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谁将胜出?大指标看中国城市
2018-06-25卢娜周珍
卢娜 周珍
截至今年5月,西安、天津两城已在今年的“抢人大战”先后完成了抢人30万人的骄人战绩,其实早在去年,全国范围内的抢人大战便已打得如火如荼。送户口、送补贴、免费住……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只为留住以应届毕业生和高精尖人才为代表的人力资源。
一边是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的地级市,一边是已经坐拥发展成果、欲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线大城市,你究竟何去何从?谁又会是抢人大战的最后赢家?本期我们就通过GDP、住房、收入、环境、教育、医疗、交通这七大指标来看看中国城市20强。
有资格加入抢人大战的,大多都是中国的GDP“大户”。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GDP TOP20城市的数据背后也是颇有看点……
看点1
深圳去年GDP赶超香港?
北上广深一直以来牢牢占据中国城市GDP的前四位,不过2016年的时候,深圳的座次首次赶超广州。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前沿,2017年也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GDP为22286亿元人民币。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数据,香港2017年GDP为26626.37亿港元。于是此前有媒体认为深圳GDP首超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不过,深圳市统计局很快回应称,深圳与香港的GDP尚差611亿元。
那么这条“乌龙”新闻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背后涉及到了即时汇率和年平均汇率两个概念,据专业人士的说法,算资产价格时可按即时汇率计算,但算存量数据时,一般采用年平均汇率计算。
因此,此前相关媒体在估算时错误使用了香港公布GDP数据的当日(2月28日)汇率计算,从而造成了深圳2017年GDP領先香港的假象;而深圳市统计局则是按2017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深圳生产总值22438.39亿元,同期香港本地生产总值26626.37亿港元。按照2017年港元/人民币平均汇率0.86565折算,2017年香港GDP为23049.14亿元人民币,所以得出了深圳还未超香港的结论。
看点2
重庆VS天津谁是第二梯队领头羊
撇开第一梯队北上广深,同为偏重工业的重庆和天津一直在争夺第二梯队领头羊的位置。自1999年起,天津经济增速一直全国领先,增幅长期保持两位数,但在去年,天津经济增速下滑到了多年来的最低点,GDP增长仅3.6%,这与滨海新区“挤水分”不无关系。重庆则是自2002年一2016年间GDP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并在2014年后增速超过天津,2017年其9.5%的GDP增长也是领先全国。
有专家指出,重庆之所以能后发制人,与两城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天津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重庆则还在工业化过程中,但值得关注的是,天津和重庆固定资产投资都相对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很难继续推动GDP高速增长,所以究竟谁会是第二梯队的“老大”,或许还有得争。
看点3
长沙10年GDP增幅460%服务业主体成就“娱乐之都”
在全国33个主要城市过去10年GDP增长比较中,长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GDP的提升迅速,突显了长沙作为“娱乐之都”,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2017年,长沙服务业投资达5280.39亿元,占GDP“半壁江山”,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1.7%、25.3%、60.3%和31.9%。人口红利+区位优势郑州将入“千亿俱乐部”
郑州,既是人口大省的省会,也是外来人口净流入的热点城市之一,拥有令人艳羡的人口红利。近年来,郑州得全省助力,发展迅猛,同时也对全省的发展实现了反哺。除了人口红利之外,郑州最大的优势在于交通区位优势——“米字形”高铁枢纽打造高铁经济圈,“双枢纽”搭建“空中丝路”,郑州成为国内进口指定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因而,成为千亿GDP城市,或许只是郑州的“小目标”。
住房指标
你的安居之梦如何了?
安居乐业历来是中国人最看重两件大事,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中国各大城市里的人们,距离安居的梦想还有多远?
从长远来看,当地房价正成为求职者们简历投递时所关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毕竟谁也不愿意就这么漂一辈子。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智联招聘201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中,人均薪资相对较低的成都,简历投递数量超过了广州,这皆因其房价低(去年均价8000元/m2)。
然而,薪资的高低却往往并不能决定你安家的快慢和所居面积的大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显示的,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8平方米。而根据不同收入国家居住水平的划分标准: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该数字应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由此划分,当前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接近了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再来看看上一年GDP排名前二十的城市们。其中,仅苏州、无锡、长沙、南通、东莞五个城市达到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均水平,而天津以29.4平方米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排名末尾。数据面前,北上广深四城反而面临着最尴尬的安居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作为近年经济迅猛发展的城市之一,房价却十分平稳。由于其土地供应充足,加之近乎“铁腕”的楼市调控政策,重庆的房价一直维持在对于大城市来说不可思议的低位(2017年均价约为7000元/m2)。
另一方面,GDP排名靠后的义乌、石家庄、廊坊等小城市,在房价排名中尤为突出。这些小城市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环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大一线城市周边,由于一线城市购买力外溢所带来的房价上涨;另一类主要为浙江板块,由于前几年浙江房价整体上涨较快,基数较高,近年房价实则较为平稳。
简单来说,有购房刚需,又愿意前往西部内陆城市发展的,重庆与成都更为友好;若是更倾向于在华东定居,那么房价较为平稳的浙江地区城市就比江苏地区的更为值得考虑。
收入指标
新“围城”:城里人的慨叹和外乡人的迷梦
我国自2008年开始GDP总量超过日本,之后一直稳坐世界第二的宝座。但高GDP总量并不意味着高人均。参看全国GDP TOP20城市,深圳、无锡、苏州、南京人均GDP排名靠前,而北上广尽管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巨大的常住人口数,使得平均下来的GDP并不占据优势。
如果说住房面较大的首先会是中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那么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就差不多是相反的存在了。这里要提及一个概念——人均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
其中,“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薪酬收入。智联招聘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3了个主要城市的平均薪酬为7629元。其中,北京以10197元排名第一,上海、深圳分别以9621元、9134元位列第二和第三。求职者选择北上广,除了那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外,薪资普遍比其他城市高自是一大重要原因。而随着各地发展提速,西安、大连、江浙地区和成渝地区薪资涨幅也均表现不俗。从第一季度各城市在线简历投递数量来看,排名前十的城市和人才需求量最多的城市完全吻合,说明人才需求越高的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更高。而GDP排名并不高的贵阳、乌鲁木齐等城市,在人均薪资排名中跻身前二十,这是由于这类西北名城的人才稀缺性所致。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参考时并不能划上等号。以天津为例,它就是一个典型的高人均GDP、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市,就好比天津濱海新区的各类大型港口相关石化项目虽助力GDP上涨,但是与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并不能提高社会普遍收入。
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尽管GDP榜单前20的城市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各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等因素,在换算成美元后,我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较明显的差异还表现在消费结构的不同上。
美国劳工统计局2016年对民众的消费支出统计显示,住房占家庭总支出的33%;其次是交通,占15.8%;排名第三的是食物,占12.6%;娱乐及捐款占到了美国家庭总支出的8.7%,比例也不小。反观国内,住房的比例则是被放大了不少,比如北上广深,虽然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前茅,但高昂的房贷却是占据了“大头”。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中,2017全国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3701亿,全国人口按13.9亿人计算,人均大约花了9600元来买房。如果用已知公布的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974元扣除人均消费18323元来计算,那么国人大约将存款中的57%都拿来买房了。
当大城市给你开出了光鲜的高额收入,你又是否权衡过这背后的不易,未来生存的压力让GDP瞩目的大城市变成了城里人的慨叹和外乡人的迷梦。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生活于“北上广”,抑或逃离“北上广”,就收入指标而言,或许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围城”罢了。
谈过了与口袋里真金白银相关的数据,我们再来谈谈城市的一些“软件”。有学者指出,城市想要吸引人才,除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之外,宜居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宜居环境是在公共财政的支撑下,打造的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它不仅包括教育、医疗,也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等这些配套设施。那么抢人大战中的那些城市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呢?我们且从这几个方面的多个指标人手,来看个究竟。
环境指标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空气、绿化、水质等都成为重点关注的话题,因此在环境指标方面,我们提取了2017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7年空气平均优良天数、工业废水排放量三项数据作为参考。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园拥有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大城市人口的激增,但人均公园绿地却普遍偏低,想必很多城市居民对此深有同感:想去公园散步、锻炼,享一段悠闲时光几乎很难——草坪和长椅上都塞满了人。
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公报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5m2。以此为参照,GDP TOP20城中,达标的有儿城,刚刚过半,广东、山东两省的城市综合成绩最佳,江浙两省基本达到平均水平。具体到个体,重庆、烟台、东莞占据前三名,分别为30m2、23.45m2、22.85m2;广州是一线城市中人均最高的,达16.98m2,而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则在20城中垫底,仅8.2m2。
虽然垫底,但这相当于一间房的面积其实已经是上海来之不易的成绩,因为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每提高一点都相当不易——在此之前,上海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曾只有“一双鞋”大小。为继续提升城市宜居性,上海计划将建21个郊野公园,2000公里绿道;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m2以上,绿道则大多建在居民身边,可以就近使用。
绿化面积的多少对城市的空气质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从榜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领先的广东、山东两省城市,2017年度空气平均优良天数都在325天以上,最优的烟台甚至达到了360天。郑州、长沙、天津则在榜单倒数三位,成了“难兄难弟”。倒是空气质量一直为人诟病的北京,在大力整治之下,重度污染比例大幅降低,不过同上海一样,受城市汽车尾气、气流所带来的颗粒物等影响,其空气质量依然存在大的提升空间。有意思的是,重庆虽是偏重工业的山城,但空气平均优良天数也有303天。
最后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几十年来,因工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造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水污染,已经开始威胁城市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上海出人意料地以36598.71万吨的“海量”高居榜首,足比第二名的重庆还多了10000万吨。同为一线城市,广州以19325.48万吨名列第四,北京则受“工业外迁”政策的“红利”,仅有8515.44万吨排放。
总体来说,北上广深四城中,广州与深圳的环保指数明显高于北京和上海,其余城市中,青岛、烟台、东莞显是第一梯队。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究竟是先发展再治理,还是重环境缓发展,依然是值得思考的严肃话题。
教育指标
育才造土,发展之本
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历来都是中国家长十分重视的。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环境、赢在起跑线,古有孟母三迁,今有为学区房节衣缩食的父母。因为所有人都相信,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美国铁路巨头的利兰·斯坦福在他的面积近35km2的马场上创办了斯坦福大学,这一农场地区由此变成了世界科技之都——硅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培育的诸多学子在学校附近开始他们的创业生涯,中关村便成为中国科技的摇篮。可见,教育不仅仅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还有着将知识转换成经济的力量。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雄厚,也是在“落户”前值得考虑的话题。下面我们就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高校资源上对GDPTOP20城市做个简单的分析。
毫无疑问,教育资源的分布与城市规模、历史、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相辅相成,因而右表呈现出的数据并不出人意料。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的两大教育中心,教育力量雄厚,且不提普通高校数量,36所211高校、12所985高校的优质资源便足以让其他地区望尘莫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无一不是莘莘学子们奋斗的目标,而58.1和51.49万人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更是彰显这两座城市在教育财政支出方面的强大实力。
不过,广州作为中国经济的“四巨头”之一,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拥有中山大學、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4所244,2所985的资源虽然并不非常突出,但也可在榜单上排在前列,值得称道的是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高校数量,双双位列第一,让其成为中国南方城市中高校最密集的那个,同时,广州的包容力也让它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学毕业生流入地之一。
有北上广珠玉在前,深圳虽然经济发达,但在教育方面的指标都不尽如人意,只能勉强与东莞相抗衡,落入了榜单的最末几名。
重庆、天津这两位竞争“对手”在教育资源上基本旗鼓相当,不过作为直辖市,它们与一些重要省会城市相比,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还相对落后。例如南京、成都、武汉和长沙。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共有四个,分别为北京、上海、武汉和南京),自古就是教育重镇,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金陵古城的优良的教育风气也延续至今。目前,南京拥有211高校8所,985高校2所,重点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著名学府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
与南京同为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在校大学生总数94.88万人,仅次于广州,居全国第二;211高校7所,985高校2所。著名学府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此外,武汉也是中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独立研究机构100多所。
成都作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教育力量自然不弱。教育力量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截至2014年末,成都拥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包括5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高校众多,生活闲适,成都自然也就成为了众多学子理想的求学之地。
在长沙这座因毛泽东求学而别有“红色”元素的城市,自然也不乏教育资源。而当地人说起高校首先就会想到湖南大学。湖南大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时千年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除此之外、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也是国家级重点高校,不过国防科技大学只是地处长沙,实际属于军事系统院校,因此不列入当地重点高校资源之列。
另外,郑州虽为大型省会城市,也拥有88.93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但是与上述几座拥有良好教育基础的省会城市相比,院校资源上就显得家底不那么丰厚了。
总体来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经济实力双双作用,成就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因而,如若家有学子,即便不能落户北上广,具有悠久历史的省会大城市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医疗健康指标
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区域限制短期难打破
城市的医疗健康水平与多项因素有关,在此我们选取了人均预期寿命、执业医师数量、三甲医院数量这三项具广泛参考价值的数据。
人均预期寿命是国际通用的评价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所以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二是体质、遗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有所相差。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简单来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和发达国家相差18岁,到了前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2016年各国(地区)平均预期寿命排行榜,其中前三名分别是日本(83.4岁)、中国香港(82.8岁)、瑞士(82.3岁),中国为73.5岁,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岁左右,但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低5岁多。
对比这一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GDPTOP20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全部超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而且几乎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更有1/3可进入世界前列水平。可见,经济条件与人均预期寿命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
当然,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医疗条件。北上广这三大城市在三甲医院数量方面占据压倒性优势,省会城市也较其他地级市更具资源倾斜。北京和上海的执业医师数量更是在10万人以上,远超其他城市。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作为GDP榜上的探花,似乎医疗资源与经济水平并不匹配;无论是三甲医院数量还是执业医师数量,均不占优势,不仅无法与重庆、天津相较,甚至无法与武汉、成都、郑州、南京等大型省会城市相提并论。
截至2016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超过1000万。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共319万人,但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只占总数的51%;全国全科医师共20.9万人,仅占医师总数6.6%,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无论从学历还是专业水平上看,中国医学人才都存在短板。因各地医疗资源和水平与北京、上海存在客观差距,同时,随着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高,外省市前往北京、上海等就医的患者规模不断扩大。
以北京为例,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成“全国看病中心”,日均70万外地患者赴京就医。再看上海,早在2011年,上海市外来就医门急诊人次就达866.7万,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数的4.3%;出院人数60.4万,占22.5%。而且外来就医多集中在三级医院和部分专科。三级医院外来就医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占比分别为8.2%和30.8%,妇幼保健院外来就医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分别占10.4%和30.7%。部分知名度高、技术力量强的三级医院,出院人数中外来就医占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过70%。2011年,出院人数中外来就医比例大于50%的科室,包括儿科、结核病科、口腔科、心胸外科等,中山、长征、新华、华山等知名医院的心胸外科,外来就医占比均超过70%。到了2012年,上海市外来就医出院人数占全市出院人数的22.7%,住院费用占比达到26.2%,外来患者主要来源于江苏、浙江、安徽,主要流向三级医院,次均医疗费用负担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说到这里,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概念——每千人口执业医师。顾名思义,是指每一千人拥有的执业医师数量。国际方面,根据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Fact Book 2015—2016年的统计,2014年,美国每千人口医师数2.6人,而OECD国家的中位数是3.4人,平均数是3.1人。其中德国是4.1人,法国为3.4人,英国为2.8人,瑞典和瑞士均为4.0人。国内方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数据,2016年底全国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2.31人。
上海2017年底,这项数据约为2.82,超过全国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北京则早在2014年就实现4.06人,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在外来就医比例居高不下的当下,医疗资源本来配比尚可的北京和上海屡现“医生荒”,对本地居民的医疗服务可及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因而如果对医疗方面有较多、较高的需求,即便“逃离北上广”,也该更倾向于医疗优势相对明显的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交通指标
大城市病?去远方,也想快一点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交通需求大幅增加。人们不仅憧憬着诗与远方,也盼望着通勤的路能够更为方便快捷。这种情况下,轨道交通自然也就成为了解决都市人出行问题的重要城市化标志之一。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见右图),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34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5021.7公里。其中,2017年新增石家庄、珠海、贵阳、厦门4个运营城市;新增33条运营线路,868.9公里运营线路长度。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的通车里程最长的城市为上海,地铁里程总计长度为666公里。北京作为一线特大规模城市紧随其后,其轨道交通车辆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榜单中不难发现,这些在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城市与GDP排名靠前的城市有着惊人的吻合度。可以说,地铁的建设与城市发展在是一种相对必要的关系。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投入庞大,需要一定的经济总量做支撑。反过来,轨道交通的建设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总量的做大。但是,经济总量与城市轨道里程之间只是一个近似的参考值,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对等关系。例如苏州,尽管2017年GDP排名第七,但由于其经济构成主要是来自下辖县市的贡献,中心市区的面积并不算很大,所以其通车里程仅列全国第11位。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经济总量较大的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
2002年左右,不少省会城市掀起了地铁建设的热潮。其实,这与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颇有关系。工业化时期,交通更多是以“扩”为主,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工业占比很高,因而发展高速公路为主的货运干线,这是当时的特征。同时,城市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大交通、大鐵路完成。然后,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兴起大量城市群,人口聚集效应显现,原来倚仗大铁路的交通格局已满足不了现实需求。此外,工业化后期,产业重心逐渐转向服务业,城市间倚仗高速公路实现相互联系,汽车也越来越多。实际上,国外许多城市也经历过汽车时代,他们发现汽车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员流动的效率大幅降低,城市之间的通勤速度下降,同时城市中心区过度拥挤,致使房价过高,车辆排放还会造成污染。
在这种情况下,轨道交通自然受到重视。其占地成本低于高速公路,能够促进城市间的联系,减少拥堵现象,节省人们的通勤成本,提高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出行效率。从排名变化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苏州、昆明、合肥、石家庄、厦门、贵阳等城市近几年在地铁建设上颇为“用力”,想必在今后几年会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出行便利。
不过,假如你以为轨交发达,那交通就不太会拥堵,那就大错特错了。北京是最好的例子,尽管已经拥有了较高规模的城市轨道建设,但其依然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城市拥堵现象,且平均通勤距离和时间也令人咋舌。合肥虽较上一年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排行榜排名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城市拥堵问题也依然刻不容缓。
《2018Q1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右图)中北京拥堵程度排名第四,而其“堵城”之名,更是成为各种段子里头的逃不开的一个“梗”。在滴滴出行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北京平均单程通勤距离长达17.4公里,平均单程通勤时间需要52.9分钟,均排在全国首位。而从百度地图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北京拥堵的原因,作为最具人口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北京每年面对庞大的外来人口涌入,大大加重了原有交通的负荷。
事实上,“大城市病”不光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体现,也开始向中小城市及县城蔓延。银川、洛阳、赣州、茂名、汕头、合肥等城市的上榜就是例证。相关研究者也作出了一些分析,他们认为,呼和浩特拥堵进入前五,可能与季节变化晚高峰出行集中有关;合肥进入前十可能与地铁大范围施工有关;长春进入前十与拥堵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有关。当然,除了人员流动,旅游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大因素。拥堵城市榜排名第二的济南,每年接待着高达6600多万人次的游客,其高峰车速仅为2l公里每小时,所以济南的堵车跟旅游脱不了关系。
所以问题来了,当出行,尤其是通勤出行成为了一种煎熬,你还愿意去“大城市”吗?
轨道交通占地成本低于高速公路,能够促进城市问的联系,减少拥堵现象,节省人们的通勤成本,提高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之间的出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