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对口才认知偏差的探析

2018-06-25查乐宏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查乐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和人之间的紧密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互动的频次越来越多,大家普遍意识到沟通和口才的重要,并渴望拥有好的口才,以帮助自己谋职、晋升、发展等。但中国人一直对口才存在偏见,提到能说会道的人格特质,中国人更喜歡做负面评价,比如:油嘴滑舌,华而不实,多说无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花言巧语,天花乱坠,祸从口出等,中国人更认可沉默是金、讷于言而敏于行、惜言如金、寡言为贤的人格特质。人们渴望拥有好口才,但潜意识中对口才好的人格特质又存在反感,因此容易形成矛盾心理,不利于大家练习口才,本文主要探析了中国人对口才形成负面评价的原因,纠正我们对口才的错误认知,帮助更多人更快拥有好口才。

关键词:口才偏见 口才认知 中国文化与口才 中国教育与口才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10-02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主与法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方向,民主与法制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觉醒,每个成员有公平平等的意识和追求公平平等的能力,大家要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这样民主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如果大家不敢讲、不会讲,那么就容易形成“一言堂”,民主就是一句空谈。由于内敛的文化和口才教育缺失等原因,中国人对口才一直存在偏见,对口才好的人总是做负面评价,很多人都存在不敢讲、不会讲的问题,这对个人发展和民主社会建设都是不利的。不敢讲、不会讲的问题在中国人中普遍存在,跟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相比,尤为突出。在中美同学交流会上很容易看出来,美国的同学交流沟通能力普遍较强,会议中往往侃侃而谈,幽默风趣,大家听得很轻松、愉快。而中国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在会议中表达自己的意见,通常需要老师指定同学参与发言,而且跟美国同学相比,中国学生在发言时表现呆板、沉闷、趣味性不够,发言效果似乎不太理想。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纵观历史、横览世界,有两个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文化和教育。

一、原因分析

1.中国文化对口才的影响

中国人的特质一般可以用“内敛、含蓄、中庸、低调、不张扬、谦虚”等词汇来描述,中国人不推崇多说话,有人统计过中国父母最喜欢跟孩子说的话,就两个字“听话”。仔细推敲,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听话”的孩子,往往创造力、创新意识不强,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偏弱;当然“无限自由、为所欲为”的人格也不行,健康的人格应该是精神独立,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别人的权利。但是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在下意识地培养孩子 “听话”,想探究此现象的产生的原因,要从追寻其文化根源开始。

在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那个时代人们崇尚文化多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比如儒、道、墨、法、阴阳、纵横等学派的创立者,时至今日,这些学说仍影响着中国人。其中,最推崇口才的是纵横家的鼻祖谷鬼子,他重视游说和说服能力,对他的门徒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弟子在当时可谓叱咤风云,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后人用“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称赞他们。

鬼谷子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这跟马克思的哲学观点如出一辙,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主要分成五类,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低层需要是吃、喝、拉、撒、睡等生理满足,但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都是在人群或社会中满足的,而人融入社会和群体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与表达。所以鬼谷子注重学生口才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正确的,这使得他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成为领导者。

但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我们的文化开始从多元变成单一。一个国家从四分五裂变成中央集权后,如何管理如此辽阔疆域和多元文化的国度成为当权者的难题,秦始皇期盼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政策,来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文化的目的,但是最终由于秦朝历史太短,而没能实现这一抱负。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东汉时期,佛学从印度传到中国。到唐朝时,由于姓氏原因,唐朝皇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从此,儒释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这三家思想都强调人生的价值在内,不在外。修身、养性、觉悟、悟道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国人从此不再推崇语言表达能力了。

而且,文化具排他和选择功能,一旦某种文化形成,要改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中国男人喜欢温柔贤惠体贴的老婆,中国女人喜欢稳重踏实靠谱的老公,彼此都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伴侣,生了下一代后,还是以这一标准选择另一半,这一文化观念影响了中国上千年,因此中国人已经普遍具有内向基因,身上流淌着不张扬的血液了。

2.中国教育对口才的影响

中国的学生历经各类考试,“应试”是中国教育的代名词。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会做题目、会考试,但是综合素养偏低,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偏弱,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甚至是控制学生说话的。这跟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别特别明显,美国的中小学课堂鼓励学生说话,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随时发问与讨论,而且他们推崇团队学习,往往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组,以组为单位学习、讨论,选代表发言,最后的成绩也是以组为单位给出的,这样就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美国人把金钱、口才、原子弹作为三大武器,由于对口才的重视和推崇,美国人公众表达能力普遍很好这一点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教育偏重应试,注重知识的学习,忽略技能与能力的训练,知识更多是改变认知,让学生知道更多,其学习方法就是思考加记忆,而技能是“如何做”的范畴,其学习方法更多是练习加实践,最后变成习惯。

当今,中国很多教育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比如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就提出了“四大改变”和“六大行动”,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卓越口才,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使师生愿意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要影响别人靠什么?口才是表达思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课堂变革要让老师少说一点,让孩子多说一点,很多课堂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没有表达的机会就意味着没有思考的机会。课堂的主导是教师,因此教师对口才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自身口才好、重视口才,就会鼓励孩子说话,教师觉得考试最重要,就会要求孩子听话,在课堂上“闭嘴”。

二、建议

由于文化和教育的原因,中国人对口才存在认知偏差,不认可口才的重要性,要改变中国人的口才现状,还得从父母和老师两方面下工夫,因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和老师。

(1)父母:中国的父母很多都是“虎爸虎妈(tiger parents)”,很多父母面对外人时,可能很谦和,但是面对自己孩子时往往要求其服从,要求其听话。要改变这一现状,父母先要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独立、创造力等软素质对孩子更重要,可以从美国父母那边借鉴一些方法,美国父母被称为“直升机父母(hovering helicopter parents)”,他们尊重孩子,给孩子更自由的空间,只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

(2)老师:中国教师一般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再考过普通话等级测试,基本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了。对授课能力的训练是缺失的,如课堂组织技巧、发声科学、教师礼仪、演讲技巧等,这可以在师范生录取前先进行面试,把爱沟通、擅表达的准教师选出来,另外在拿教师资格证时,增加授课技巧的考核,这样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师群体的表达能力。教师队伍擅长沟通表达了,才更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每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中国人的整体表达能力自然提升。

三、结语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民主的前提就是人格平等,要尊重每个个体,让每个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对中国产生误解,中国人是时候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从而更好地走上世界的舞台,更好地树立大国形象。中国人加强对口才的重视,会更好地促進民主社会建设,也更容易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陈蒲清.鬼谷子详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作品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