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农业农村经济考核,推动地方确立职业农民制度框架。

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计划。2018年培训100万人以上,重点是面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人员;面向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培育专业技能型人员;面向休闲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管理经营型人员。

三、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方式,分层分类分模块,切实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探索政企合作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承担培育任务。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的方式,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

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和在线考核,实现培育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继续认定一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加强标准规范、名师队伍、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