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发展思想研究

2018-06-26杨英杰

新产经 2018年2期
关键词:总书记发展

文/杨英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我国也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减贫和民生进步的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不断完善成熟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十分清晰地阐明了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为谁发展这一重大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思想,是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之源。

发展什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以贯之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辟了改革开放之路,一个新的时代随之到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所以,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随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都重申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重申了党的基本路线,并且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提出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国情有着十分透彻而坚定的认知,他深情地说,我去过很多贫困地区,看望了很多贫困家庭,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了探寻无产阶级自由解放之道,全人类自由解放之道,每个人的自由解放之道,苦苦思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最终他们发现,“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他们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毛泽东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之后,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在这两大主题中,他认为,发展问题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是核心问题,是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还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 《东亚经济发展报告》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并在2010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对“中等收入陷阱”做出的初步定义。即,当一国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后,会产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矛盾交织,从而出现经济增长率回落或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导致人均收入难以突破11000美元。目前,中国已步入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收入区间,而且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高增长回落的新常态,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也更加凸显。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徘徊在80名左右,如何能够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发展理念毫不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仍面临诸多难题,特别是我国当前仍有4000多万有待脱贫的农村困难群众,有的仍处于深度贫困之中。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需要看到,“十三五”实现既定脱贫目标,仍面临相当的困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需要付出扎实的努力,没有基本的发展,没有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脱贫谈何容易,更遑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因此,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创新”这个发展的牛鼻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不断做大蛋糕,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不断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社会上有一些人说,目前贫富差距是主要矛盾,因此“分好蛋糕比做大蛋糕更重要”,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针对这种说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他还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不要发展了,也不是要搞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都要坚决反对,排除各种干扰。

如何发展: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就要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依托资源禀赋,根据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避免无效投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创性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紧紧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深化改革,核心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在于进一步夯实市场基础,让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发挥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是要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市场规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要透明,防止暗箱操作,要对所有市场经济主体一视同仁,不能有所有制的歧视,不能有规模大小的歧视。在市场监管体系改革方面,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二是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在涉及民生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方面,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是最大的生产资源,要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要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要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逐步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不断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金融资源是市场经济的血液,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必须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要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其次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再次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五是要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限制政府“有形之手”。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意义。负面清单体现“法无禁止即可为”。负面清单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与正面清单规定企业“只能做什么”相比,最大的好处是给创新留下了空间,给不确定性留下了空间,给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决定性作用留下了空间。关键在于,负面清单大幅度收缩了政府的审批范围,条款相对清晰,有助于实质性推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就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用好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首先认识要到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识体现在经济增速的中高位运行,或者说GDP增长率由两位数的高位转向中高速的个位。经济保持中高速,是我们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我国经济禀赋的变化而做出的主动性应变和调整。以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如此复杂的不同地域之间自然社会条件之差异,以如此不断增长的规模和体量的经济累积,以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得一个国民经济曾处于几近崩溃边缘的低收入国家,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取得这一奇迹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以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为表征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多年来基尼系数始终处于警戒线之上为指代的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值此关键之时,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新理念促进和塑造引领型发展,在未来五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的胜利,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认真贯彻。

其次是行为做法要到位。思想决定行为,认识决定做法。个别领导干部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方面,可谓口中念念有词,行为南辕北辙。对此,要坚决予以纠正。“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也体现在如何完成“五大重点任务”。“五大重点任务”中,前四项是要做减法,后一项是要做加法。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而补短板需要我们做好加法,要求公共服务跟上、社会政策托底。这就需要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为宽广的经济增长回旋余地和更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就要突出创新发展,做实创新发展。创新位居新发展理念之首,体现了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要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度的优化变迁,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是根本是基础,这就需要不断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二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14日至15日在天津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三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图强’精神。‘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就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认清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

为谁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他还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自己的全部奋斗实践中去。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讲得清楚明白:“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习近平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谈到他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篇仅1500余字的讲话,19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我成长力量之源的高度认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一重要论断的核心思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行至最为关键之时刻,我们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凝聚了党心民心,巩固了执政基础。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将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考好,作为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的重要保障,可见“人民”二字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所以总书记郑重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其言也谆谆,其意也深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他还多次强调,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始终占领意识形态主战场,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军事战场,以“力”服人;意识形态战场,以“理”服人。这里的“理”,是指理论和思想。理论和思想从哪里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

“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论述要言不烦,十分深刻地道出了我们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实践源泉。

三十多年来,从安徽小岗村村民探索“大包干”到在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系列重大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人民的首创精神居功至伟。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创新,才能始终使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并不断向人民学习,保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民心民意,就必须把我们的头脑和广大群众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做群众的学生,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猜你喜欢

总书记发展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