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投行背景下国际化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8-06-25王云刚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亚投行

王云刚

摘要: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亚投行”建设为背景的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培养适合、符合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高端翻译人才是目前翻译教学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以亚投行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为例,提出了中国高校对国际化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亚投行 翻译人才 复合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37-02

一、“亚投行”设立的背景、功能及意义

因建设资金的限制,亚洲一些国家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和通讯等基础建设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亚投行”的成立将同域外多边开发银行合作,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亚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亚投行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亚投行的设立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国企业可以遇到更多优秀的竞争对手,这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在与其他国家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亚投行”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随着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的确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从“引进来”向“迈出去”的转型。然而,在中国企业即将迈出去的进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才储备问题。在“亚投行”背景下,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型的专门人才,而是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变化也将迫使翻译教学进行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增。同时,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化以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标准不断变化,尤其是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商务谈判及翻译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

三、我国翻译学科结构现状

目前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种种弊端,在此模式下培养的翻译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由于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弊端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翻译教材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翻译教材的内容大都偏向语言文学,很少涉及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相关内容。这种重文学轻职业实践的教材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而就导致高校培养了大批外语毕业生,但就业难,而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高水平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尴尬局面。

(二)传统翻译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的翻译课程体系轻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在“满堂灌”,老师不停地讲解相关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翻译实践具体能力的训练,尤其忽视了在真实翻译语境下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能力,也缺乏相应的翻译思维,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双师型”翻译教学师资匮乏

目前,许多从事翻译课程教学的老师虽然翻译理论功底扎实,但是他们缺乏相关的企业行业的专业知识,甚至有些教师翻译实践少,尤其行业翻译经验不足,这就导致了“重语言,轻知识”的局面。“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复合应用型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

四、 国际化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識,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具有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有另外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外语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门或一门以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将已成熟的专业技能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五、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能力构成

培养国际的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具体说,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力构架由两大部分组成:扎实的基本功和完善的自我系统。

(一)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基本功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两大部分。在知识领域,主要指外语语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技能应包括语言技能和学习知识的技能。

(二)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应具有完善的自我系统

国际化复合型翻译人才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实行监控、调节。自我系统的完善离不开策略的使用,包括学习策略、交际策略以及元认知策略等。

六、亚投行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国际化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外语人才

(一)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

要满足“亚投行”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大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转变思想,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加大对除语言以外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加深跨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翻译课堂教学,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专业结构

为了让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经济变化的要求,具有竞争优势,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现有的专业,同时要能够预测随着经济发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尽量拓宽专业面,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翻译课程设置体系

使翻译课与专业课程协调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设立以外语为基础的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模块和跨学科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在翻译教学中,从重翻译理论和技巧知识传授转向翻译转换技能的培养。

(四)强化实践教学,引入小组、项目等新型的组合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小组、翻译项目等方式可以将翻译活动从虚拟的课堂形式转向真实的实践过程,极大调动学生的翻译积极性及责任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的翻译实践,通过真实材料的收集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五)建立健全翻译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翻译教学评价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的与现行翻译教学相适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也要体现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改革现有的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采取以形成性评价为中心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翻译能力差异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七、结语

本研究寻求亚投行背景下培养国际化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之处。亚投行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为高校翻译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人才需求,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应该确立培养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白童.关于构建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

[2] 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3.

[3] 刘春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外语界,2012.

[4] 王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报,2013.

[5] 寇芙蓉,郝明星.翻译原型理论框架指导下的过程教学法探索[J].陕西教育,2014.

[6] 许钧.外语教育: 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

[7] 张春阳.信息技术在翻译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现代情报,2007.

[8] 张云,曾凡桂.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供需均衡原理引发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责任编辑:孙 瑶

猜你喜欢

亚投行
英国:将成亚投行第28个成员国
关于亚投行
英国申请加入亚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