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碰撞与融合:陈逸飞为中美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2018-06-26李天义

对外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陈逸飞油画绘画

李天义

文化的价值在于交流。中美之间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两个国家在过去发生了不少误解与冲突。文化交流是消除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当下,随着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形态和格局变化,中国渴望了解世界,同时,中国文化希望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与重视。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画家陈逸飞,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在大洋彼岸求学、传播中国文化,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文化壁垒与求生技巧

文化壁垒(cultural barrier),是东西方人所秉持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同造成的沟壑。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显而易见,“中国与西方具有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最难以绕过的深层障碍,就是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挑战。”①上个世纪后半叶,当改革的浪潮拍岸而至,陈逸飞与许许多多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怀着对未来的期许来到美国,他所触碰的问题首先是怎样突破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固有看法,让美国人也能够通过他的绘画作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存在很大差异,它融儒道释三种哲学思想为一体,讲究绘画的空灵与韵味,这与西洋绘画的写实求真截然不同。“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无论是由自然而人化,还是由人而自然化,最终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出发,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巨大的优势。”②画匠与艺术家只一墙之隔,固守传统意识的为“愣子”;一味追求绘画技法的为“呆子”,只有给绘画赋予双重精神内涵的人,把中西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的人,才能够突破西方文化的藩篱,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传递给对方,从而突破文化的壁垒,为两种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

陈逸飞出国留学先是就读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亨特学院,后经申请获得美术专业奖学金,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学习。陈逸飞当年生活拮据,在学费和生活费的双重压力下,在曼哈顿街头献过艺,为游客写生作画,后被介绍到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靠打工修画维持生计。

美国不乏世界顶级的艺术家,如:阿尔伯特?比尔斯塔特(Albert Bierstadt)、杰瑞米·里普金(Jeremy lipking)、约翰·辛格尔·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等人,在庞大的艺术大师的绘画美学体系中,美国人审美习俗已经固化难易,他们在绘画中对于人物主题的强调、对风景景深的透视与光感等原则十分讲究,与中国绘画讲究意境、重神似而轻具象是有所区别的。

中美之间文化差异由来已久。美国文化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不愿意亲耳聆听异域文化的声音。“冷战结束的今天,美国仍然没有放弃在全球确立思想文化的霸权企图”。③中国油画的出路在哪里,中国文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绘画流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个难题一直是陈逸飞在美国求学时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投石问路是一种明智的选择。1981年陈逸飞的个人画展首次在纽约哈默画廊举行,绘画内容为养育他的江南水乡周庄,这种没有人物主题作为创作线索,仅以景物与中国乡情为内容的绘画,是否能够引起美国观众的兴趣,陈逸飞本人并没有把握。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陈逸飞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灵巧的油画着色给人的视觉冲击不可小觑。“陈逸飞向西方油畫学习,深得其中要义,具有很高超的艺术技法,但他又区别于西方任何油画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范。”④陈逸飞绘画展出现在美国哈默艺术画廊,画中雅致与别样的东方文化情结,吸引了不少看客,不过当年并没有引起轰动。两年后,画家再次在美国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另一幅油画《双桥》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收藏,后来哈默访华时将此画作为礼品送给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中国周庄因陈逸飞的油画《桥》而闻名于世,这幅画有其深刻的思想含义,其一是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其二用桥代表脚下的路径,一旦上桥就不再回头。为此,陈逸飞不仅要突破美国文化的藩篱,以绘画艺术赢得主流媒体的关注,而且他决心把中美之间文化交流做实。中国油画技法源于西洋绘画,但是,陈逸飞绝非照本宣科,他画作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相当浓烈,寂寞的小桥、粗糙的石板路、静静的流水、宁静的街道等等,处处彰显东方文化的韵律与美感。《纽约时报》在评论他的画风时这样说道:“陈氏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字,其画面出现很多中国的古老石桥和运河,传递出和平的讯息。”⑤陈逸飞油画之美还不仅限于此,他的西藏组画、周庄系列、古典侍女、西洋乐手等,兼容中西,将中国江南人的细腻构思与西洋油画中的深刻精神内核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一个东方人独具韵律的美学风范。

二、陈逸飞绘画美学的精神诉求

一种文化的风行必定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种特色与文化人所秉持的审美思想、生活经历、生活阅历和对艺术的理解直接相连。“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是本质,不管经历过什么,都改变不了这颗中国心。”⑥陈逸飞生在一个旧式的文化家庭,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喜欢教堂优雅的管风琴和墙壁上绘制的玻璃彩画。音乐是陈逸飞除绘画之外的另一大嗜好,尽管没有时间去操持乐器,但对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的一些名曲十分熟悉,这也是他不断在绘画中重复着乐手主题的一大原因。陈逸飞绘画作品的美学价值一直是艺术理论界探讨的学术问题。

(一)心物交融、物我两忘

中国绘画传统注重写意,这种空灵的美感源自画家精神世界的表达,写意是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本质区别。陈逸飞在纽约亨特学院上学期间,秉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思想,他的笔端流露出寂静、空灵的美感效应。油画《故乡的回忆》以桥为主题,整个画面空无一人,唯有破旧的茅屋和不太规整的石板路。陈逸飞创作这些看似单调的油画,仅仅想用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去表现内心的感受,无意间却触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最高境界,即:心物交融、物我两忘。中国绘画用色单一、构图简洁,画中多留下诗韵般的空白,给人以回味和遐想。从实景到画面,从精确到抽象,这个省略的抽象过程并非西方纯粹的抽象,它是在具象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言简意赅的审美效应。陈逸飞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精心描摹他的那些静静的桥,注重水乡周庄那座双子桥的每一个细节和情调,给观众营造出一种难于言表的审美意境,也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才使他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意境是思想感情、想象力和对象的结合,把对象提高到艺术的境界。”⑦1983年,陈逸飞从亨特学院毕业,哈默成为他的经纪人,他买下陈逸飞12幅油画作为个人收藏,他感觉这个中国画家非同一般。画家的笔下,不仅有对故乡周庄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西洋乐手的精心描绘。不放弃东方文化的本质,还能兼顾西方文化的元素,正是中国学术界所推崇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心物交融最后达到物我两忘,是陈逸飞画面美感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作品中的人物虽然绚丽但并不躁动,风景多姿多彩也在宁静与优雅之间,用唐代张的绘画理论衡量,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言之,就是画的尽管是物象,表现的却是心声。陈逸飞的绘画意境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陈逸飞油画绘画
油画去哪了
画布上的浪漫与唯美
用视觉艺术向世界表达中国韵味
陈逸飞:视觉,逸飞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陈逸飞“油画失踪”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