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视角下味觉词“甜”的语义分析

2018-06-25徐清婷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映射隐喻

徐清婷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汉语表达中有许多与味觉词有关的表达。除了最基本的表味觉感受,味觉词的使用还延伸到其他更广阔的领域,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基于语料,本文将在认知隐喻视角下分析味觉词“甜”的隐喻映射特点,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甜”有关的概念。

关键词:味觉词 甜 隐喻 映射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99-0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上升到认知高度。20世纪80年代,在Lakoff & 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 和Lakoff(1987)的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相继出版后,隐喻被认知语言学家视作语言认知机制研究的重要理论。在隐喻认知观看来,隐喻并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机制,是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Lakoff,1987)隐喻就是用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它是发生在两个认知领域之间的映射,即目标域和始源域。隐喻的目标域通常是抽象的概念,而始源域却是具体的经验。(束定芳,20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味觉词记录了中华民族对“味”的丰富认识和体验。滋味是由舌的味蕾神经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咸等,这些生理感受进一步扩散到更广阔的领域,构造出许多不同的“味觉”概念。这些“味觉”概念在隐喻的作用下映射到人们的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领域映射到其他认知领域。

当前的汉语味觉隐喻研究总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具体味觉词的研究。(姜晓,2010)本文结合CCL(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语料,以汉语中的味觉词“甜”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其隐喻结构和特点,以期为理解汉语词汇的语义提供参考。

一、汉语中“甜”的语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甜”是一个会意字,亦作甛,从甘,从舌。舌头能品尝甜味。“甜”的基本义是味觉甜,指一种像糖或蜜的味道。如:“甜点”“甜食”“甜面酱”“酸甜味”等。

例1:记住一定要放一些糖,但不要多,口味酸[甜]为辅,咸味为主。

例2:果实汁多味[甜],是很好的水果,也可用来炼糖和酿酒。

例3: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可是甘草却是[甜]的。

“甜”是一种美好的、具体的味觉体验。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甜”在汉语中经常被用作褒义词,象征着美好的事情。随着语言使用的不断发展,“甜”还具有以下几种引申义:

①表示美好、安稳、舒适的生理感觉。

如:这孩子睡得真甜。

②表示美好的、令人满意的精神感觉。

如:“甜蜜的回忆”“甜美的生活”“爱情甜如蜜”“尝到了甜头”等。

③形容令人愉悦的、心理上感到畅快的音容笑貌。

如:“长相甜美”“笑得很甜”“小嘴儿真甜”。

④当“甜”所表达的意义过分美好时,意义也由积极转向消极。

如:“甜言蜜语”“甜嘴蜜舌”“甜言媚语”等。

二、 味觉词“甜”的隐喻映射

味觉词隐喻中十分普遍的隐喻是“通感式隐喻”。通感的生理基础是联觉,即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李国南,1996)郑家芳(2013)在《汉语饮食词汇的隐喻研究》中指出“汉语味觉词的通感式隐喻,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领域投射到其他感觉范畴的认知领域”。 “甜”的基本义与延伸义,实际上就是源域(味甜)映射到目标域(幸福、快乐、美好、舒适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体验中,“甜”觉类词语隐喻义一般也由通感产生,用“甜”喻指其他感官体验与抽象心理感受的隐喻。味觉词“甜”在其他领域中的映射大多数都较为积极。

1.视觉域

甜觉类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使看到的人感到美好的视觉体验,在向视觉感官进行隐喻映射时,修饰的对象多为“脸蛋、笑容、笑脸、笑、微笑”等。

例1:说到这里,周迅脸上挂着幸福[甜]蜜的微笑。

例2:杨钰莹以其[甜]美的形象和歌声走红后便销声匿迹。

例3:莲达回忆起她19岁时和李小龙的恋爱情景,脸上仍浮现难以掩藏的[甜]蜜与羞涩。

“甜”本表示味道,这里用来修饰人的视觉感受。周迅脸上挂着的“微笑”、杨钰莹的“形象”、莲达脸上的表情都属视觉感之范疇,这些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像糖或蜜一样的甜味。然而汉语中却用味觉“甜”来对其进行修饰,这是将味蕾感知到的甜味映射到视觉对象“微笑”“形象”以及表情上,使之也具备了甜的特征,即美好的感觉。借用食物的美味来传达对所见之物的美好感受,这是基于人体本身最真切、最直接的感觉。正如Lakoff 和Johnson(1980)认为的那样,隐喻的实质就是借它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

2.听觉域

甜味带给人生理上的愉悦感已经深深根植在人的认知中,所以当人想要表达在听到某种声音时的愉悦、快乐之感,也常与“甜”联系在一起。

例4:孔祥熙拿出两枚银币轻轻撞击,银币发出清脆[甜]润的声音。

例5:她说像我这样[甜]美的歌喉,不去当歌星真是可惜了。

例6:开始他还坚持原则不让进去,架不住我们几个人“嘴[甜]”,一口一个“大爷”。( 嘴甜)

由味觉通感到视觉,这种声音给人带来的听觉上的愉悦,幸福之感激起了人们对舌尖甜味的美好体验的记忆,听着歌声,仿佛有了吃着蜜糖的感受。由此,便使“银币”的声音、“歌喉”“嘴”这些无法用味蕾品尝的对象有了“清脆[甜]润”“[甜]美”“ [甜]”的美感。基于人体切身体验的表达能精练地表达抽象的听觉感官感受。

但当“甜”在指好听的话时,投合心意,但因其表达过头,常含有一定的贬义。往往带有故意讨好、哄骗之意,这种隐喻暗含过犹不及,需要注意。

例7:花言巧语都是假,[甜]言蜜语真肉麻,要我回到你身边,算了吧!

例8:最近,她又接到了蒋介石的来信,无非是[甜]言蜜语的劝降,说南京政府形势大好,要她回国且政府仍保留她的位置。

糖分过高导致食物太甜的会有一种甜得发腻、想要作呕之感,并非越甜越好。同样,过分的奉承、谄媚虽说的是人人都喜欢听的好话,但并非发自内心真诚的话语,给人一种不怀好意的感觉,也就很容易引起反感。例句中“甜言蜜语”和“花言巧语”一样,给人一种油嘴滑舌般的不可信之感,“[甜]言蜜语的劝降”也表明是为达到使对方投降而说出的迷惑对方的话。因此,虚假的“甜言蜜语”给人带来的那种反感厌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甜腻的味觉感受,通过味觉范畴的甜到听觉范畴之间的映射,汉语学习者就能很好地理解相应的词义。

3.嗅觉域

“香甜”“甜美”“甜丝丝”等词也表示给人带来愉悦体验的味道。这些词语多为表示嗅觉的词。当味觉词“甜”投射到嗅觉范畴时,表示甜美、芬芳的气味。

例9:清晨,咖啡浓郁[甜]美的气味能给你带来愉快的情绪。

例10:阳光一如既往,温暖地照耀着水面,空气里有股微[甜]的清新味道。

例11:只要有9分钟时间,一个80立方米的房间就会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

汉语中味道和嗅觉是紧密相连的,像我们常说的气味、滋味,有一定的相通性。味觉“甜”投射到嗅觉感知到的香浓的咖啡、清新的空气、清凉的室内空气,使这里提到的咖啡、空气都带有了甜的特性,表明这些气味好闻。正如“香”“甜”常常一起出现一样,嗅觉和味觉之间的通感作用很容易发生,其隐喻语义也很易被汉语学习者接受。

4.心理情感域

味觉词“甜”还可映射到情感范畴,用身体感觉的词语来表达精神感受,喻指抽象的心理体验。人们在欢快、幸福时产生的内心愉悦之感与人在摄入食物时味觉器官受甜味刺激产生的心理感受相似,因此,“甜”还可表达人们愉快、幸福、美好的心理。

例12:但越是买书难,买到的书越是珍贵,买书的回忆也格外[甜]蜜。

例13:听到女儿这么说,我感到她一下子成熟了许多,心里[甜]滋滋的。

例14:然而,正当他事业上蒸蒸日上、爱情也[甜][甜]美美之时,却凭空来了一场灾难。

例15是对旧时光和某段生活经历的回忆,这是一种美好而快乐的情感体验,“甜”从味觉域投射过来,赋予这段经历以“甜”的性质。例13借用吃糖或蜜时的味蕾感受表达父母看到孩子长大成熟时内心的喜悦之情,把较为熟悉、具体的事物映射到较抽象的事物上,这种隐喻语义很容易被接受。同样,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爱情”这美好而又难以描摹的情感被映射出其给人的幸福的情感体验。

5.商业域

《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利益和好处这一义项,这是“甜”映射到商业域的体现。语料料中也出现了大量类似“甜头”这种表达, 如:

例16:他已经在房地产上尝到了[甜]头。

例17:相反,前西德总统阿登纳却吃到了谋略思维优化功能带来的[甜]头。

在房地产商获得的利益、谋略带来的好处是一种美好的收获体验,这种体验和味蕾带来的“甜”味具有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为味觉域到商业域的映射提供了基础。

6.其他领域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映射,味觉词“甜”还可以映射到其他领域,如睡眠域(如:凌晨四点左右钟是一个人的睡眠进到最深沉最香[甜]的时候)、梦想域(如:一个甜蜜美好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事业域(如:这是甜蜜的事业)等。

三、 结语

基于人的身体经验来表达精神感受是Lakoff概念隐喻的精髓。“甜”的隐喻意义的形成与人们的认知环境和认识过程有着必然的联系。“甜”是人类本身的味觉体验,这一身体体验经隐喻模式被映射到其他的认知范畴中(概念结构中),从而使“甜”具有了不同认知域中不同且又相互关联的语义义项。这些映射都是以人类的基本味觉感受和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的,这表明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往往用具体的经验、熟知的事物来理解认识相对抽象、陌生的客体。这也映证了Lakoff 等人的觀点:“隐喻是让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构建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了解味觉词“甜”的隐喻特点,对学习和正确使用汉语词汇以及理解其承载的汉语文化,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姜晓.汉语味觉词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10(3):159.

[5]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3):34-40.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6.

[7]郑家芳.汉语饮食词汇的隐喻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3(4):89-9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映射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