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报道中如何发挥外籍记者的作用
2018-06-26王海燕
王海燕
每年中国的两会都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今年的两会,意义尤其重大。对中国的发展而言,2018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年份。这一年,既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对于国内外媒体来说,两会最大的特点是各类重要新闻信息密集发布。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国各种对内对外政策对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西方媒体希望通过两会观察中国各项政策和经济发展走向,为海外受众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
而对于国内媒体来说,如何向海外受众报道两会,如何通过两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所有中国主流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年新华网络电视(新华社CNC)两会对外报道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两位外籍记者的视角来报道两会中海外受众所关注的问题。
报道亮点
新华社CNC今年两会派出两名外籍记者参与前期选题和会中报道。其中一大亮点是情景短视频洋记者看两会系列。主要包括:“给中国政府答卷‘话重点”“中国外交聚焦点”“‘百米通道折射中国民主新风”“习近平和代表委员聊了啥”等。这个系列的短视频是通过两名参会的外籍记者自己的视角报道两会期间国外民众所关注的问题。
在“给中国政府答卷‘话重点”中,新华社CNC的外籍记者丽丽·沃斯带着观众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两会现场,体验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现场记者的工作状态。同时,通过自己对报告的解读,提炼出广大民众和海外受众所关注的点:如经济发展、治理污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及改善民生等。而“中国外交聚焦点”这个短视频是以外籍记者肖海和CNC主播以对话的形式,切入王毅外长记者会的亮点。同时,外籍记者在对话中,提到作为西方人所关注的中国外交方面的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關系、“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国际责任等等。在“习近平和代表委员聊了啥”这个短视频中,肖海从两会报道记者的角度,梳理习近平主席在参加政协和人大代表团组讨论会时与委员和代表的交流以及提到的思想观点,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向西方受众展现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
同时,洋记者看两会系列报道采用短视频这一新媒体的传播形式,迎合了当今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越来越偏向于在短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而短视频恰好符合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时间碎片化、高效的特性。洋记者看两会系列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长都在五分钟左右,节奏快、信息集中,适合在移动客户端和海外社交媒体广播。
传播优势
充分利用外国人的视角。在叙事方法上,新华社CNC为外籍记者打造的短视频产品,将记者采访报道的“他者视角”,转化为外籍记者本身的“自我视角”,充分发挥其参与两会报道的主观能动性。比如,CNC的外籍记者丽丽·沃斯参与拍摄了洋记者看两会短视频系列。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英国人,她对中国的政治了解不多。但通过参与两会报道,她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报道中,用自己的语言和角度阐述海外受众所关心的问题。这对外籍记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就对外报道而言,外籍记者拥有天然的对外传播优势,会主动将自己观察到的人和事物、现象和观点,以更贴近西方受众话语习惯的方式表达呈现出来。对于国外受众来说,外籍记者的出现会有效避免外在形象的差异以及中西话语的隔阂,从而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多数海外受众由于缺乏获得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的直接渠道,以及长期受到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单方面刻板叙述的影响,可能会对中国的政治问题存在各种偏见。而两会对外报道正是一个对外宣传中国形象、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良好契机。对于很多西方受众来说,中国的两会可能就是一个走过场的会议。在洋记者看两会短视频系列关于“习近平和代表委员聊了啥”的短片中,外籍记者肖海通过自己的视角,用西方观众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介绍习近平主席与两会委员和代表开会讨论国计民生的场景,使观众了解中国的两会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会议。同时,他还采访了一些团组的代表,了解他们对领导人、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的看法,通过他们的声音,让海外受众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
传播效果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渠道广泛、更新速率快等优势在现代传媒产业中逐渐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新媒体也为中国媒体打破西方主流媒体对国际话语渠道垄断、提升自身国际传播竞争力提供了发展机遇。目前国内主流媒体正借助新媒体“走出去”。新华社从2009年开始进驻包括脸书、优兔、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站。
新华社CNC所制作的两会短视频系列正是在新媒体语境下“讲中国故事”的新尝试。洋记者看两会系列报道通过在新华社中英文客户端、网站以及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并实现了与海内外受众的互动。据统计,洋记者看两会系列报道中的“给中国政府答卷‘话重点”以及“习近平和代表委员聊了啥”这两个短视频在中英文客户端发布24小时后的点击量达到近百万,在海外社交媒体的点击量也达到十万以上。
但是,从发布后的点击量和关注度来看,国外受众的关注度明显低于国内受众。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华社作为中国官方媒体,在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民间传播交流的元素不足,很多海外受众仍然认为中国两会报道是官方宣传,对其缺乏兴趣。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偏见根深蒂固,这种情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国内主流媒体需要不断摸索,找到有效的与西方主流社会交流的方式。新华社CNC在两会期间所制作的洋记者看两会短视频系列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但是在摸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新华社CNC的两位外籍记者在报道两会时,或多或少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产生疑惑和异议。在制作“习近平和代表委员聊了啥”这个短视频时,外籍记者肖海对整个脚本的框架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不应该由他直接报道习近平在会见委员代表时提出了哪些观点,这种形式对他来说是一种政治宣传。肖海建议应该通过采访代表委员,借他们的嘴说出这些话。两位外籍记者都认为他们应该做的是向受众呈现事实、提供信息。所以,在对外宣传中如何用好外籍记者,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正面积极的形象也是国内主流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