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措施

2018-06-25王玉军

中国经贸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摘 要】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它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兴衰成败,不仅对内部审计工作本身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内部审计能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提高广大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也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的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的自律行为,其主体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客体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审计工作,包括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二、目前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审计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财务审计人员和建设项目审计人员居多,而随着企业的发展,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审计知识、金融知识、信息技术,还必须是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和高、精、尖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

2.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

如缺乏严格、规范的审计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审计人员奖惩制度、审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审计考核评比制度等,造成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3.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律欠准

其一是审计文书要素不全,对违纪问题阐述和定性用词不当;其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处罚超越法律规定的权限,或错用失效或者已修改的条款,以上这两种行为在实际工作中都增大了审计的风险。

三、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措施

审计质量控制应有两个重点:一是对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二是对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控制,它是对审计人员行为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中心任务。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措施有:

1.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

审计质量控制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保证。该机构可以是审计机构中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是专门的审计质量控制人员。它与其他审计部门之间既是紧密相连,也是互相制约的。该机构应当能真正履行质量控制的职责,完成质量控制的任务。另外,审计机构的领导要有质量责任分工,审计人员要建立质量责任制,做到每项工作的质量由专人负责,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不至于形成审计质量控制的真空地带,使审计质量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2.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1)提倡全员全过程控制的意识。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广大审计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审计人员质量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善审计人员的培训制度。应当将审计业务培训和内部经验交流纳入审计质量控制之中,并形成制度。要改变从前那种“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的传统学习方式,要根据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和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3.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措施

完整的审计项目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因此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就着眼于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来确定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控制措施:

(1)审计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措施

①精选审计项目。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选择管理层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审计立项的重点和依据。同时在审计活动的前期做好审计项目的立项调研工作,不仅能从开始找准审计目标,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能够节约审计的时间和成本,便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②合理安排年度审计计划。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根据审计机构人员现状,不能大面积撒网,面面俱到,应本着“突出重点,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合理安排审计项目,保证审计出“精品”,出成效,造影响,求实效。

③深入开展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的基础,也是找准审计切入点,提高审计效率的保障。在调查前,充分了解审计项目的立项背景,审计目标,拟定好审前调查提纲,确定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切实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

④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在充分进行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人员根据审前调查所确定的审计重点和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加深理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开展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措施

①进一步明确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制。在审计机构内部建立“分管领导带好项目、审理人员跟好项目、审计人员做好项目”新的项目管理思路,理顺分管领导、审理人员与审计组信息交流机制,和审计项目审理审批程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规避审计风险。

②建立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提高现场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组中必须明确组长为审计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安排责任心强、熟悉业务、有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组长,负责督促、检查、指导审计组成员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分工和要求实施审计,保证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实施的全过程。

③建立审计日志制度。现场实施阶段审计,审计人员要每天编制审计日志,记录一天审计工作情况,重点记录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并对重点工作做出分析,审计组长每天进行审核,核查审计人员工作质量。

④切实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复核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要按照《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按照分工对所有审计事项都要填制复核性审计工作底稿,没有问題的,要写明“经审查,没有发现问题”,有问题的,要概括地写明问题的性质以及影响金额,再专门出一份问题类工作底稿。审计组长和主审应及时对审计组出具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证据不充分、定性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审计工作底稿,要求审计人员补充、修改或重新编制,并签署意见;审计项目结束后,还要提交独立于审计项目的审理人员进行复核,主要复核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要求出具了审计工作底稿,有无重大漏项,底稿合规性等。

(3)审计报告和处理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和措施

①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严把审计质量关。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审计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审查、核实、监督和指导,保证向管理层提交高质量的审计报告。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制度,规范审理范围、原则、依据、流程、内容和责任。其次应根据审理人员的业务特长,对口审理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审理人员应定期跟踪自己所分管的审计项目,及时掌握审计项目工作进度、审计目标完成情况等。

②建立和完善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建立和完善审计组、审理人员、分管领导三级复核程序,首先审计组成员是审计实施过程的见证人,审计报告完成后先由审计组成员把关,对审计报告中所描述的问题及事实的阐述是否清晰、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审核,避免重大问题的遗漏,再由专业审理人员进行审核,对事实阐述不清的还应抽查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工作记录,对重要审计项目或审计事项可以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最后由分管领导把关审核,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可由分管领导提请领导班子会议审定。通过分级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③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机制。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在审计机构内部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内部审计领导班子成员、审计管理科室负责人及审理人员组成,每年年末对当年完成的全部审计项目按照考核标准进行量化打分,评选出年度优秀审计项目,并将审计项目考核结果,作为审计人员和科室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鼓励审计人员争先创优,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董大胜主编《审计技术和方法》.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第一版第506—509页.

[2]吴银珠.完善内部审计治理结构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9月第72页.

[3]李涛.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方法中国内部审计,2012年3月第69-70页.

作者简介:

王玉军(1968—),男,籍贯:湖南,新疆油田公司审计处,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封闭图形“内部”与“外部”的辨别探究
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新路经
浅析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控制
审计服务收费放开,审计市场绩效将何去何从?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独立审计、债务融资成本和信号传递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