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的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18-06-23刘平高亚楠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化课留学生文化

刘平 高亚楠

摘要:来华留学生了解和融入地域文化是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面。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地域文化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文化课教学,建立包括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践与体验等完整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中国文化 地域文化 来华留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005-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的提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国与中国密切往来,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走进中国。教育部近五年来的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显示,来华留学规模更是持续增长,基本上以年均7%的增速在稳步发展,2016年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吸引力与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沟通中外的民间使者,来华留学生的作用极其重要。帮助他们尽快了解、认识中国文化,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增强汉语学习的兴趣,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在中国的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为他们增强国际化视野、增加多元文化背景学习经历创造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真正认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从而培养他们自觉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兴趣。上好中国文化课,不仅关系到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更关系到“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的国家战略问题。因此,利用高校办学所在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在中国文化课中突出一定比重的特色地域文化内容,将对来华留学生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对新异文化的认同,甚至对未来的学习、就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既可以有效解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与非适应问题,也有利于推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学生教育。

“地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作为考察基点的“区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适当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比如湘楚文化,江浙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都因为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被倡导引入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教学当中。[1]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概念及内涵

(一)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課教学概念

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必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跨文化适应,他们不得不面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认同,即自己原有文化认同和留学地的文化认同。[2]个体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所采取的适应策略主要有四种:一同化(主要认同当地文化);二融合(对自己国家和所居地文化都高度认同);三分离(主要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四边缘化(对两者都不太认同)。[3]前两种适应性策略属于比较理想状态,后两种则相反,不利于来华留学生度过非适应阶段。

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文化课教学是感知与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利度过非适应阶段的助力器,有助于其快速了解中国与中国人,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基于地域文化进行中国文化课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其中一条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教育、科学等。什么是民族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生活的交往和思想的交流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中国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地域文化是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以辽宁地域文化为例,辽宁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夏文明的主体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因素孕育了特色鲜明的辽宁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也造就了辽宁人豪爽奔放的性格特征;以满族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在习俗、服饰、饮食、民间文艺的形成发展中都形成独具特色的辽沈风范;自然风物、地下矿藏以及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这也是认识辽宁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辽宁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舞台,区域内历史古迹甚多,这些实物与遗迹也是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真实教材。而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更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共和国装备部的辽宁,创造了无数个工业上的第一,这些都是来华留学生认识当代中国的重要维度,更应该成为在辽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课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讲授模式,留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够、参与性不足,影响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术适应,很可能造成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许多困难,甚至严重的会导致留学生产生心理疾病而辍学或退学等严重后果。[4]在教学中适当突出地域文化的比重,基于地域文化来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一方面可以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课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帮助留学生尽快熟悉和融进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地域文化来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使留学生尽快熟悉和融进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中。为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课教学体系,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践体验四个主要部分。

(一)课程结构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中要设立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结构,既包括专业知识,还要包括文化知识;既包括经验知识,还包括实践知识。在课程结构上可实行教师讲授、学生体验、团队实践的模块教学。具体而言,压缩教师授课时间比重,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体验机会,既专门设置实验空间,也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把相关专家请进校园,请进课堂。在这种生态系统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谐、动态、多样、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形态”。[5]

(二)教学方法

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方式要秉承着一种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教学模式。[6]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留学生自主性与自发性的重要作用,尽可能地压缩教师讲述比重,发挥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留学生对体验和感受地方文化的兴趣,为留学生们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深入到文化情境中去,根据情境来讲述、传授和体验中国文化,使其融入其中。

文化的魅力在于感染,要想让这门课发挥出最大功效,必须创造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比如,辽宁全省现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各地纷纷推出“一县一品”战略,岫岩玉石加工业,朝阳北票有紫砂壶加工业,阜新有玛瑙加工业,这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任务书的形式作为作业,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考察辽菜的特点,辽宁的老字号和辽宁的地方戏的特色,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有亲身体验才更有直观感受。

(三)教学评价

在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够对中国文化教学课程的水平有所把握,同时也能够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体验与融合的程度进行很好的评估。

首先,为了更好地开展留学生中国文化教学活动,必须建立一个留学生大数据库,能够将所有的留学生信息纳入到大数据中,包括国别、种族、信仰、兴趣、爱好及课程学习情况等,这不仅有利于对留学生日常生活和教学进行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留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把握,利用数字化办公方式记录教学档案和数据,对学生成绩和效果进行测评。

其次,建立综合的考评体系。对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要采用综合的考评体系,既要包括文化知识的考核,还要包括对文化理解以及中国文化践行的考核,即除了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考核留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是否将中国优良文化传统进行了有效学习,并很好地践行了优良文化传统的内涵与精神。

最后,要加强对留学生学习质量的跟踪与监督,尤其针对中国文化教学质量方面进行的重点考察。如针对进入当地公司实习的留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了解實习单位对留学生,特别是一些在华就业留学生的质量评价。既能够有效把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提升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四)实践与体验

美国近代教育家约翰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他认为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有了知识[7],这说明经验方式获得方式的重要性。

对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课教学应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实践与体验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内涵及精髓,实践中国优良文化,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因而,可以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为留学生讲授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内涵。可以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方式来深入开展中国文化教学,也可以通过故事、寓言表演等方式,来体验中国文化教学,还可以采用竞赛、比赛的方式,来激励留学生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学校还可鼓励留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触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留学生与普通中国人家庭结对子。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深入中国社区、中国企业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在实践中体验中国文化。

三、结语

美国著名汉学家安乐哲教授曾说过,“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可惜中国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个谜,而且至今没有登上世界主流文化舞台”。[9]且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仅从现实需要来看,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就肩负着解开这个谜题的重要使命。适当突出留学生所在院校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整合教育资源,采取灵活生动的授课方式与评价体系,把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提升到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的高度,不但可以帮助留学生缩短对新环境的非适应期,更可以加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陈学飞.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C]//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2004.

[3]Berry,J.W.& Vedder,P.Immigration youth in cultural transition: 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across national contexts.Mahwah ,NJ:Erlbaum,2006.

[4]王继红,王晨辉,王祖嫘.在京留学生心里适应性调查[J].国际汉语教育,2015(2):31-34.

[5]郑治国.从杜威的“从做中学”看现代教育[J].江西教育,2004(3):2.

[6]盛阳荣,刘金虎.优化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9(5):73-75.

[7]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

[8]安乐哲.入学,为我们提供更好的世界的图景[N].光明日报,2008-06-24:12.

责任编辑:刘 健

猜你喜欢

文化课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