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普通人的交往故事

2018-06-24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52期
关键词:湘乡辫子长沙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5周年。毛泽东非常善于与人相处,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如鱼得水。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因此,他也留下了很多和普通人真诚交往的佳话。

许志行与毛泽东的奇缘

关于毛泽东的史料不计其数,但是谁最早把毛泽东写进小说,则存在一定疑问。经鲁迅研究专家倪墨炎考证,“许志行的短篇集《孤坟》……在我国小说中第一次描写了毛泽东的形象”。由此也引出了作者许志行与毛泽东的一段奇缘。

毛泽东的亲笔信“救驾”

《孤坟》于1929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其中有一篇《别长沙的一天》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写主人公1922年离开长沙去浙江投考师范学校,临走那天,“看看上午时候还早,就到清水塘去辞别M先生”。这位M先生据上下文看,就是毛泽东。

许志行生前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1966年“文革”开始后,批斗“牛鬼蛇神”的“斗鬼风”迅即波及上海师大。

令人蹊跷的是,在大批遭灾的文化名人中,却不见许志行的影踪。

原来,这是有原因的。当一群红卫兵闯进许家,呼叫着欲抄家揪斗许志行时,许志行于惶惑之中,急中生智拿出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写给他的十几封信。当时有一封毛泽东的信就足够风光了,何况十几封!得此庇护,许志行在“文革”十年中幸免于难。

在武汉与毛泽东萍水相逢

许志行原姓潘,1901年4月出生在江苏吴县。因自小家贫,于11岁那年被送给许姓人家,易名为许志行。

许志行少年时代即浪迹江湖,先被养父母送到上海当学徒。他不堪忍受奴隶般的学徒生活,一心想背书包上学堂,于是逃回家中。许家又将他送到浙江嘉兴去当学徒,做了不到两年,他又逃回家。为此,养父母火冒三丈,索性将他送至离家更远的地方——湖南长沙的一个亲戚家,托人进入一家五金玻璃店当学徒。岂料,三天后他又离店出逃。

出逃的许志行沿着粤汉铁路步行到武汉,乞宿在汉口一家小旅馆里,那时他才18岁。毛泽东当时已是湖南学运的领导人,正以驱逐军阀张敬尧赴京公民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进京请愿,从长沙出发,途经武汉,也下榻在这家旅馆,巧遇落魄流浪的青年许志行,从而揭开两人私交的序幕。

许志行把自己的家世遭遇,以及自己厌恶学徒生活,一门心思想读书的愿望,详细地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对许志行的悲凉遭遇深表同情,对他决心读书成才的志向很是赞赏,便诚恳地对他说:“我马上要去北京,你先暂时回家乡等待机会,你把通讯地址留给我,等我北京办事回到湖南之后,我一定帮你出来继续求学,你看如何?”许志行点点头,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

毛泽东助他求学

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胜利后,毛泽东返回长沙,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主事(教导主任),并筹集资金在附小高年级部创办了“成人失学补习班”。此后,毛泽东致信通知许志行急赴长沙入学。许志行惊喜万分,当即悄然离家直奔长沙。毛泽东引荐他进了“成人失学补习班”读书,并担负他的一切生活学习费用。

许志行在毛泽东的帮助下,在长沙读了近两年的书。由于许志行是外省人,不能报考免费的湖南师范学校,毛泽东就建议他报考浙江省立师范学校,也是免费的。不久,许志行返回浙江,果然考进了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许志行的买书钱和零用钱,大部分仍由毛泽东资助。

1949年5月27日,陈毅率领第三野战军解放大上海,毛泽东的名字,随着广播、报纸、歌声传遍黄浦江畔。许志行看着毛泽东的画像,分外亲切兴奋。6月10日,他满怀激情给毛泽东寄信。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在国庆节后回复了许志行一封信,勉励他“你在上海教书甚好,教书就是为人民服务”,并回复了他询问的有关情况。

此后,他们又陆续通了多封书信,毛泽东还邀请许志行到北戴河避暑,到北京做客。

毛泽东和他的“剪辫子”同学

1936年夏,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与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了在驻省湘乡中学的生活片断;其间,毛泽东风趣地对他讲了一个关于“剪辫子”的故事:“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在我的学堂里,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为了发泄“排满”情绪,他们反对留辫子。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去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不守信用。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出其不意强剪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个人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从讥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发展到主张全部取消辫子了。”故事中提到的和他一起剪辫子的朋友,就是毛泽东的同学胡崇诚。

胡崇诚,今双峰县梓门桥镇黄石村(原湘乡望春乡龟灵桥)人,生于1894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1910年毛泽东就读于湘乡东山小学时,胡崇诚与毛泽东系同班同学。翌年春,两人前往长沙,一同考入湘乡驻省中学预科班读书。

武昌起义后,湘乡驻省中学堂停办,毛泽东毅然参加湖南新军。半年后退役,考入省立第一中学读书。胡崇诚则在辍学半年后,于1912年回到刚复学的湘乡驻省中学堂学习。他俩虽不再同学,但交往仍然密切。1915年,胡崇诚在省城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在龟灵桥正公祠堂教了几年书,尔后弃教从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8日,胡崇诚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追怀往事,诉说离情,报告家乡的建设盛况及社会治安状况。

1950年3月14日,毛泽东给胡崇诚复信:

崇诚学长兄:

去年旧历九月十八日大示奉悉,极为欣慰,迟复为歉。承惠瑶章,弥见推爱。尚祈时赐教言,以匡不逮。敬颂大安!

毛泽东

1950年3月14日

胡崇诚接到毛泽东的信后,人们纷纷前往他家祝贺。曾有人劝他:“赶快拿着信到北京去,毛主席有好工作给你。”但他坚辞不去,更从不以此炫耀,以免给毛泽东和当地政府添麻烦。他依旧留在乡下,当一名普通医生,矢志为乡亲们解除疾苦。

毛泽东和他的“上海女儿”

1961年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晚上9点,“芦林一号”别墅屋内灯火通明,踏着华尔兹的节奏,首长们和各自的舞伴跳起欢快而轻盈的舞来。

此时,江西省农垦厅文工团女演员邢韵声正坐在角落,默默望着热闹的舞池。偶然间,毛主席一眼看见坐得较远的邢韵声,心中似乎有所触动,她长得有些像自己的女儿。于是毛泽东朝她这边招了招手。邢韵声又惊又喜,高兴地跑到毛泽东身边,好半天才红着脸望着毛泽东,声音发颤地叫了一声:“主席……您,您好!”

毛泽东朝邢韵声伸出大手说:“咱们来跳个舞吧!”

邢韵声喜出望外,连忙跟随毛泽东进入舞场。两人欢快地跳起舞来。毛泽东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邢韵声……”她还不停地解释着每个字,生怕主席不知道是哪三个字。毛泽东听了说:“这名字好。”又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

“上海人。”

“喔,阿拉上海人。”说罢两人同时大笑起来。

当老人家的手触到小邢手上的老茧时,不禁有些心疼起来。毛泽东慈爱地说:“你还算是吃了苦的孩子……不过,劳动能克服娇气。我有个女儿叫‘娇娇,就是怕她太娇了……”

在庐山的那段日子是邢韵声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毛泽东不但经常和她跳舞,带她在芦林湖游泳、林荫道上散步、书房中聊天,还准备把身边的警卫员介绍给她做对象。当她说已经找了男朋友时,毛泽东非常高兴,还想见见她的男友。

庐山会议一结束,邢韵声想到毛主席也要离开庐山了,阵阵离愁别绪不觉袭上心头。其实,毛泽东在百忙中仍然关心着被他视为女儿的邢韵声。就在毛泽东下山的那天早晨,毛泽东的警卫员便敲门叫醒邢韵声说:“快起来,主席今天要走了,他想见见你……”

邢韵声一跨进门就看见由于政务繁忙而带着倦意的毛泽东,她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哽咽地说:“主席,您,您今天……就要走呀……”

毛泽东点点头:“小邢呀,你是我的好朋友,我知道你会送送我……”

这话反而使邢韵声更加难过,眼泪把手绢湿透了。在很短的沉默中,毛泽东注视着桌上的手表。这块老掉牙的手表是毛泽东在江西瑞金时指挥作战用的。也可能是感情太深,他一直舍不得换下来。岁月使表壳失去了光彩,时间刻度也模糊不清。

邢韵声再看看自己手上的手表,可比毛泽东那块表“高级”多了。她立刻把自己的手表取了下来,双手递给毛泽东说:“主席,你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现在要分别了,我没什么东西送给您,这块表就送给您做个纪念吧……”邢韵声边说边哭,已成泪人。毛泽东的情绪也有所感染,他像慈祥的父亲哄逗正在哭鼻子的女儿:“你是个大方人啰,我也不能小气。”他翻着桌上的诗稿书法作品,从中挑了一幅《七律·长征》对她说:“就送这首诗给你吧!”

第二年3月,毛泽东来到南昌,住在江西宾馆。已经结了婚的邢韵声又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先伸出手握住小邢的手,发现她的手上没戴表,就说:“小邢呀,你把手表给了我,你自己还没表呀?”

结婚后,邢韵声经济并不宽裕,不打算买表。她只好说:“不着急,眼下我也用不上。”毛泽东认为没表对工作、学习、生活不方便,就把这事挂在心里。不久,他托我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同志买了一块手表送给邢韵声。

猜你喜欢

湘乡辫子长沙
雪山姑娘辫子长
长沙之旅
“魅力龙城 文化湘乡”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关于Brunnian辫子群的相对李代数的基
湘乡文化发展的历史与概况——《湘乡县志·艺文志》与《湖南省志·艺文志》之比较分析
我眼中的长沙
湘乡治超的八个关键词
湘乡农运领袖沈春农
长辫子老师教认字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