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出水瓷器
2018-06-24毛敏
文 图/毛敏
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在突破海洋羁绊、实现交流互通进程中所铸就的不朽丰碑,一般认为其形成于秦汉,唐中期以后开始繁荣,宋元趋于鼎盛,明清逐步转型。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漆器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域外的香料、珠玑、琉璃、金银器、珍禽异兽等传入中国,藉由这种商品贸易,宗教、制度、科技、文化等也因跨区域交往而更加灿烂辉煌。
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大海并非坦途,在航海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船舶遇风波沉溺的事件常有发生,尤其是以福建为代表的东南沿海,许多航道蜿蜒艰险、许多航区暗礁林立,在海上丝绸之路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外销瓷器中的一部分未能达到预期的港口或地点,它们随着失事、遇难的船只沉没海底,这在当时是一场灾难,却为今天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海底遗珍。
对沉船进行科学考察需要水下考古技术的支撑,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国已发掘了一批以宋、元、明、清时代为主的沉船,成组合出土了大批瓷器、金属器和香料等。对沉船及其出水物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古老航道上沉没船舶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去了解古代航海贸易的面貌,也为今天我们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最直接、最生动也最真实的依据。
“黑石号”出水青釉褐绿彩云气纹碗
“黑石号”出水青釉褐绿彩鸟纹碗
“黑石号”出水酱釉鱼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青釉褐斑瓷碗,碗心有“湖南道草市石渚孟子有明樊字记”等字样,证明该产品出自长沙石渚
“黑石号”沉船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发现一艘沉船,因沉船位于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故名“黑石号”。经过打捞出水6.7万多件唐代瓷器、金银器、玻璃制品、铜镜及银锭等,其中瓷器占98%以上,除200余件越窑青瓷、300余件邢窑白瓷、3件巩县窑青花瓷、近200件白釉绿彩瓷器以及一些广东窑系的产品外,剩余5.6万余件瓷器均为长沙窑产品。根据一件长沙窑瓷器上“宝历二年(826年)”的铭文,推测该沉船属晚唐时期。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瓷器组合与扬州唐代遗址出土瓷器组合完全一致,而且这种器物组合未见于其他唐代港口城市的遗址中,因而其出发地很可能是扬州。又因为“黑石号”船体构建连接采用穿孔缝合的方式,与文献中记载的波斯湾海域的希拉夫、苏哈等地的船体一致,即采用了阿拉伯造船技术的独桅三角帆。由此,一般认为“黑石号”是一艘从扬州出发,满载中国瓷器等货物的阿拉伯商船,在返航途经勿里洞附近因触礁而沉没。
“黑石号”沉船海底场景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瓷碗
“黑石号”与当时唐帝国和阿拉伯之间的贸易密切相关,它满载的瓷器等货物,印证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繁盛。
“华光礁I号”沉船
1996年,在西沙群岛华光礁附近发现一艘南宋沉船,后被命名为“华光礁Ⅰ号”。该沉船是中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也是首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船身横断面呈V形,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属远洋福船。
“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万余件,其中瓷器8000余件,主要为青白瓷,青瓷次之,还有一定数量的酱褐釉瓷器。出水瓷器以福建闽清义窑产品为主,还有龙泉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磁灶窑、南安窑、松溪窑等的产品。
“华光礁Ⅰ号”水下考古
“华光礁Ⅰ号”出水青白釉印花粉盒一组
“华光礁Ⅰ号”出水义窑青釉碗一组
据推测,该船应当是从泉州港出发,行至西沙群岛华光礁附近时,突遇强风大浪,被巨浪整个托起抬入礁盘内,船体碎裂而沉没。
试验用辣椒(长35~45mm、直径10mm左右)品种为“朝天椒”,选择颜色鲜红、个体均匀、香辣味浓郁、无霉变、无病虫害和无机械损伤的鲜辣椒。
“南海I号”沉船
1987年,广州打捞局配合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结果并没有找到这艘沉船,却意外地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南海Ⅰ号”的沉船。经过多次勘探和试掘,发现该沉船保存状况良好,船舱内可见摆放整齐的精美瓷器和金属制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环中国海区域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
木船沉入海底后受氧化和海洋生物破坏,一般很难保存下来,“南海Ⅰ号”现存长度超过30米,甲板的外轮廓基本完整,上甲板及以下部分保存得相当完好,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衡量,像“南海Ⅰ号”这样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的12世纪沉船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价值难以估量。鉴于“南海Ⅰ号”的完整性和重要性,2007年12月,该船通过整体打捞的方式被移入广东阳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并对外开放展示,这一工程在我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界都是一次创举。
截至2015年底,“南海Ⅰ号”共发现文物1.4万余件(套),其中瓷器1.3万余件(套)、金银器近400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万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据估计“南海Ⅰ号”中保存的文物总量应在6—8万件(套)左右。
“南海Ⅰ号”所发现的瓷器数量巨大,包括来自江西、浙江和福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磁灶窑等宋代名窑产品,景德镇窑瓷器多见芒口碗、深腹碗和花口盘;德化窑产品主要为个体较小的粉盒、瓶、罐,以及较大的碗、执壶等;龙泉窑产品包括葵口或菊瓣纹碗、盘、碟等;磁灶窑产品多为低温铅绿釉器,部分产品造型和纹饰具有仿金属器风格。
从考古发现来看,“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中期的沉船,其始发港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其目的地可能是东南亚或中东地区。
“南海I号”整体打捞现场
“南海I号”出水文物
“半洋礁一号”沉船
2010年在福建龙海隆教畲族乡东南海域半洋礁的北面发现一艘沉船,后被命名为“半洋礁一号”。该船被破坏较严重,仅存一侧船体,船上未发现成堆船货,品种相对单一,该船出水瓷器主要是福建窑口产品,主要为黑釉盏,应当是福清东张窑产品,其次为青白釉瓷碗和盘、陶盆、陶壶、铜钱等。根据出土物研究,“半洋礁一号”应当是一艘宋末或者元代的沉船。
“新安沉船”
1975年,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域发现一艘沉船,我们通常称之为“新安沉船”,该沉船地点是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绘航路的群山列岛处。1976—1984年间,韩国文化财管理局先后共进行了10次大规模的发掘,出水了沉船遗骸及大量文物。
该沉船残长约28米、宽约6.8米,船体由7个舱壁分成8个舱,该船隔舱壁、舱壁肋骨的构造和装配与中国木船建造技术一致,一般认为该船是建造于福建的福船船型。
“新安沉船”出水大量文物,主要有铜钱、陶瓷器、金属器、石材、墨书木简、紫檀木、香料、药材、胡椒和果核等等。其中,数量最多的为铜钱,达28吨,皆为中国铸造,年代包括唐、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最晚为元代“至大通宝”。出水2万余件陶瓷器,仅7件高丽青瓷和2件日本濑户窑釉陶,其余皆为中国陶瓷器,以龙泉窑青瓷器居多,约占60%,器形有盘、碗、香炉、瓶、罐、执壶、高足杯、匜、盆、盏托等,皆为元代流行造型。另外景德镇窑白瓷和青白瓷共5300余件、黑褐釉瓷器500余件,这些陶瓷器的产地,涵盖了浙江、江西、福建、江苏、广东、河北等,几乎涵盖了当时各地代表性窑厂。出水金属器729件,有瓶、香炉、灯盏等配套的宗教文物和锁、铜镜、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品。
“半洋礁一号”出水文物
“新安沉船”出水龙泉窑青瓷牡丹纹瓶
“新安沉船”出水龙泉窑青瓷龙纹瓶
根据出水文物的特征、墨书文字,并结合文献,初步推断“新安沉船”应该是元至治三年(1323)从庆元港(宁波港)出发,前往日本博多港进行贸易的海船。
“大练岛Ⅰ号”沉船
2006年,福建平潭大练岛西部海域发现一艘遭到严重盗捞的沉船,次年,考古人员对该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将其命名为“大练岛Ⅰ号”沉船。沉船船体破损严重,首、尾均残,仅存部分船体的底部。目前出水遗物绝大多数为瓷器,包括603件青釉瓷器、3件陶罐、1件陶瓦和1件铁锅。“大练岛Ⅰ号”沉船出水青釉瓷器均为龙泉窑产品,器形主要有大盘、洗、小罐、碗等,装饰方法主要有刻划、模印、贴花等,纹饰主要有水波、卷草、花卉、双鱼、龙纹、松鹤以及仕女等。
据推测,“大练岛Ⅰ号”沉船应当是元代中晚期,从福州港或温州港出发,向南航行前往东南亚的贸易商船。
“南澳Ⅰ号”
“大练岛Ⅰ号”水下考古前的准备
“大练岛Ⅰ号”出水文物
2007年,在广东汕头南澳海域南澳岛附近发现一艘沉船,后被命名为“南澳Ⅰ号”,船长约24米、宽约7米,共发现25个隔舱。经过三年的水下发掘,发现各类出水文物约3万件,包括瓷器、陶器、金属器、石器、骨器、漆木器以及近2万枚铜钱。其中,瓷器数量占绝大多数,以青花瓷器为主,还有一些五彩和青釉瓷器,器形有盘、碗、罐、杯、碟、盒、钵、瓶等。这些瓷器主要来自漳州窑和景德镇窑,以漳州窑为主。
根据出水瓷器的特征,推断“南澳Ⅰ号”应当是明万历(1573—1620)时期的一艘商船,出发港很可能是漳州月港,当时正是漳州窑外销瓷器兴盛之时,也是景德镇窑官搭民烧,民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万历号”沉船
2004—2005年,瑞典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因沉船中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因而该沉船被定名为“万历号”。“万历号”船身很小,长度在18米左右,结构属于欧洲设计,打捞出水约10吨破碎瓷器,其中完整和半完整器只有7000多件,估计原载瓷器至少有3万件以上。出水瓷器大部分是被称作“克拉克瓷”的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器形有盘、碗、碟、盖罐、盖盒、军持、葫芦瓶、玉壶春瓶、茶壶等,其中有2000余件带铭瓷器,内容涉及年号、工匠和作坊名称以及防伪标志。
“南澳Ⅰ号”沉船文物出水场景
“南澳Ⅰ号”沉船出水文物
“万历号”水下考古工作
“万历号”还出水了雕刻天主教十字架的象牙和两个葡萄牙家族徽章的方瓷瓶碎片,因而推测这艘沉船是一艘葡萄牙帆船。由于船上发现了天启年间(1621—1627)风格的瓷器,因而推测其年代应当略晚于万历时期。
“平顺号”出水白釉红绿彩仙鹤寿桃纹盘
“平顺号”出水青花凤凰图盘
“平顺号”出水青花丹凤纹盘
“平顺号”出水青花仙人图攒盘
“碗礁一号” 瓷器出水场景
“碗礁一号”出水瓷器
“平顺号”
2001年,越南中南部平顺省沿海海域发现并打捞一艘沉船,船体结构具有中国船只特征,后被命名为“平顺号”。沉船长约24米、宽8米,分为25个狭窄的空间,船中装载的货物主要是瓷器和铁锅,瓷器绝大多数为漳州窑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瓷器,总数达到3.4万件以上,铁锅则为同一风格的平底锅。
该船出水瓷器具有鲜明的明末风格,推测该船属明代万历年间,从中国出发到今马来西亚地区的途中沉没于越南海域。
“碗礁一号”
2005年,福建平潭屿头乡北侧碗礁附近发现一艘沉船,当地渔民进行大规模盗捞,考古机构很快介入并进行抢救性发掘,该沉船被命名为“碗礁一号”。该沉船出水瓷器17000余件,均为清代康熙早、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大部分都是青花瓷,还有少量青花釉里红、单色釉器和五彩器, 器形主要有将军罐、筒瓶、筒花瓤、凤尾尊、盖罐、炉、盒、盆、盘、碟、碗、盏、杯、盅、葫芦瓶等。
这些瓷器很可能是在景德镇装船之后,从赣东南进入闽江水系,再顺江而下出闽江口。此路线是景德镇瓷器出海前在国内运输的传统路线。根据其沉没地点——闽江口以南的海路航道上,可知它正向南航行,朝着外洋驶去,目的地有可能是欧洲。
瓷器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明,从诞生之日起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逐,也正因此,“瓷器”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之一,载入史册、光耀千古。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远销世界各地,成为风靡全球的畅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