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走进吴哥遗址群
2018-06-24张琦
文 图 /张琦
昂首远眺的石狮守护着王朝的宗庙
暹粒是寂静的城。吴哥遗址群的故事终结在被暹罗人攻破城门的那一刻。鼎盛的王朝、辉煌的宫殿、雄伟的石狮,都被埋入历史的荒烟蔓草中。走在这里,踏着光影,穿过人潮,找一个寂静的角落,除了自己,再无他人。美丽的天女在微笑,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身姿曼妙;庄严的佛像唇角微翘,像是在喃喃低语,那种治愈的力量让心都空灵了。漫步在吴哥窟内,会有种时空交错的恍然。长廊间的雕塑都复活了,金戈铁马在我的身边呼啸而过,壁上的天女随着音律开始了一场华丽的宫廷乐舞,小心翼翼的臣子在陡峭的台阶上匍匐前行。这是王朝的戎马天下,是王朝的宫廷盛宴,是王朝鼎盛的过往。
罗洛斯遗址
王朝初兴:罗洛斯遗址
清晨的暹粒城有些许杂乱,穿过小小的城,向东南而去,没过多久就到了罗洛斯遗址群。吴哥王朝的开国君王阇耶跋摩二世在湄公河下游的磅湛建立了国都,第二位君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将都城迁到彼时洞里萨湖旁土壤肥沃的罗洛斯,开启了吴哥王朝的新篇章。罗洛斯遗址群包括巴孔寺、普力科寺和洛雷寺三处遗址。
普力科寺是祭祀吴哥王朝开国先祖的寺庙,由六座红砖堆砌而成的塔组成,分别祀奉王朝的六位先祖。用红砖砌筑庙宇,再在砖上雕出神祇的模样,这是吴哥王朝将都城迁往大吴哥之前的建筑风格。在这之后的吴哥遗址群,建筑材料绝大多数都改用了石材。
宗庙与信仰:巴肯山
9世纪末,耶轮跋摩一世将都城由今暹粒的东南迁到了暹粒的北部,建造了今日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吴哥城”。王朝的统治者信奉印度教,觉得每一位王都是神化身到人间来进行统治。耶轮跋摩一世将国家宗庙建在了城旁暹粒平原的制高点巴肯山上。从山脚下沿着土路一路上去,路程并不艰险,有日暮时的微风相伴,步伐也格外地轻快。到了遗址群的台阶下,我才心生敬畏——宏大的宗庙遗址矗立在陡峭的、数不清级数的台阶之上。我几乎是雀跃地往前奔去,台阶很窄,窄得只能放下半只脚,却丝毫不影响愉悦的心情。在台阶上的每一步,我都怀着小心翼翼却又惊喜的心情。也就是在这些台阶上谨慎地行走时,我想通了为何从前的高棉人要将石质的台阶修筑得如此陡峭。印度教相信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住着印度教的神祇。巴肯山上的宗庙遗址也是须弥山的一种象征,台阶的陡峭正是要让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高棉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砖雕神祇
壁上的神像
到达台阶上的平台时,夕阳正好将天边染成火红的颜色,一轮耀眼的红日缓缓落下。王朝的遗迹早已惊艳了时光,惊艳了每一个过客。远眺山下,是宏伟的吴哥寺,回身看平台上的建筑,湿婆神的雕像宁静而庄严。不知一千多年前的耶轮跋摩一世站在这里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吴哥?
班蒂斯蕾的门楣
永生的追求:班蒂斯蕾
大吴哥城的东北,有一座叫作班蒂斯蕾的寺庙,更多的人喜欢将这里叫作“女皇宫”。砖雕的墙壁上,容光照人的女子提着裙角缓步而来。吴哥王朝的都城从罗洛斯迁到大吴哥后,建筑材质就发生了变化。罗洛斯遗址的建筑多为红砖建造,而在迁都之后的建筑,则变成了石雕。然而,10世纪中期所建的班蒂斯蕾,却再次用上了红砖。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时的砖雕艺术繁复精美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班蒂斯蕾的门楣将这种巧妙的砖雕艺术发展至了极致。印度教著名的神话“搅动乳海”中,众神与恶魔阿修罗为获取永生甘露而战,乳海在剧烈的翻腾中诞生了世间万物,月亮从浪花间升起,如意树在海水中发芽开花,吉祥天女踏着波浪乘风而来。花瓣一般的浪花肆意地盛开着,一朵接着一朵,澎湃地向我奔来。月亮的光华晕开了,天地不再混沌,晨露在菩提叶上摇曳,朝阳自东方升起,众神与人都开始了各自的生活,那场争夺永生而发生的战斗已经是远古时的事了。然而,对于永生的追求,却留在了千年前高棉人的心中。另一个在班蒂斯蕾中常常出现的形象便是猴神哈奴曼了,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是哈奴曼的主人,罗摩美丽的妻子被魔王劫走,哈奴曼机智勇敢地征服了可怕的魔王,救回罗摩的妻子。是以在印度教中,哈奴曼象征了忠诚与勇敢。在吴哥遗址群中,随处都能见到哈奴曼的身影。更有学者提出《西游记》中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是受到了印度教猴神哈奴曼影响所创造出来的。
班蒂斯蕾中的猴神哈奴曼
伟大的陵墓:小吴哥
小吴哥在大吴哥城的东南,也被称为吴哥寺,是苏利耶跋摩二世为自己修建的陵寝。在整个吴哥遗址群中,小吴哥是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建筑。早起出发到小吴哥,正好赶上一轮红日在城后升起,护城河宽阔的水域上泛着粼粼的波光。小吴哥坐东面西,和吴哥遗址群的其他许多建筑都不同。关于它的朝向,引起了太多的猜测。有人说因为小吴哥是陵墓建筑,所以改变了朝向,也有人认为是受到了东面暹粒河的限制。
浮雕上的征战场面
沿着护城河上的引道往前走,两侧水面好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给了我一场镜花水月,仿佛看到苏利耶跋摩二世带着臣子从这里匆匆走过,听到了他们行路间衣摆的摩擦声。没多久天空飘起了雨,我在曾经的藏经阁里避雨。点点滴滴的雨打落在台阶、廊下,抬头向上望去,是一方天空。近千年前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是否也曾在这里驻足,是否也抬头仰望过这一片天空,是否在为自己营造陵墓的同时却又怀有一个永生的梦想?片刻的停步后,冒雨继续前行。一路走过精雕细琢的古老建筑,神祇、征战、宫廷乐舞,一幕幕在眼前浮现,而走过的建筑,分别是高棉人眼中的地狱、人间、天堂。从小吴哥出来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寺中的猴子在寺庙的屋檐上行走,敏捷的动作在夕阳的衬托下带着几分苍凉。它和它的祖先就是这吴哥的守护者吧,它们看遍了吴哥王朝的繁盛与落幕,看遍了我们这些来来去去的游人。
空寂的吴哥寺
倒塌的建筑
倒塌的藏经阁
王朝的残阳:废墟之美
公元14世纪,暹罗的军队如潮水般向吴哥涌来,战火在吴哥城中蔓延。富丽堂皇的宫殿被推翻,暹粒河被血色染红,妇孺们的哭泣在城中蒙尘,瘟疫大肆蔓延。昔日辉煌的吴哥城再没了往日的生机,统治者将王朝的首都迁到了金边。自此,吴哥开始了长达四百余年的沉寂。
19世纪60年代,法国植物学家亨利在密林中发现了一处废墟。自此,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吴哥这个地方,许多国家和机构都加入了保护吴哥遗址群的工作。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对高盖地区古迹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法国承担了巴方寺的修复工作。1998年,中国文物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大吴哥城周边的周萨神庙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并在其后制定修复方案并进行修复。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茶胶寺展开了考古勘探和发掘。
走在吴哥遗址群内,常常能让人反思,文明是什么?是华美的宫室?是一幕幕悠长的石雕壁画?还是巨石上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纪年文字?我想,文明是吴哥的废墟间开出的花,它经历过鼎盛和繁华,也经历过离乱和战火,荒烟蔓草、风雨迷离,却仍然顽强生长。你看,它的微笑,吸引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