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8-06-26王丹孙玥
王丹 孙玥
摘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协同好高职教育“五个对接”要求,积极探索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着眼于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服务产业行业发展、服务学生的实际,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育人才目标。基于此,以全方位构建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为基础,从多方面打造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典范。
关键词:航空服务;产教融合;职业能力;构建体系
“十三五”是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增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双创”等国家战略背景下,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发展契机。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进程中,高素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需求更大,高职院校要立足新常态重大战略实际,加快对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产教融合中,既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校企产业对接模式,实现校企共育特色化发展目标。
一、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产教融合思想最早源自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念“双手万能、手脑并用、读书与做工相互结合”。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以服务社会、强调与生产行业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形成,推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具体而言,“产教融合”要实现“产”与“教”的融合,“产”是生产劳动,简言之为行业企业实践;“教”为教育教学,简言之为学校。“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在于“生产性”与“教育性”的融合,在于实现“教学性产学流程”与“生产性学习流程”的“链系统”达成目标。职业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中,既要积极“对接”行业企业,还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只有两者的深度合作,才能实现共同育人任务。因此,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宏观层面,职业院校要在办学方向上,强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要从院系专业群建设上与行业、产业群(链)相关联;微观层面,职业院校要在专业建设上,引入行业、产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内容,实现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行业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意义表现在四点:一是增进职业院校与社会、经济间的有效沟通。职业院校要顺应社会发展明确办学方向,要通过与企业、行业的沟通,来了解人才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产教融合的紧密协同,有助于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来强化与巩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加科学、合理。二是为职业教育拓宽了人才市场平台。从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实践中,利用产教融合,拉近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三是增强了职业师资综合素能。产教融合实现了“院校”与“企业”双主体教育模式,既强调了学校教育,又突出了企业实训,特别是在校企师资整合上,一方面,学校通过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来校指导工作,充实校内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委派专業教师挂职企业,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四是增进职业院校科技开发、技术创新。在院校师资参与企业实践实习中,可以利用学科理论与技术知识,改进和革新企业技术研发工作,提升职业院校科研水平,院校也能够从自身学科建设、人才优势上来促进产业创新,增进产教融合的综合效益。
二、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依托产业需求,明确服务产业目标,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依托航空企业,成立以航空集团教育产业为基础的“校企一体化”共生共融运行机制,引入航空产业集团各人力资源相关部门,从教育政策、教育师资、教学设备、合作育人资金、技术和项目等方面,形成产教融合保障环境。如学院结合合作企业,成立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共建委员会,并与各合作企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互陪教育模式,来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实现航空服务专业与航空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对接、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实训过程对接。同时,立足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化建设实际,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逐步构建产教融合督学制度,来监督和评估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引入产业发展理事会单位担任督学,就航空服务专业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评价。每年开展至少一次督学会议,对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细化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师资互动交流等内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推进航空服务专业“共建共育”成效的达成。
(二)“校企共育”完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构建高素质人才目标的设计蓝图。对于航空服务专业而言,因其职业岗位的特色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更要与行业产业相对接,引入企业全程参与,共同组建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技能标准,细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进程、考核标准等内容。“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将企业作为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对接口,突出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在航空服务专业顶岗实习、实训环节,要与各产业、企业来共同完成。如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与多家航空类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由企业参与培养对象的选培、校企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参照给航空企业岗位标准及人才职业技能要求,毕业后直接进入订单企业就业。同时,企业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企业还要将最新的行业标准融入教育课程体系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外,将职业证书考试制度融入专业课程中,缩短学生顶岗实习过渡期,提高就业率。事实上,在“校企共育”过程中,院校自身也应该充分整合自身专业优势,将过去单纯的“专业建设”转向特色化专业结构,紧跟行业发展,对接产业内在需求,积极向引领产业行业人才培养方向上迈进。
(三)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对接专业设置
航空服务专业“产教融合”,需要从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传统的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需要从航空服务专业内涵挖掘中,提升航空服务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如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具备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服务意识等等。围绕产教融合深度,积极与航空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学科专业教材与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行业企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针对性有用人才。如在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要通过行业调研、企业实习、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训练、情境模拟演练等环节,来强化毕业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在育人模式上,尝试弹性育人。如“2+0.5+0.5”模式,前两年为学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学习为主,最后一年融入企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环节。在企业一线岗位,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跟着专业能手学习岗位技能,引入岗位标准进行职业素能考核,做到“真实企业环境”下的“真实职业要求”。在航空服务职业课程内容对接上,在校阶段以学科知识、职业资格证书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航空服务岗位能力培养。如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国内客运销售代理人资格证、BSP操作员、人社部与民航局联合颁发的民航安检员资格证书等行业通用资格。在对职业技术标准对接上,参照航空服务专业岗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加强对航空服务专业群的解构、重构,引入项目化教学理念,全方位改革学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模拟真实的岗位学习情景,突出“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协同发展。
(四)校企共融,构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需要发挥产业与学校各方的师资优势,共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师资需求,构建以“校企共享”为目标的专兼职“双师结构”模式。通过与航空类企业、产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兼职教师师资库,围绕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快速聘任并融入教学中。如与某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部合作,聘任经验丰富的乘务长等多人负责航空服务、空中乘务等专业技能培训任务。同时,航空类企业也可以根据不同职位培训需求,向学院聘请专职教师,实现校企双方师资的双向动态化流动。如企业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学院兼职,学院的专业师资可以参与企业岗位培训,从而实现师资共享、共融。同时,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办学机制,学院要着力提升学院师资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如学院在新教师上岗前,可以先安排其参与企业一线岗位实践锻炼一年,让新教师熟悉生产实践环节,了解职业岗位,在返校任教;通过制定学院师资“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学院各系部专业教师定期参与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各岗位的职业现状,来更好的对接学科专业知识的调整,贴近岗位需求。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学院在设置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操作课程计划中,可以根据“产教融合”模式,深入到航空类企业各服务岗位,邀请技术能手参与到学院学科实践教学中,承担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职责。通过与各产业集团培训部负责人的密切合作,结合航空服务专业不同时段学科教学任务,已经实现了学院师资与产业能手共同承担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动态互换。如产业能手担任学院机场运营管理、安全检查技术、危险品运输、值机与行李运输等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多位航空乘务长承担学院民航礼仪、客舱服务等实践课程教学。
(五)加強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校企教学评价机制
在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虽然已经配置了专业性强、设施先进的安检、模拟客舱、订座值机软件等实训室,也配置了中英文语音广播训练室、形体训练室、体能与化妆等基础实训室,但相较于实践教学目标而言,还需要从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上,来充分满足学生岗位技能实训与顶岗实习需要。通过与各航空企业机构的深入合作,着力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先后与多家航空公司、国际机场等企业,签订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方案,来确保航空服务专业校外实践、生产实习等工作的有效展开。同时,在校企共育模式中,为了更好地提升产教融合水平,在优化航空服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上,突出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过程考核融入平时的教学环节,侧重于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除了校内教学评价外,也与各航空类企业,引入社会中介机构以及社会、家长等评价主体,来对学生成长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如每年都要开展社会性评价活动,以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现场考查、跟踪评价等方式,来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学水平。
结语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在密切校企合作实践中,要主动与企业联系,积极深入行业了解人才需求,调整专业内容,推进产教融合。航空服务专业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围绕航空服务专业实际,全面推进学院与产业、企业的对接,积极整合校企资源优势,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突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优势,提升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航空类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向英,路紫,张秋娈.航空服务学学科体系建设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3):117-120.
[2]吴巧洋,钟科.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33):312-314.
[3]管丹,黄一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7):61-63.
作者简介:
王丹(1987.2- ),女,毕业于湖南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曾就职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客舱部,具有8年的乘务飞行经验,现为常州航空技工学校空乘专业教师;
孙玥(1989.5- ),女, 2008年毕业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2008-2012年就职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现任常州航空技工学校空乘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