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渔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规划建议
2018-06-23刘宇
刘宇
摘 要:渔港作为渔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渔船避风停泊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渔货装卸、交易中转、冷藏加工、物资补给、后勤服务、渔船渔具维修等重要功能。全面分析大连市渔港建设存在的问题,合理制定渔港发展规划,对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渔港;渔业经济;渔港规划;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14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渔港规划与建设工作,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大连市渔港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渔港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漁港的安全生产服务与保障功能日益提高。渔港在渔业防灾减灾、保障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渔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渔港建设概况
截至2015年底,大连市黄、渤海两岸共分布各等级渔港170座,中心渔港3座,分别为旅顺口区董砣子渔港、瓦房店市将军石渔港、金州新区杏树渔港;1级渔港6座,分别为高新园区龙王塘渔港、普兰店市皮口渔港、长海县4块石渔港、东獐子渔港和红石渔港及中山区老虎滩渔港;达到2级标准的渔港49座;3级渔港及自然渔港112座。基本形成了以中心渔港为龙头,1级渔港为主体,其他地方重点(2级)渔港为补充的渔港建设格局。
2 渔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至今,大连市渔港建设有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大连市渔港整体建设水平依旧不高,发展不均衡、渔用码头岸线短缺等问题仍然明显。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大连市渔港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渔港建设发展不均衡,重点渔港数量偏少
大连市渔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部分渔港建设进度缓慢使得规划项目未能全部实施。如原规划为中心渔港的黑岛渔港由于建设规模调整等原因影响了项目进度未能启动建设;原规划为一级的皮口渔港,虽已启动了建设计划,由于设计内容变更等原因直接影响了项目进度,目前仍未能达到相应的规模。由于上一阶段的规划布局未能全部落实,大连市渔港建设发展的不均衡性依然明显。从渔业产值和渔船拥有量来看,重点渔港数量仍旧不足。
2015年大连市渔业产值460亿元,庄河地区占大连市总数近30%,但该地区尚无一座1级以上渔港;长海县渔船拥有量占大连市总数约40%,而长海县仍无1座中心渔港。与构建成为“中心渔港为龙头,1级渔港为骨干,2级渔港为基础”的渔港体系还有较大差距。
2.2 有效避风水域不足,难以满足防灾减灾需要
渔船避风是渔业安全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大连市现有2级标准以上的渔港58座。由于大连市地理环境等因素特点,受天然山峰或岛屿屏障掩护海域稀缺,大连市仍未能建成一座真正意义的防台避风渔港。恶劣天气来临时,渔船若回港避风,只能拥挤于部分水域环境尚可的港区,渔船走锚、碰撞等现象时常发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渔船若上岸避风,只能采用机械设备吊运或以搁滩方式上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无法有效保障港内渔船和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3 渔港岸线资源逐渐减少,发展空间受到压缩
大连市经农业部颁布确权的渔港196座。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推进及空间的延伸,渔港岸线资源被挤占的现象日益明显,据统计大连市现有渔港数量较“十一五”期末减少32座,尤其以3级渔港和自然港湾居多。城市建设的填海造地工程直接占用渔港岸线,相应的补偿或转港工作却进展滞后。占用渔港资源的现象直接导致渔船失去停泊、补给场所而最终无处停靠,渔业发展空间受到压缩,渔业生产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渔港与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是紧密结合的,在服务功能上是相互完善的,而城市规划设计中,对渔港建设的预留空间普遍偏小,造成渔港后方陆域空间狭小,如旅顺口区西湖嘴渔港,因渔港后方紧邻城市规划用地,集疏运及后方配套建设被迫停滞。长此以往,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缺少有机结合和精密联系,港城联动发展也受到制约。
2.4 经济结构单一,制约渔港功能多元化发展
大连市大部分渔港属传统的生产服务型渔港,仅是满足捕捞渔船停泊和装卸的功能需求,由于近年来渔业资源萎缩,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传统渔港的经营性不高,渔民收入增速缓慢。但大连市多数渔港缺乏良好的生产、生活、休闲等设施,距离真正意义上综合性的多功能渔港还有很大差距,制约了渔港多项现代化功能的发挥。
3 规划建议
大连市重点渔港应考虑沿海各县市区渔业资源条件及自然条件,渔业产业现状,渔船、渔港分布情况等,并结合未来渔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布局。大连市未来将继续加快渔港建设进度,着重推进渔港防波堤、护岸、码头和渔政执法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水产品加工、交易市场等经营性设施,同时继续加强小型渔港维修工作。
3.1 加速推进大连市重点渔港建设
根据各县区渔港建设需求,重点考虑各港与相关规划协调性等因素,延续目前已批复和正在建设的工程,优先开展东獐子渔港、杏树渔港、将军石渔港、扇子石渔港等重点渔港的建设工作。
3.2 逐步完善渔港导助航配套设施
渔港导助航设施是实现港口服务功能的配套条件,为渔船进出港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是港口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港导助航设施缺失制约渔港建设及渔港经济发展,危及渔港、渔船及渔民安全。
为了有效地保障船舶航行与作业安全,发挥渔用航标的作用,切实维护广大渔民的根本利益,规划期应加大对渔港导助航设施建设及维护的投入,为1级及以上渔港配备完善航标设施,提高航标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渔船通航安全。
3.3 加强渔港生态环境保护
渔港建设期基础设施的施工和渔港运营期污染物的排放会对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集中精力加快渔港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好渔港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规划期内,1级以上(含1级)渔港需配备不少于1艘清污船。渔港建设必须遵循《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要求,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专项工作。
3.4 科学协调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渔港建设项目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以及环保相关规定相协调,并在取得相关审批后,进一步开展后续工作。渔港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托,是渔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渔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渔港投资建设主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为保持渔港建设和渔港规划动态、弹性发展,更有效地指导渔港建设工作,因此,对渔港规划建设任务,在协调好各项相关规划后,可根据其建设情况、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渔业发展需求适度提前开发。
4 结语
近十年来,大连市渔港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渔港辐射力日益增强,产业链逐步延伸,渔区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大连市渔港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渔业发展的需要、建设海洋渔业强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全面分析大连市渔港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及未来时期渔业经济的政策形势,合理制定渔港发展规划,对于优化大连市渔港布局、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渔港综合服务生产功能,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和海洋渔业强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卫玉桐,高立础.日本渔港建设的现状[J].渔业信息与战略,
1987(8):10-15.
[2]高强,王苧萱.我国渔港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渔业经济,2010
(1):155-160.
[3]夏德鹏.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综合型渔港码头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