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原生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本质

2018-06-25夏庆宇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451191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2期
关键词:河洛太阴世界观

夏庆宇(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1191)

一、导语:既有的中国哲学研究未给予河洛哲学应有的地位

学界既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往往从周朝开始、从孔子开始进行介绍。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基于如下认识:“周之文化(即所谓文)、周之典章制度(即所谓礼)虽有可观,然自孔子以前,尚无有私人著述之事”[1](P17);“在中国,有系统的思想的产生,以孔子为最早,因而,中国思想史应该从孔子着笔”[2](P2)。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中国哲学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孔子诞生开始。上述这种对中国哲学史的认识和撰写方式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种认识和撰写方式不仅将中国哲学史的发端大大延后,而且忽略了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主要的内容。形象地说,这种从孔子开始讲中国哲学的方法“砍掉了中国哲学史的头颅”。

哲学,是对宇宙和世界的根本问题、重大问题的思考的结晶,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以所有其它所有的具体学科为基础,科学的哲学可以对具体的科学研究加以指导,但其原意并不在解决具体、微观问题。孔子乃至汉代以前的儒家学术,提出了针对社会现实的政治、伦理主张以及关于为人、修身、治学的主张,却没有对宇宙、世界的形成、演变等根本问题进行探讨——至少是没有提出独特的见解。直到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将易学思想与儒家的政治主张相结合之后,儒家才拥有了对宇宙、世界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例如董仲舒提出“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子所生,其子张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子所养,其子成之”[3](P379-380)。也就是说,儒家逐渐接受了易学的世界观,之后才有资格成为一种哲学。因此,很难说儒家学说是一种哲学,儒家学说主要是一套关于政治、伦理、修身、治学的现实主张;儒家在继承了易学的世界观之后,才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流派。

中华民族的哲学史,不能以儒学的出现为其诞生的标志。事实上,中华的原生性哲学,即华夏民族在诞生早期即出现的、自发创生的、独一无二的哲学是“河洛哲学”。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唐明邦认为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4](P1),其注意到了中华文化的产生远早于春秋时代,但河洛哲学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易经。

河洛哲学,是与华夏民族同步出现的。自传说时代起,华夏民族就拥有八卦、河图、洛书、连山、归藏等哲学符号和哲学典籍。人们不能确切说出这些哲学符号是自何时产生的,但根据传说,这些哲学符号是伏羲、大禹发现并创立的。即便传说是不可信的,但可信的是,这些哲学符号是自传说时代就存在的。因此可以说,这些哲学符号是与华夏民族同步出现的。这些哲学符号体现出统一的哲学思想、哲学范式,它们都认同“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在天为十干,在地为十二支”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它们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通用哲学概念就是阴阳五行。这种哲学观不仅自华夏民族诞生之初就同步出现,而且一直被中华民族继承至今。所谓继承,不仅体现在后世的《周易》等哲学典籍将这种哲学思想记述下来,还体现在后世的儒家、道家继承了河洛世界观,更体现在河洛哲学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间断的影响,它渗透到中华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它早已融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因司空见惯而被人们习惯性地忽视了。

例如,华夏民族的独特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华文明带上了“早熟”的特征。由于“阴阳五行”这种世界观指导着中国古人的生活,因此中华文明在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独特的世界观烙印,在许多方面体现出早熟特征。举例来说:第一,由于五行之中以“中”为核心,因此秉持这种观念的中华民族在衍生初期就拥有统一的政治核心,中国人更习惯于在中央政权的领导下维持政治统一而非保持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在这方面,以政治统一为主线的中国史与以政治分裂为主线的欧洲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由于五行对应四时节气,因此中国人自古就有明确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观念。中国先民重视农耕,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因此中华文明在最初就有稳定而相对先进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的农耕技术长期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在这一点上与以放牧、渔猎、采集或简单的农耕等方式生存的民族有着显著区别,且农耕文明也造成中华文明拥有高度的地域稳定性这一特征,生活地域的稳定性也是中华文明获得延续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三,由于五行对应五方,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布局在最初就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国家以王城为中心,王城以最高统治者的起居地为中心,由中心向外扩展,规制方正,中心意识非常明显。中国古代王城的这种建筑样式直到今天未发生变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也象征着中国的统一。第四,阴阳五行还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神农时代就存在的中医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人口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文明的特色之一。此外,阴阳五行这种世界观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产生了许多具体影响,例如中国古代的历法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来纪时间,“敬天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等生活方式都符合阴阳思想。

那么,本文为什么说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易经等中国古代原生性哲学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可统称之为河洛哲学呢?

二、河洛哲学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我们可以分四个层次来理解河洛哲学的内容及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层次,河洛哲学认为,在最抽象、最宏观的层面上可以对世界进行如下描述:世界由一对对立物“阴、阳”构成。这种看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是一致的,只不过用阴、阳来命名矛盾双方而已。

图1 用阴、阳描述世界

第二层次,河洛哲学认为,阴、阳各自也是可以一分为二的,阴中之阴为“太阴”,阴中之阳为“少阴”,阳中之阳为“太阳”,阳中之阴为“少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为“四象”。

图2 从阴、阳可分的观点出发描述世界

具体来说,如果比第一层次更具体地观察、描述世界,那么就可以用两对对立物即“四象”来描述世界。但是这两对对立物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太阴与太阳相对,它们相当于第一层次中的阴、阳;少阴与少阳相对,但少阴、少阳是在太阴与太阳相对立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其衍生的具体情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加以认知:从时间次序上看,可以将太阴、太阳相互转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少阳、少阴是其中的过渡阶段,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少阴”;从空间角度看,在宇宙中出现太阴与太阳两大物质集团相对立的情况之后,有一些区别于太阴、太阳两大物质集团的物质会游离于太阳、太阴之外并且因为相互排斥而形成相互对立关系,从而形成太阴、太阳两大物质集团之外的两个对立的物质集团。也就是说,首先太阴与太阳两个物质集团是不相容的,但太阳与少阳也不相容、太阴与少阴也不相容、少阴与少阳也不相容,四个物质集团相互排斥,因此出现了由两对对立物组成的世界。四象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四象的中间位置的物质集团因为性质中和而对应五行中的土。

图3 四象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第三层次,如果更具体地观察世界,用四对对立物来描述世界的形态,则会出现八卦。八卦,就是把四象分别一分为二,这种做法是符合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的。其中,把少阴(即五行中的水)分为阳水、阴水,阳水就是八卦中的震卦,阴水就是八卦中的坎卦,阴水至寒,所以坎代表寒冷,阳水代表水与阳气相伴,也就是雨水与雷电相伴,所以震为雷;离为阳火,代表炎热,巽为阴火,是指火与阴气相伴,阴气为风,所以巽为风;乾为至阳,为天;坤为至阴,为地;艮比乾多一分阴,比天低的是山,所以艮为山;兑比坤多一分阳,比地地势稍高一些的是盆地,盆地被称为泽。

图4 八卦与五行的关系

还可以用1-8八个数字与八卦对应。1-8这8个自然数相加等于36,刚好对应圆周360度。

图5 八卦与术数的关系

可以看出,八卦的对应关系是1对8、2对7、3对6、4对5,一对对应物的总合为9。对应关系的由来是:可以作这样的推演,如果有8个物质集团,它们的属性分别是1-8八个数字。它们中太阴与太阳相互排斥,少阴与少阳相互排斥,四象中区分出的阴与阳也相互排斥。也就是说,大数与小数相互排斥,其中,数字之间的差值越大则排斥力越大,例如1与8之间的排斥力大于2与7之间的排斥力。在存在这种排斥力的基础上,偶数与奇数也相互排斥,也就是说两个相邻的数相互排斥(例如1与2相互之间存在排斥力)。那么在一个平面上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而仅由8个物质集团相互之间的排斥力决定8个物质集团的位置,就会呈现出上表中列出的八卦的排列形态。本文采用的排列方式是:1-4为阴居于下,5-8为阳居于上(由于八卦图是一个圆形,这个圆形可以相对于读者的视角而言进行转动、进行不同样式的摆放,例如把1-4一侧放到上方、则5-8一侧会转到下方)。

用阴阳五行、八卦还可以表示天和地,但是天、地是不同的。天时是一维的,其演变遵循五行相克的顺序,“木-金-火-水-土-木”运行,因此如果五行分为阴、阳就变成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是二维的,因此按照四方的顺序运行(例如四季),即“木(春、东)-火(夏、南)-金(秋、西)-水(冬、北)”,但是这种运行又离不开中央的土。然而,四季中的土分别是不同的,所以8+4就出现了十二地支。一年中12个月的运行顺序是(年的出现是因为地利产生的,即因为地球绕太阳转动而产生的):

图6十二月份运行图

图7 河图洛书

洛书所解释的道理与图6是一致的,即相对两个数字组成的对角线在经过中间的5时,相关3个数字相加都等于15,这样4条对角线就4次涉及5。也就是说,外围8个数再加4个5为12个数,等于12个月份。而河图是用阴阳的角度来看五行,它认为五行之所以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五行的阴、阳的比例不同。中间是由等比例的阴阳(即5∶5)构成的,因此性质中和,为土。当阴、阳的比例最大时,即6∶1时,是木;次大时,即8∶3时,是水;次小时,即4∶9时,是火;最小时,即2∶7时,是金。

八卦与十天干、十二地支也是对应的,其对应关系是:

图8 八卦与十天干的关系

图9 八卦与十二地支

天干与地支基本上是对应的。例如乾在天干为辛、在地支为酉,辛与酉其实质是相同的;坤在天干为甲、在地支为卯,甲与卯的实质也是相同的。在这里我们应指出的是:阴、阳是相对的。中国传统理论把甲定为阳木,把辛定为阴金。但如本文所说,事实上辛、酉代表太阳,甲、卯代表太阴。例如中国传统理论也承认酉为太阳、卯为太阴。因此中国传统的理论刚好与原理相反,但由于阴、阳是相对的,因此与事实相反也不影响相对性,只不过阴为阳、阳即为阴而已,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四层次,由以上三个层次可以看出:阴、阳为2,以上三个层次分别用2的1次幂、2次幂、3次幂个阴和阳来描述世界。此外还可以用2的4、5、6……次幂个阴和阳来描述世界。当用2的6次幂个阴、阳描述世界时,就形成64卦。然而,还可以有128、256、512……卦,世界是无穷尽的,阴、阳可以演化出无穷的组合,故而能形成世界中无尽的物质。“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5](P5)

由以上四个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最古老的、从伏羲时代就形成的世界观是内在逻辑一致的,可以统称之为“河洛哲学”。河洛哲学秉持一种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由矛盾双方构成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有统一的规律、物质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其功能的相互作用即是规律、人是能够掌握世界的规律的。必须注意的是,尽管有些人用河洛哲学来从事唯心主义活动,但如果对河洛哲学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客观分析,可以发现河洛哲学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只是其科学性有待于人们去研究、阐释、传播、了解而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河洛哲学的科学性将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三、河洛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本质

按照河洛哲学的世界观,可以从物质产生、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宇宙之产生和演化,这凸显了河洛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本质。本文对宇宙(物质)起源、演化的过程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推理可以证明河洛哲学的理论是正确的。如果认同如下推理,则必然认同河洛哲学的真理性。

第一,关于宇宙的起源(即物质的产生)。

如果认为只有物质才能演化为新的物质,那么最初的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最初不存在物质,那么物质是如何“无中生有”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无”(空无一物)这种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无”是一种完全同质的状态。为什么这样定义?可以设想:在宇宙还未出现的时候,即在空无一物的时候,“无”就是一种处处同质的状态,由于处处皆同、毫无差异,因此也就无所谓“有”,也就没有“存在”、没有物质、没有宇宙。

然而,从物理角度看,处处同质的状态是否能存在或得到维持呢?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在极特殊的条件下,处处同质的物理状态是很难出现、很难维持的。如果不存在、不能维持处处同质的状态,那么也就是存在着差异;当差异存在,“有”的状态也就出现了,物质也就出现了。有了差异,就有了不同,如此就彰显出“有”、彰显出物质、彰显出存在。即:

差异=有=存在=物质=宇宙

无差异(同质)=无=无存在=无物质=无宇宙

由于“无”这种物理状态是难以保持的,因此可以说,“有”是绝对的,“无”是相对的。“有”是常态。由于差异存在,物质就存在,宇宙就存在。宇宙是永恒存在的,也将永恒存在下去。

但是这并不是说宇宙中没有“无”这种状态。当某一条件使得宇宙中的某一范围之内达到了同质的状态,那么宇宙的这一范围之内就形成了局部的、暂时的“无”的状态。

须要指出,以上对“无”这种状态所作的分析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宇宙不存在、空无一物的“无”的状态,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可能出现。这是因为“无”这种物理状态是难以维持的。因此,差异永恒存在、物质永恒存在、宇宙永恒存在。

第二,关于宇宙的演化(即物质的演化)。

可以设想:最初的宇宙中弥漫着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的物质。那么这些物质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互动?

当不同物质相接触时,大致会发生两种互动:

一种互动是相互融合。融合又大致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融合后不同物质只是交织在一起,原本的特性并没有发生改变。二是融合后不同物质发生反应,成为一种新物质。在前一情形中,如果认为融合后的物质并不仅仅是融合前的物质的堆积,那么可以将融合后的物质看作一种新物质。在后一情形中,融合后的确出现了一种新物质。在前后两种情形中出现的新物质又会继续与宇宙中的其它物质融合。由于参与融合的主体不同,世界上出现了千差万别的物质。

另一种互动是相互排斥。由于一些物质之间相互排斥,因此只有相互不排斥的物体才能相互接近。因此在一定空间内,能够相互不排斥的物质会倾向于接近(接近之后会出现一定的融合现象),而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在保持了排斥性的同时,各自的体量会因为同性的物质相吸而逐渐增大,这样一来,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之间的排斥力会因为体量的增大而更加剧烈。在发生了这种变化之后,在一定空间内(或者说整个宇宙内)会出现几个大的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游离于这些大的物质集团之外的物质一般会逐渐减少。因此,尽管可以设想最初宇宙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物质(这些有差异的物质的起源问题在前文中已进行了分析),但是最终会形成若干个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

这些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如果不能保持体量一样大(这是通常容易出现的情况),那么在一定空间内,小的物质集团之间又会因为与强大的物质集团的排斥力而靠近甚至发生融合(斥力是因为不同的物质集团在性质上的相互排斥而产生的)。因此,宇宙中或一定空间中最终会倾向于形成两大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这两大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不必势均力敌,只要它们相互排斥的特性不变,那么它们就不会融合。这两大集团就可以用“阴”“阳”来表示。

即便出现几大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之间的斥力势均力敌的情况(这种状况相对而言会较少出现),那么这种情况往往也是暂时的,也就是说有关物质集团在相互排斥过程中其势均力敌的局面容易发生改变。因此,这些物质集团的关系最终还会演化为两大物质集团之间相互排斥的状态。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一定的宇宙空间内,一方面会出现千差万别的物质,另一方面会最终出现两大对立的物质集团。当然,在某一物质集团内部仍会发生具体的相互作用即发生物质变化。

上述对宇宙演化的分析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由于宇宙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宇宙中的物质的上述状态也是永恒存在的,且是无始无终的,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永恒的状态。

第三,关于天体的形成、演化过程。

整个宇宙中,在能够融合的物质悉数融合之后,就只剩下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了。由于物质集团外部的最强大的斥力的存在以及同一物质集团内部的融合力(即吸引力)的存在,一些物质会存在一定的空间之中。

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两大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之间的斥力会在两大物质集团的重心的连线上表现的最强。同时,由于一定空间内的相互排斥的两大物质集团会受到外部更强大的斥力的拉动而向某一个方向运动。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带动周边的物质,从而形成了星系。星系之所以往往是椭圆形的,是因为星系有两个焦点,这两个焦点就是两大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的重心。

而星球的产生则是因为星球受到两种力的牵引,一种是星系的水平旋转作用力的牵引,另一种是自身内部两大相互排斥的物质集团的纵向斥力。因此星球有两个轴,一个是公转方向的轴,一个是自转方向的轴。

太阳系这类星系的形成不是因为太阳把太阳系中的行星吸引在自己的身边,而是因为外部的更大的物质集团(星系)的强大斥力使行星难以脱离太阳系,而行星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有足够的斥力,因此行星才没有融为一体或被太阳融合。

第四,关于宇宙的外貌。

人类处在宇宙的小角落之中,如果人能跳出来观察整个宇宙,那么它必然是由两大类对立的物质集团所构成的。(在此种情况下,已经没有了空间的概念。)两大对立物质集团相互排斥着,它们永远都难以完全接触对方。

但是两大对立的物质集团内部又会分离出两个对立的物质集团,两大物质集团内部的对立的物质集团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例如A、B两大物质集团中会存在A1、A2、B1、B2这4个物质集团,那么A、B中的4个物质集团的运动就会导致有时A1与B1接近,有时A1与B2接近,又由于B1、B2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即A、B两大物质集团之间的排斥力会时强时弱。由此就会出现A、B两大物质集团的关系分为如下4种情况:第一,排斥力最大、距离最远、完全无法接近;第二,排斥力次大、距离稍近;第三,排斥力更小,但不发生接触;第四,排斥力最小,发生非常有限的接触。在发生有限的接触时,就有可能在两大物质集团的表面出现一些粘连物质,这些物质有阴有阳,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阴阳结合的世界。人类就可能生活在这种世界中。但是由于两大物质集团的关系最后还会疏远,因此人类生活的世界最终会破裂。当两大物质集团在日后重新接近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由阴阳构成的世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洛哲学对世界的演化规律的描述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总之,与华夏民族相伴而生的世界观、哲学就是河洛哲学。河洛哲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创造,它是独特的,在全世界都没有与之相似的世界观;它又是完整的,河洛哲学用简单的形式阐述了一种对整个宇宙以及宇宙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的思想体系。它即是唯物的,认为世界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的;它又是辩证的,它认为物质的不同性质促使其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体现出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河洛哲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原生世界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特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得到顺利传播的重要世界观基础、重要民族基因基础。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武内义雄.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3]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徐伟刚.子平实战指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5]《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周易[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猜你喜欢

河洛太阴世界观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世界观—雕塑遗产》
河洛文化研究述论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调整中国观,筹备世界观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