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禁令”的军事价值是什么?
2018-06-26宋晓军
宋晓军
6月6日,美参院军事委员会公布了之前投票通过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草案的全文,其中由77个英文单词写成的第1245条大致内容被国内媒体定义为“荒诞禁令”。之后有关注军事的朋友问我:这次美参院军事委员会突然推出的这条“荒诞禁令”有什么军事价值吗?对此我的回答是:要说清“荒诞禁令”的军事价值是个层层剥茧的话题。
首先说一下“荒诞禁令”的大致内容。其大意是:参院军事委员会建议制定一项规定,禁止国防部再邀请中国军方参加“环太平洋海军演习”(RIMPAC)。恢复邀请的前提是:要向国会提交中国已停止在南海岛礁的填岛行为和撤出部署武器的证明,以及一份为期4年的中国军方维持地区稳定的行动记录。很显然,从中国的角度看,这个所谓“建议”确实是十分荒诞。但这并不排除可以通过追溯“环太军演”的起源,以及美参院军事委员会为邀请中国军方参演而设定的“条件”来探讨“荒诞禁令”的军事价值。
简单说,1971年启动的“环太军演”,既是苏联借美国陷入“越战”困境在海上对美“逆袭”的一个标志,也是美国在太平洋方向以建立“海军朋友圈”知耻后勇的一个象征。从军事上看,1966~1970年,美海军只建造了88艘舰艇,而苏联海军则建造了209艘军舰,是美海军的2.375倍。但从1970年朱姆沃尔特(Elmo R.Zumwalt)担任海军作战部长启动“环太军演”后的4个财年中,美海军开支从占国防总开支的27.2%上升到32.2%,由此开启了“二战”后美国海军建设的“輝煌时代”。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想,自1998年美国防部邀请中国军方作为“环太军演”观察员到今年5月23日突然宣布取消正式参演的邀请,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又要针对中国重演1971年发起“环太军演”后那样的“逆袭”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原因在于,除了现在中、美海军在硬实力上的差距远比当年苏、美之间的差距大之外,还有就是目前中国海军也没有像当年苏联海军那样,在战略上明确地表现出要“转守为攻”的意图。现在只是美国军方和一些议员在他们的臆断中认为,中国对南海所谓“军事化”,会影响到美国海军的“制海”能力——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了既定目标进行“航行自由”的能力。而这恰恰就是所谓“荒诞禁令”出台的内在逻辑。当然,在中国绝对不可能接受“荒诞禁令”设定的条件背景下,美国一定还会在军事上做点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美海军对“制海”的两种定义:一是对海洋的全权使用和全权拒斥;二就是所谓的“航行自由”。如果说1998年美国首次邀请中国军方作为“环太军演”观察员时,他们对兑现前者的能力还是有十足自信的话,那么20年后他们拒绝正式邀请中国军方参演,就表明了他们对兑现后者的能力都已经没有信心了。有关这一点,在6月6日公布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草案中可以发现,诸多涉及到海军建设的条款里,都提到了“提高战备”的概念。如果通俗一点说就是,参院军事委员会要求军方尽快提高与所谓“航行自由”相关的突击兵力投送、遏制点控制和应对局部对抗的战备能力。所以“荒诞禁令”的军事价值,其实就是以一种“倒逼”的方式,要求国防部及新更名的“印-太战区”尽快形成一种可以确保美军方在南海海域持续实施“航行自由”行动的战备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在美参院军事委员会的政策设计里,也把目前中、美在南海进行的军事博弈设定为了一场“持久战”。
4月26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福德(右)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就2019财年国防预算申请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