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升级 云南靠什么胜出?
2018-06-27易水
易水
只要凭借身份证和学位证在手机APP上办理,就能够在半个小时左右落户西安。而且学历要求降低,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或具备国民教育同等学历的人员及留学回国人员均可。西安市近期出台的一项政策成为全国各地“人才争夺战”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自去年6月份武汉提出“5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后,许多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纷纷跟进,放眼全国,长沙、南京、郑州、成都、重庆、贵阳等20多个城市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送房、送钱、送户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国内一些大城市,更是将人才作为城市今后发展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不断做大做强人才增量。比如此轮“抢才大战”中,除了二、三线城市“攻势”凶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不再作壁上观,纷纷放宽落户要求,提供优厚待遇,向优秀人才伸出“橄榄枝”。
业内人士分析,各地在招才引智中不断出台新政,“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山更比一山高”,释放出强烈的爱才惜才信号,更凸显出人才在新一轮改革发展“棋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二线城市人才引力持续增强
BOSS直聘前不久发布的《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人才继续流出至二三线城市,净流出率达到0.6%,较2017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
另一份来自“无忧精英网”的调查也显示,在关于2018年的工作与生活规划的调查中,40.49%的受访者希望能够继续在一线城市奋斗,33.47%的受访者则更希望继续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仅11.23%的职场精英希望能离开二三线城市,去一线城市拼搏,而愿意放弃一线城市的资源去到二三线城市的精英也占比14.81%。
透过直观的数字不难看出,这几年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上升,求职者不再一味地涌向一线城市的怀抱。《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显示,杭州、武汉、成都、郑州、西安五个城市人才吸引力最高,2018年离开北上广深的求职者,有35.5%的人选择了这五所城市。而且,这一趋势已经在18个月左右的区间里相对稳定。
分析认为,以杭州、成都、武汉为代表的城市,开始发展出有城市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带动周边城镇发展,逐渐孕育着中小城市圈的形成,促使优质人才回流。
薪酬作为一种市场机制也在发挥巨大作用。58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认为,二线城市的薪资这几年有所增加,一些二线城市集中引进一线城市的第二总部和研发中心,也提供了一些高端岗位,目前一二线城市在一些高精尖的岗位薪资上有缩小的趋势,这也是利于二线城市留人的因素。
尽管二线城市人才数量快速上升,但在人才质量方面,二线城市仍然和一线城市有明显差距。BOSS直聘数据显示,2018年旺季,从事互联网、金融、专业服务等高薪行业且学历为硕士以上的人才,超过八成仍然选择在一线城市打拼。
某医疗大数据公司负责人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真正的高端人才,比如海外高学历科技人才,二线城市并没有明显增加,普通本科生倒是有增加。
有关媒体调查也发现,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回国首选还是北京,一位刚回国正在物色百万年薪图像识别领域工作的名校博士说,如果回老家中部省会,没有高薪也没有专业配套,他没有考虑过北京以外的国内城市。
“抢人大战”背后的城市焦虑
近年来,各地为争夺人才铆足了劲儿。这一新气象的到来,得益于近些年党中央对人才发展愈发重视,也折射出各地发展中遭遇的瓶颈。
有分析称,连绵不绝的“抢人”大战,正显示了我国已进入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今年1月19日,在积极进行“人才争夺战”的同时,南京市政府发布《南京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未来南京面临的挑战首先就是“人口结构压力增加”与“人力资本面临结构性短缺”。文件称,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缓慢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却双双攀升,人口抚养负担日益加重,传统的人口红利已在逐渐消减。同时,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劳动用工成本也在持续攀升。面对问题,文件给出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积极推进以“宁聚计划”为代表的人才吸引工作,加大外来人口引入速度,不断增强对外地人才的虹吸效应。通过人口集聚与资源集聚提升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市场交易成本降低。
事实上,不仅南京,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相同的状况。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中共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于放宽落户条件也已经提出了清晰的要求,如发改委3月13日下发的《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就明确“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在李铁看来,各城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是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精神、响应中央政策要求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部分城市放宽户籍管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动机。“吸引产业投资,人力资源储备是关键。一些城市放宽落户条件实际上看准了人力资源储备对增加投资的吸入效应。同时,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土地财政遇到了房地产库存的瓶颈,一些城市试图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来增加购房人群,应该也是潜在因素之一。”李铁说。
人才的引进将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改善人口结构,总体上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如果一些引进人才带来了新技术、新产业,甚至会较快发生作用。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则需要分短期和长期来看,从短期看,由于大量人才引进,需要兑现对人才的承诺和改善公共服务,因此会加大财政支出;但从长期看,由于人才会带来就业、消费和税收,扩大经济总量,最终会改善财政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林宝解释说。
媒体热评>>
☆ 培养本土人才其实比一味引进人才更具优势。其一,本地方有许多一时“无用武之地”的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既减少了人才的流失,又能带动当地的就业。其二,可以结合当地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培养人才,当地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中国网·莫祖轩)
☆ 人才引进要以德为先,以德才兼备为上,在选人之初,制定一个必须具备的标准,将“想做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人纳入人才引进的首要选择。拓宽选人渠道,选用人才坚持“缺什么、选什么,要什么、补什么”,不盲目迷信高学历、高职称,要根据当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进行人才选用。(求是网·黄世相)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综合施策,引得来更需用得好
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分布不均、一些地方留不住人才,一些行业、一些地区人才又不愿去,造成一线城市人才集中,二、三线城市和部分行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各个城市乃至各个国家纷纷向人才抛出“橄榄枝”,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人才政策配套措施,真正激发人才潜力、挖掘人才红利,做到人才真正为我所用,仍需进行深思考。
从全国来看,当前云南省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省区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要想实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就要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一是优化环境,为人才安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抢人才不是目的,让人才为城市发展发挥作用才应该是城市抢人才的初心。但是让人才真正留得下,并不是仅仅有大幅度的吸引政策就可以解决的,还要考虑能不能用好人才同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眼下,不少地方为吸引更多人才,在落户、住房等方面频频“发力”。然而,除了户口、住房、薪酬等硬性条件外,城市的整体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等方面也关系到引进人才后是否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专家指出,当前急需不断提升城市的人文、自然环境,提高综合治理水平等,为人才安心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还需要培养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环境,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等机制,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破除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搭建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软环境,打造动力强劲的创新引擎。
诚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所言,“只有抓住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痛点’施策发力,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才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迸发创新活力,让其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二是产才融合,实施多层次人才战略,打破人才困局。
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产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人才。对于云南而言,如何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从而实现“以产业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应该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应该提高培训或引进的人才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让人才专业对口,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不能只靠高科技人才,同样离不开服务业等各领域人才。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就指出,此前不少城市在引才政策上都瞄准大学生。然而,人才不都是大学生,有一技之长的熟练蓝领工人、有丰富经验的职场中层、有经商和创业经验的创业人才等都是人才。
“如果我们仅仅把人才定位于学历技术,而忽视了城市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往往会导致引进的人和岗位的脱节,反而不会给城市带来活力。”李铁也持同样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者陆铭也认为,越是大城市,越是需要两端的产业,包括高精尖的产业和一些配套的服务业。如果城市只是留住大学生,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因无法享受均等公共服务而离开大城市,是不对的。
专家建议,各地应当把人才定义得更为广泛一些。“能否率先给已经长期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和定居的外来人口办理落户手续,而不要任何附加的学历和技术条件?他们能够在城市长期居住,甚至通过各项就业给城市提供服务。他们自身虽然不一定有大学以上学历,但是他们应该是城市最具有活力的人才,而且他们的下一代应该都具有一定的学历,能够成为城市创新的继承者。”李铁如是说。
总而言之,“天下多才,在所用之”,科学用人的核心是知人善用、量才而用。只有量体裁衣,将不同的人才恰到好处地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到“用当其所、用当其时、用当尽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优势。
专家建言>>
人才竞争也可能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的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的局面。还有可能出现盲目攀比,为抢而抢,重“抢”不重“用”的情况,造成人才和各类资源的浪费。要避免上述不利局面的出现,一方面要对大城市的人才竞争行为有所引导,要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和基层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机制鼓励东部和大城市人才反向流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
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各种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制定城市政策,要考虑到城市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重点是进一步放宽条件,尊重市场的选择,尊重产业投资者的选择。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较高的薪酬待遇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积极性。不过创新活动本身是高风险的探索活动,除了薪酬待遇,更重要的是创新环境和风险保障。“薪酬待遇应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争夺人才的目标是人,但手段不宜直接对准人,根本途径还是要依靠经济聚集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