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机助推宣威市马铃薯产业发展
2018-06-25王侯英
王侯英
摘 要:马铃薯是宣威市富民兴市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马铃薯产业是已经是宣威市农业产业中产业链建设最全的产业,但是宣威市的马铃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其原因主要由种薯退化、中耕管理、晚疫病防治等方面,但笔者认为宣威马铃薯种植在海拔1900m以上的高寒冷凉山区,交通不便,种收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是制约马铃薯产业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技术,探讨了宣威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本文将从马铃薯的发展现状、小型农机具的运用前景、对策建议等方面探索带动区域性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发展速度、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关键词:马铃薯;农机;产业;发展
一、宣威市马铃薯的生产规模及现状
宣威市土地面积6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3.27万亩。全市28个乡(镇、街道)中,常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有东山、龙场、宝山、乐丰、热水、倘塘、板桥等7个乡(镇),3万亩以上的有10个乡(镇、街道);2-3万亩的有9个乡(镇、街道),1万亩以下的有4个街道办事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300米之间的山区和半山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要分布在东山、光山、宝山、黎山、西务区域五个片区12个乡镇。
随着宣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活逐步丰富,农产品价值相对下降,劳动力成本断攀升,农业机械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7年全市共完成13100亩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样板。平均单产为2023.7kg/亩,比对照平均增产42.3kg/亩,平均每亩节约生产成本342.8元/亩,平均净增收389.3元/亩,项目区实现总节本增效5099710.3元。辐射带动50000万亩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平均每亩节约生产成本330元/亩,总节约生产成本1650万元。
二、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宣威马铃薯产业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种薯和种植方面的因素外,马铃薯种植和农机具的互适性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做强做大的主要因素。
1.农机具品种单一
大宗农机具在马铃薯产业上的运用主要集中在种植前期的耕地上,采收、分级、分拣、包装环节运用较少,就其原因一是这一类型的农机具型号较少,二是价格较高、三是农户种植马铃薯的面积较为分散,使用农机具的性价比低。宣威马铃薯单产普遍较低 ,再加上较高的土地及劳动力成本 ,大大限制了宣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因此研究宣威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以农艺提高产量,以农机规范种植,互相促进、科学融合,实现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南方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乃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2.龙头企业不强,带动能力弱
一方面受欧盟精淀粉出口实行补助,精淀粉生产企业对我国的低价倾销,导致市场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减小;另一方面我市受旱灾和新品种研发的影响,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收购价格低、加工产品单一,副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多种原因,加工企业开工不足,对农民生产的带动作用有限,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
3.零散机械化、全程机械化、以及农艺农机融合三个阶段并存
(1)零散机械化阶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宣威的马铃薯产业,由于马铃薯种植在海拔1900m以上的冷凉山区,多数地区土地分散、种植规模小,出现了零星机械化阶段,即在旋耕、起垄等农艺要求较低的部分采用农机完成,而在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采用人工完成。农机只是用于减轻劳动强度,而没有真正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全程机械化阶段。2010年以后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机械化需求不断提升,加上对国外先进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引进与吸收,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在宣威市主产区开始推行,在人力成本的压力下,也逐渐开始全程机械化阶段。由于土壤、地形、农艺差异等诸多原因,北方模式的全程机械化对宣威马铃薯产量、品质影响明显,但暴露出了农机与农艺的不协调问题。
(3)农机农艺融合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食马铃薯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多时段上市、多品种需求推动了马铃薯种植农艺的多样化发展,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入了兼顾农艺与机械化的农机农艺融合新阶段。马铃薯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区域化及标准化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成本,降低化学肥料总用量,保护农业生产土地环境。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减少马铃薯生产中的农药使用,在生产中实现了精准给肥,减少了肥料的总用量,避免了肥料的浪费。
四、发展对策建议
1.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现代种业园生产性投资建设,创新经营机制,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注重育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向市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强化新品种研发,加大菜薯、加工型种质资源引进力度,制定新品种选育审定奖励政策。
(2)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以规划为抓手,推进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种植;落实标准化技术规程,推广大薯做种、宽行种植、深种深盖技术,增厚盖土,扩大行距(单行从常规的0.5米扩大到0.8米,高垄双行从常规的1.2米扩大到1.6米),缩小株距,适度稀植(亩种植2400-3000塘),提高大薯率;稳定秋冬马铃薯种植面积,推进三季串换,延长鲜薯上市时间,丰富市场需求。开展高产攻关,示范良种+农氮磷钾配合作底肥+膜下滴灌+病虫害统防统治模式、树立高产典型。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扩大玉米马铃薯四套四和纯种面积,增加种植面积,丰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3)加強农田农机装备建设。紧紧抓住国家、省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等政策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年推进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绿肥种植、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推广施用专用肥,提高耕地质量。整合购机补贴和合作社购机补贴项目,对购买马铃薯机收机播机械的大户给予双项补贴,同时,配套示范和推广补助,带动全程机耕作业,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马铃薯规模化种植的显著特点是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而机械化生产效率较低,在相同的条件下竞争力不足,此外,宣威市经市场济成熟,农民务工条件较好,机会成本高,马铃薯种植产业吸引力不够。因此,效益性对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要综合考虑马铃薯种植的规模与成本关系、种植农艺与机械化融合度、机械效率提升与破损损失、农艺与田间管理、农艺人工附加成本、农艺与上市时期与市场价格的关系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以实现马铃薯种植的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面向效益优化的农机农艺融合方法,来指导与推进市场化马铃薯农机农艺的融合。
(4)加强农机与农艺科研部门的合作交流,促进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在马铃薯新农艺试验阶段的机械化作业程度,为推进新农艺的机械化作业打下基础,同时在农机装备的研制过程中要综 合考虑农艺的作业要求,特别是影响到种植密度、出苗率、单株 产量等关键因素,尽量保留农艺的先进性。加强农机科研人员和 农艺科研人员的交流,防止闭门造车,减少不适用的农机具和难 以推广的农艺研发,完善农机与农艺的协调机制,促进马铃薯农 机农艺融合,提升马铃薯产业竞争力。
(5)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建立多种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模式作业模式。根据不同区域消费者对马铃薯上市时间和饮食习惯筛选适宜的马铃薯品种和种植农艺,并以效益优化为目标,通过考察区域内马铃薯平均价格水平及劳动力成本来协调农机与农艺的矛盾, 建立效益优化的区域性的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模式。通过在多个典 型区域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模式,实现整个南方地 区区域化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作业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的避免 无序竞争。
2.推进小型农机具助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规范马铃薯种植用地、建立和完善马铃薯种植技术体系。综合考虑机械化作业要求和马铃薯生长特性,选择地块集中、排水便利、土壤适宜且有市场基础的片区作为马铃薯产区,并根据需求整治、规范生产用地,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以及马铃薯的环境适应性,降低马铃薯生产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和完善适合南方地区的种薯库,加强针对南方地区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规范马铃薯机械化作业流程,避免由品种病虫发生。
提升贮藏能力,延长上市时间。健全种薯生产贮藏销售链条,积极争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支持大户、合作社、企业贮藏库建设,着力在贮藏保质保鲜新技术,真正起到贮藏增值、均衡上市、稳定价格和延长销售的功效。动员农户推迟种薯收获时期,推进种薯收获分级后,实行盖土贮藏,发挥顶芽优势,提高大薯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财政长效投入机制,除国家的对农机具的购机补贴外,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建设资金、冬农开发资金、确保年投入资金300万元以上,用于马铃薯小型农机具的补助。
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市级成立马铃薯小型农机具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发改等涉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局,负责小型农机具的推广日常工作。各鄉(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认真履行职责,做好专项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制订马铃薯小型农机具产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小型农机具调供、研发纳入责任考核,共同营造推进马铃薯产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