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行业优势 助力百姓致富
——凌源市公路管理段驻乌兰白村工作队帮扶记实
2018-06-26新产经田永强
文/《新产经》记者 田永强
2016年以来,辽宁省凌源市公路管理段按照国家省市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围绕乌兰白镇乌兰白村帮扶目标任务,依托所在公路行业技术、机械等资源优势,倾心奉献,用心谋划,积极铺就百姓致富之路。
用心感受 知百姓所需所想
按照凌源市委统一安排部署,凌源市公路管理段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及时向帮扶村派驻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村干部、党员座谈会,组织走进田间地头、实地察看等,工作队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村情民意,并掌握帮扶村经济社会情况。
据悉,乌兰白村下辖4个村民组,370户1410口人,房申村下辖四个村民组,320户1325口人。帮扶村人口相对较多,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农业种植、养殖和温室大棚。老弱病残人口比例较高,土地、牲畜相对较少,家庭收入普遍较低,生活十分艰难,依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
面对这一实际,工作队按照公路段和镇党组织要求,及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了解村民生产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基本掌握有关情况后,工作队深入贫困农户,开展走访,对每户家庭生活情况、收入情况、子女情况等进行详细地调查、登记后,分别与村两委成员进行座谈,认真听取他们对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看法。
在初步理清工作思路后,在公路段和镇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工作重点,研究制定相关工作规划,迅速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这些扎实细致的工作,为驻村工作深入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用爱感怀 铺就百姓致富之路
乌兰白地处山岭区域,村耕地和大棚多数分布在山岭地带,村组道路及田间作业路狭窄且路况质量差,每逢雨雪季节道路难行,大棚蔬菜瓜果不能正常运输,秋收时节基本是靠人力收运庄稼,有时因道路原因经常影响孩子们上学,这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制约着村经济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呼声,对于这个地处偏远山区的村庄显得急切。为此,公路段领导高度重视,党政一把手带领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该村了解情况,从改善扶贫村道路入手,充分发挥我们筑路行业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制定帮扶方案。据了解,2016年筹集资金21.5余万元,先期改建大棚较为集中、作业路不畅及学生上下学通行路段1449m/4357m2,其中王福沟村民组480米、东组190米,西组300米,北组500米。
这些道路改建后,温室大棚作物运输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不再因为赶不上好价钱降低收入。道路通畅了,先后有两家企业主动与村委会商谈了土地流转项目,两家企业承包山林进行林果业开发。2017年村通过合作社,社员集资30多万元,种植176亩中药(防风、牛膝),预计年收益50至6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形式转包土地200亩(种植黑果),承包期限8年,村民两项收入,每亩承包费1000元,村民可劳务输出干活。公路段以路为突破口和支撑,逐步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和提高了村民收入的这一做法,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让百姓看到了致富脱贫的美好前景。
用情感动 让百姓体会温暖
精准扶贫是一项重大国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和优惠政策。为了使百姓更加深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公路段加大宣传投入,要求工作队进驻后,以入户宣传、谈话、集中学习等方式,加强队科学发展观、精准扶贫目标、政策等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理解党的政策。
在此基础上,工作队利用自身方便条件,帮助村两委班子深入开展学习一系列大文件,开展“两学一做”等活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健全完善村级组织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农村党员培训、发展和管理,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在群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同时,为维护稳定,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宣传文明祭祀、秸杆禁烧、计划生育政策;配合镇党委、政府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活动,使村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结合乌兰白的区位特点,公路段投入资金3万元,购置4盏路灯、铺砌彩砖路面80m/720m2、新建了村部铁艺大门、购置了2整套办公桌椅。2017年,筹资5.3万元对村部590平方米房屋(包括村卫生所)进行装饰(抹面、换门窗、做防水)。
近两年来,为使贫困村贫困户过好春节,公路段领导高度重视贫困家庭生活,在全段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筹集资金16800元,为部分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帮助他们度过祥和快乐的春节。
2017年初,为树立典型,引导村民积极致富,筹资2000元先后组织开展两次“比干劲、奔小康”活动,树立6户典型,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5月31日,公路段党员干部响应段号召,积极踊跃为村民购买化肥9100斤,送到贫困户家中,并逐一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现实情况,探讨脱贫致富思路和办法。公路段党员干部心系村民,从村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建立村民图书室、修建文化广场等一点一滴做起,让百姓感受着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