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关系心理学视角下的1943年宋美龄拒绝访英的原因探析

2018-06-25董烨寒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2期
关键词:访英宋美龄丘吉尔

董烨寒(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一、所用理论简介

国际关系心理学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微观层面的一种重要理论和流派,在国内外都有其影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有尹继武的 “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尹继武与李江宁合作的“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秦亚青的“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楚树龙的《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也提到了心理学派的一些研究成果,李少军在《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对相关成果也有介绍。在国外则早在现实主义层次分析出现伊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分析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代表作有拉斯韦尔的《权力与人格》、罗伯特杰维斯的《国际关系中的知觉与错觉》、米歇尔·吉拉尔主编的《幻想与发明—个人回归国际政治》等。虽然由于诸多原因,层次结构分析一直占据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地位,但国际关系心理学从微观入手,分析个人和整体的情感以及非理性因素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似乎可以成为现实主义层次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1]本文所用的个人心理学属于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路径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综合运用精神分析、个性分析、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方法中对个人认知、个性、情感、信仰等特征进行分析,[2]进而探究心理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对于1943年宋美龄拒绝访英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国内学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探讨,有陆亚玲 “1943年宋美龄拒绝访英原因探析”、张文禄“1943 年宋美龄拒绝访英原因新探”、夏蓉“1943年宋美龄访英态度变化及原因考察”等几篇论文。另外,在《宋美龄评传》《宋美龄传》《宋美龄全传》等专著中对这一历史事件也有所提及。对于宋美龄拒绝访英的原因分析,国内学者主要将原因归结于当时紧张的中英局势,包括中英之间香港租界问题、履行新约问题、印度问题、向缅甸出兵等问题上的冲突。对于当事人主观因素或者没有提及,或者只有寥寥数笔。其中,张文禄认为拒绝访英原因是孔家势力的影响,夏蓉认为根本因素是宋美龄认为访英不会取得成功,英国只希望她进行礼节性的访问,并不欢迎她申明自己的观点。总之,对于宋美龄拒绝访英原因由于资料、档案有限,学界尚无定论。但通过对拒绝访英事件的了解和分析,不难发现作为当事人和在此事中最终决策的宋美龄的个人因素,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国际关系心理学大师罗伯特·杰维斯所说,因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人做出的,也是由人执行的,所以,作为重要的决策者和政策执行人的个人的作用不可忽视。[3]因此,本文希望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既有的事实做出新的解读。

二、宋美龄的人格类型分析

要分析宋美龄的性格,根据精神分析理论首先要对其早年的经历进行回顾。宋美龄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宋耀如自少年时期就在美国,皈依了基督教,初到上海滩是一名牧师,后转而从商,具有先进的民主思想和西方生活方式。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相信基督教,从小没有缠足在当时封建的中国很难出嫁,两人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经人介绍后相识并结婚。在宋美龄之前,宋家已经有二女一子,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由此可见夫妻二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希望孩子能养成外向、大胆、敢于冒险的性格,以及对上帝虔诚。幼年的宋美龄极受父亲的宠爱,相较于对两位姐姐,宋美龄是宋耀如“最疼爱的女儿。”[4](P73-78)宋美龄小时候性格外向喜欢嬉闹,经常闯祸,但父亲却很少责罚她。父亲认为不能过于限制孩子的天性,这也要感谢宋美龄的大姐——宋霭龄。每当几个孩子一起闯祸要受惩罚,长姐宋霭龄总是主动承担错误。[4](P57-59)而母亲对孩子更为严格,要求他们学习煮饭、女工等。宋美龄并不擅长这些,宋父却认为学女工不如多读一些儿童读物。宋美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成长到十岁。十岁时宋美龄自己要求出国求学,起初在美国南部的佐治亚洲山城的萨米特小镇和一些大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寄宿在姨父家,后在十六岁左右考入威斯里安大学,其在美国度过了10-20岁的美好年华。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婴幼儿的各种需要包括温饱、尊严、情感、求知、技能、拥有、规范等方面所获得的满足,可以区分成被溺爱或被剥夺两种极端。其中,溺爱是自恋人格的源头,剥夺是权威人格的源头。个体在生命的早期都是自恋的,伴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应该逐步将这种爱自己的能力发展至爱他人。如果无法把这种源自本能的 “力比多”投注到外界客体,这种力 量 便 会 积 蓄 在 体 内 并 形 成 自 恋。[5](P121-138)宋美龄作为家中的小女儿本来受到了很多的宠爱,但由于其在10岁左右出国留学这一经历,使得这种宠爱被剥夺,这就使其产生了缺失感进而寻求某种代偿。根据她儿时伙伴的回忆:“不管怎样,美玲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控制者。”在威斯里安学院寄宿时期,美玲和平时要好的艾洛依稀发生了矛盾,因为她弄脏了美玲的花手绢。尽管艾洛依稀承认错误并称美玲为姐姐,但美玲仍然不原谅她。当院长夫人问她是否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耻时,美玲瞪大了眼睛说:“不,安斯沃斯夫人,我倒是挺喜欢这样。”[6](P38-39)这似乎佐证了美玲常常成为人际关系主导者的说法。

心理学上对自恋型人格是这样定义的①:1.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其表现为主体潜意识的认为客体是从属于自己的。2.无所不能的自身,这主要源于从童年向成人转变时缺少养育者共情②的接纳。3.对赞美的无限需要,这也是由于对早年缺失的共情的补偿。4.缺乏共情的能力,这是由于将别人当做自己的附属,因此无法理解别人行为的意义。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的最本质特质是缺乏共情,而爱慕虚荣且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功绩等则为表现。有另外几件事似乎可以作为其共情能力较差的证据,这两件事发生在宋美龄成年后。一次宋耀如询问从美归国的宋美龄对中国时局的看法,宋美龄认为,当时的中国(宋美玲1917年回国)没有实现民主的条件,应该由强权人物引导,这让宋耀如感到震惊,自己用民主理念培养的女儿为何会有这种思想。[7](P39)另一件事是在宋美龄1943年访美期间,罗斯福在白宫的家庭晚宴上询问宋美龄,如果中国的煤矿工人像美国一样罢工的话怎么办。宋美龄拿出她的食指在脖子前划了一道,做了个“杀头”的动作,让罗斯福夫人极为惊讶。[8](P226)这两件事足以反映宋美龄的确对普通人缺少一种站在他们角度思考的能力,即使她明白这样的言行可能招致媒体与社会的反感,可是当其处于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时(在信任的父亲面前,气氛轻松的私人会谈中)还是会流露出来。在白宫的工作人员称,在宋美龄眼中除非你是白宫的重要阁员,否则你都只是下人而已。[8](P227-228)而宋美龄喜好奢侈、贪慕浮华,在当时已经众所周知,美国群众疑问:“为什么中国那么穷,蒋夫人却有那么多貂皮大衣。”[8](P228)

自恋型人格的主要症状:对事物倾向于理想化,并且将外界视为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和外界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种追求被崇拜、希望被尊重的特质过度发展就会形成对外界和自身没有做到的事情呈现出容易失望和极为不满的情绪,进而形成一种吹毛求疵、甚至有些冷酷的性格,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事实上他们只崇拜表现的极度完美的人,并认为只有这种人才配和自己做朋友,他们对自我的感觉往往极易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这体现在宋美龄身上比如她声称“非英雄不嫁”。这种性格使得他们分外看重名誉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也同时使得他们自尊心极强,一旦别人没有承认他们优秀就会使得他们感到屈辱、情绪低落、充满戒备。如果他们的意见遭到反对、不被肯定,他们会感到极度气愤、自我保护甚至极度蔑视他人,因为他们认为一旦改变就说明是自己不如人,是软弱。

三、对于宋美龄拒绝访英事件的简单回顾

宋美龄第一次正式受到访英邀约是在 1943 年 1 月 2 日,宋美龄致电蒋介石,问询“克利浦斯电邀妹赴英一行,兄意如何”。1 月4 日,宋美龄致蒋介石电,“据报邱吉尔将来美,请兄将英近日对我交换文件完全详告,以筹对策”,“带来之空军参考材料,多属过去者,请兄派谙悉各种最近配备者,随同大姊文兄来美以便咨询。”1 月 11 日,蒋介石电宋美龄,表示“确息邱吉尔约一星期内到美,如有人来探询中英同盟事,仍应照原定方针要求美国共同参加为辞可也。”[9]可见,对于丘吉尔访英时间,国民政府早有准备。

到2月22日,宋美龄电蒋介石,称英驻美大使哈立法克斯奉英王英后命邀请宋美龄访英,蒋则回电,“英王与后正式令其驻美大使邀请余妻访英,却之不恭,或待甘地绝食期满无碍,或被释放时,再作答复也。”27日,蒋介石电宋美龄,表示“英王英后既来正式邀请,如再拒绝,蒋甚失礼,应即允访英,并仍正式托哈立法克斯转报为宜。”但在3月18日,宋美龄却回电“英王英后邀请妹赴英之议,恐身体不堪负担,决婉言辞谢。”[9]蒋介石的两封电报相距时间只有一天,26日还称要等甘地被释放再做答复,27日则要求宋美龄“即允访英”,届时甘地绝食尚未结束,蒋对印度的同情屈从于不对英国失礼的考量。而宋美龄则没有顾忌蒋的“颜面”,可见作为蒋夫人,宋美龄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受蒋控制,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三次拒绝访英在 3月25日,宋美龄正准备在旧金山市政厅的演讲,顾维钧专程从白宫飞往旧金山向宋美龄转达英王室邀请宋美龄访英的问题。顾维钧分析了访英的意义,认为对于战后形成中美英三国同盟十分有益。宋美龄则谈到了印度感情问题以及接待规格,顾维钧保证会以最高规格接待,最终宋美龄同意在五月三日左右访英,并准备访问两周。但由于丘吉尔发表的一场有关欧洲战场重于亚洲战场的演说,继续被推迟。3 月 26 日,蒋介石电宋美龄,告以“访英问题不必肯定,亦不必答复,观邱吉尔二十一日演词,对世界问题仍无觉悟,对中国观念毫无变更,将来政治似无洽商余地,如吾人此时访英,将被视为有求于人,否则亦只有为其轻侮,或反被其欺诈耳,以余对邱演词之感想,完全为反对罗总统主张而发,未知罗作如何想念,兄定明日回渝。”[9]这次蒋介石的话好像起到了作用,宋美龄对访英之事继续拖延,不置可否,并称蒋介石催她早日回国且罗斯福总统不赞成她访英。[7](P290)3月27日宋美龄发表演讲,谴责了丘吉尔重视欧洲轻视亚洲战场的发言。同时随着艾登外相飞赴加拿大,宋美龄也没有会见艾登。蒋介石责怪宋美龄上次以身体之由拒绝英王室邀请,同时却也认为此时“然邱既侮辱吾国至此,自无访英之理”,算是对宋美龄上次拒绝访英的肯定。

最后一次与英国的交锋是在5月,届时中英在缅甸等问题上急需求得一致。此前一直干扰中英关系的新约也得以缔结,中英之间尽管有很多矛盾,但总体都希望能够在战争中甚至战后作为盟友而非对手。蒋介石电告宋美龄:“丘吉尔即到华府,如能与其见面,则于公私皆有益,此正吾人政治家应有之风度,不必计较其个人过去之态度,更不必存意气,但亦必须不失吾人之荣誉与立场,此事可由顾维钧与哈立法克斯先行接洽,然后由罗总统为之介绍何如?”而宋子文也劝其以大局为重,去华盛顿见丘吉尔,[10](P103)但宋美龄拒绝了,“丘吉尔如来纽约,当约其见面”,“妹需休养,已谢绝赴华府,会议事可由子文总办一切。”最终没有与丘吉尔及其带到美国的100位高级官员会面。宋美龄再次与蒋介石意见相左,并固执己见,使得蒋介石认为“妻十七日来电,表示不愿赴华府与邱吉尔会晤,固执已见,而置政策于不顾,”[9]顾维钧也认为宋美龄拒绝访英是由于“妇女往往比较主观,或许蒋夫人在这件事上又比较感情用事。”[10](P104)

四、根据宋美龄人格类型分析其拒绝访英原因

在宋美龄屡次拒绝访英的决定中,如果将宋美龄和蒋介石的态度作对比,可见下表:

对第一次邀请态度及原因第二次态度及原因第三次态度及原因第四次态度及原因蒋介石静观其变从视甘地绝食情形而定到认为推辞英王邀请失礼,建议接受邀请丘吉尔演讲中涉华部分,建议推辞邀请,静观其变认为于公于私都有益,政治家应该灵活、展现气度,建议接受邀请。宋美龄静观其变未向蒋详述关于局势的原因,称病未接受邀请印度的感情问题,接待规格(得到肯定),丘吉尔的演讲中涉华问题,拒绝邀请丘吉尔拒绝来纽约会面,称病不参加华盛顿方面邀请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宋美龄对于访英的意见很难被动摇,只有一次她听从了蒋介石的建议。而剩余的几次,宋美龄都固执己见。蒋介石的政策改变主要以当时形势改变为依据,宋美龄对这些改变似乎视而不见。事实上宋自始至终在对英问题上没有改变,那些时局变换不作为她改变政策的标准。这与其性格有着很大关系。宋美龄少年时期就读过丘吉尔的传记,对这样一位强权人物应该是崇拜的,即对其理想化。但是随着中英关系中丘吉尔的一系列动作,如拒绝承认中国强国地位、拒绝将中国与英国放在同等高度等,使得在宋心中丘吉尔从神坛跌落,并对其异常失望。这种对英国的印象在其心中固化,无论外界怎样变化,自恋型人格都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且不愿承认自己有错。宋美龄对丘吉尔形成了这种难以改变的看法,当其接收到丘吉尔请其赴华盛顿的邀约时,反应是“应该让丘吉尔来纽约”,因为自恋型人格认为自己是特殊人物需要被特殊对待。而当丘吉尔拒绝后,宋美龄就将这种拒绝视为对自身优秀和特殊性的否定,因而产生了对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机制,甚至产生了对对方的仇视和轻蔑。本来已经有固化的坏印象加之触碰到自恋者自身优越性的底线,使得宋美龄最终没有赴约。尽管蒋介石希望她赴约,且阐明了会面作为一种政治策略的益处,也最终无法改变宋的决定。

五、结语

对于宋美龄拒绝访英原因还可以从“文化自卑情结”的作用以及知觉错误导致的政策或行动错误等角度来探析。人格类型分析只是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中的一种方法,要更好地对精英人物和领导者的人格进行分类,还有很多种方法。本文所运用的主要是经典心理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分析人物的早年甚至婴幼儿时期的经历,来阐释其成年后的行动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本身也有其局限性,没有人能完全穷尽真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宋美龄心理的更好的分析,以及对其拒绝访英原因的探析,仍然有很大的探讨空间,等待学者们挖掘。

注释:

①来自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分析,详见《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②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感受对方苦与乐的能力。也就是说能理解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对自己来说好的事物对别人来说不一定如此,且反之亦然.

[1]尹继武,李江宁.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J].欧洲研究,2005,(1).

[2]尹继武.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欧洲研究,2004,(1).

[3]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序)[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洪亮,姚岚.宋美龄在美国[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5]弗洛伊德.论自恋:导论[A].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C].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

[6]陈廷一.宋美龄全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7]刘毅政.宋美龄评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8]佟静.抗战中的宋美龄[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9]宋青红.1942 ~ 1943 年宋美龄访美期间蒋宋政治互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5).

[10]阳雨.外交的绝响:宋美龄在1943[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3.

猜你喜欢

访英宋美龄丘吉尔
本期导读
宋美龄戒烟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段子里的丘吉尔
爱上宋美龄,没有罪
博客语录
丘吉尔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