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统游戏点亮快乐大课间
2018-06-23宋华伟樊爱民
宋华伟 樊爱民
摘 要:本文论述学校借助外来务工家长中蕴含的儿童传统游戏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全面开展学玩活动;以“学段菜单”“自选超市”的方式将其引入阳光大课间,打造了以儿童传统游戏为主的“五段式大课间”体系,突出体现了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趣味性、形式的灵活性、锻炼的实效性和功能的多样性等特点;并通过班级、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多元评价,促进活动效果,特色大课间成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儿童传统游戏;点亮;大课间;学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23-02
一、挖掘体育资源,推开游戏学玩
笔者学校生源92%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农村,通过问卷星调查得知,家长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借此有利条件,学校发起征集儿童传统游戏倡议,很快热心家长们便通过图文介绍、视频资料和现场讲解演示等方式,提供了大量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儿童传统游戏资源。学校立即组织骨干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汇总、整理,将精选出的游戏分成对抗、合作、技巧、协调、益智等五大类,建起学校儿童传统游戏资源库。随后,从各学段选择一个班进行试点,在实践中逐步优化和完善规则、玩法和评价方式,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儿童传统体育游戏精选》,印制成册,全校使用。
接下来,依据学校方案分别从体育课、课外活动、社团和家庭等多个场域全面铺开学玩活动。对那些技术含量高、规则复杂的项目,直接聘请有特长的家长和社区技艺人到校传授经验,很快全校上下掀起了学玩儿童传统游戏的热潮。
二、采取三大举措,游戏走进课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练,师生们技能水平提高很快,将儿童传统游戏引进大课间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于是,我们通过制定“学段菜单”、合理规划场地、开设“游戏超市”等三大举措,为儿童传统游戏顺利有序走进阳光大课间做了详细筹划和设计。
1.提供“学段菜单”
体育组按照学校阳光大课间实施方案,依据课标和校本教材,结合不同水平段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和特点,将学生最喜爱的24~28种室外传统游戏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合理分配。低年级组侧重趣味性和集体性,中年级组侧重趣味性和技巧性,高年级组则侧重技巧性和竞技性(各学段具体游戏项目见表1“传统游戏超市”一栏)。分配好的“菜单”张贴到校园布告栏里,让学生明确大课间本学段“菜单”内有哪些“商品”(游戏项目)可选。
2.合理划分场地
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人员密集,要想组织到位、有条不紊,必须提前将活动场地进行科学规划。基本原则是先结合学校现有场地实际,再根据不同项目活动需要,同时考虑班级就近原则划分场地和活动区域。如南北两侧直跑道给滚铁环专用,两个篮球场的6个圆圈为撞拐和斗鸡“擂台”,操场南侧的水泥地面划为抽陀螺场地等,其他项目也根据游戏特点进行详细规划,重点做到互不干扰。各场地均采用不同颜色画线或涂色,使区域固定,一目了然。
3.开设“游戏超市”
学玩传统游戏环节是大课间的重点和关键,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精心设计了“传统游戏超市”。具体操作与方法:先由班主任作为本班学生的“导购员”提前在班内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商品”(每个项目学生数尽量做到均衡),并选定一名小组长;再由学校在统一时间(单周周一大课间)组织各班学生有序进入自选项目场地,辅导教师接收并有序组织学练(各场地由一名擅长该项目的教师固定负责辅导,学生数控制在20~30人),整个过程和场景类似一个活而不乱的游戏“大超市”;如此两周重复一次,每次学生可选择不同“商品”,一学期下来基本能将本学段所有项目学玩一遍。“游戏超市”保证了活动组织的安全有序,项目选择的灵活多样,教师指导的精准、有效,学生学玩的自主、开心。
另外,所有活动器材采用大型器材学校或班级配备,小型器材由学生自带、自制的方式,实现了活动有器材,人人有项目。
三、丰富活动内容,突出游戏主体
我们本着内容要丰富、活动有趣味、形式须灵活、锻炼讲实效的设计理念,发挥儿童传统游戏所具有的便捷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点,着力打造了以儿童传统游戏为主体多种体育项目相结合的“五段式阳光大课间”体系。大课间活动内容随季节与天气变化略有调整。
1.室外大課间
第一时段,入场(全校站成广播操队形,冬季以班级为单位成四路纵队);第二时段,啦啦操+个人跳绳(冬季为长跑活动);第三时段,各班分组进行传统游戏项目;第四时段,柔韧素质训练+放松活动;第五时段,集合、退场,具体流程见表1。
2.室内大课间(特殊天气,如雨雪、雾霾天,全校进行室内大课间活动)
第一时段,整理桌椅;第二时段,室内健身操(同一学段统一做一套操);第三时段,柔韧拉伸练习;第四时段,智力类传统游戏(如折纸、翻花绳、抓子儿、拨小棒、翻蛤蜊壳、五道棋、象棋、跳棋、华容道、智力扣、九连环等);第五时段,整理器材。
大课间流程清晰,重点突出,既强调集体和统一,又尊重个体和自主,同时也考虑到天气等客观因素,自成体系。儿童传统游戏作为主体部分是最大亮点,它让我们的大课间与众不同,成为学校阳光体育一大特色。
四、实施多元评价,促进活动效果
学校将大课间活动纳入常规管理,由教导处主任、德育处主任、体育教研组长和大队委组成考评小组,从教师、班级和学生三个层面多维度对大课间活动实施评价,以鼓励为主。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练,以评促效”的目的。
1.教师层面——“最佳辅导教师”
期中和期末各评一次。主要从带队教师的活动组织、互动参与、技能水平和创新规则等方面打分评比。“最佳辅导教师”要能体现出组织活动有序,辅导学生有效,积极与学生一起学练,带领学生大胆创新,能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要做到“教学相长”,在与学生一起学练中技艺水平不断提高,甚至成为学生眼中该项目的“游戏达人”。
2.班级层面——“最佳表现班级”“特色风采班级”
日查与月评相结合。针对大课间班级集体活动环节,从学生出勤、队形调动、精神面貌、活动效果、有无违纪现象等方面评价。由德育主任带领大队委日常檢查,酌情加减分,每周公布成绩,月底汇总评出“最佳表现班级”。
另外,为把儿童传统游戏玩得更出彩,每学期全校还组织一次“班级展演”活动,各班集体展示最具本班特色的两个游戏项目,学校考评小组邀请家长代表协助当评委,对展演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出“特色风采班级”,以赛促练。
3.学生层面——“游戏小明星”
每周一评,月底汇总。学校为学生每人建了一张“星级评价表”,重点对大课间游戏环节从器材准备、主动参与、遵守规则、协助同伴与游戏专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每周由辅导教师根据学玩效果对每一个学生做“星级评价”(☆为合格,☆☆为良好,☆☆☆为优秀),月底再由各班主任汇总结果,评选出本班的“游戏小明星”。
学校期中、期末组织隆重表彰,获奖比例每项均不少于总数的40%,评价结果纳入班级、教师和学生的期末考核。我们的大课间有检查、有评比、有反馈,及时客观地评价,有效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让大课间充满生命力。
五、游戏点亮课间,悦享快乐童年
1.组织形式的新颖
大课间从统一到分组,再从分组回到统一,活而不乱,动静有序。形式上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组织模式,不再拘泥于一小块固定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更灵活、更自由的舞台。“游戏超市”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口味,释放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2.游戏玩法的创新性
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游戏因玩法相对简单、缺少挑战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对其失去兴趣。此时,指导教师就带领和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做“创客”,谁的想法更有创意、更有运动价值就会被采用和推广,并用学生的名字命名(如,曦玥规则、鹏飞技巧等),好的创意还有可能编进新修订的校本教材中。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持久带动起来,纷纷在课余时间互学互练、创新实践,几乎每天都有学生提出新的想法。
3.游戏的互动性
很多儿童传统游戏需要学生齐心合力才能完成,也有些需要学生边玩边喊边唱,才能步调一致、身临其境。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遵守规则,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在协助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如,老狼老狼几点了、丢手绢、编花篮、跳皮筋、拔河等。
4.背景音乐的合理运用
我们的大课间无须老师指挥,完全由音乐带领有序完成各环节内容,音乐切换则活动内容随之更换。精选的音乐既烘托了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大大提高了锻炼效果。大课间主体部分更是与儿童传统游戏有关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曲,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尽情玩耍,乐此不疲,每当大课间结束的集合号响起,总是意犹未尽。
通过大课间学玩儿童传统游戏,孩子们悦享体育的健康意识形成了,体能技能和健康水平提高了,遵守规则、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良好品质也得到了培养,孩子们“在玩中乐,在乐中学”,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